散文随笔
-
留存道:富足且自在的生活卞栎淳暂缺简介...
-
莫言小说研究王育松 著本书分别从莫言的小说世界、莫言的文学观念、莫言小说的叙事视角、莫言小说的身体写作、莫言小说与文学现代性、莫言小说的比较研究和莫言小说的文学史评价这七个方面对莫言的小说展开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
朱自清散文朱自清《朱自清散文》为现代散文大家朱自清散文精选集,本书稿所收入的篇目大多广为流传,包括历来都被作为白话美文典范收入各类语文教材的一些篇目,例如《春》《背影》《荷塘月色》等。朱自清在语言运用上颇下功夫,朴实中见其生动,再加上对中国古典诗词十分熟悉,常常信手拈来,成为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富有浓郁的中国特色。 本书共分四辑:揽胜记游的“屐痕处处”、抒情忆人的“荷塘月色”、感悟觉世的“雅俗共赏”、指摘时弊的“生命的价格”。除了朱自清为读者熟知的一些写景抒情或回忆故人的名篇外,还收入了朱自清相对不太为人所知的一些关注社会生活、针砭时弊、富有哲理的篇目,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这位散文大家、民主战士的风骨。
-
照进心里的月光付桂秋本书是一本散文集,分为乡情篇、生活篇、亲情篇、爱情篇四部分。书中写了家乡的节日盛况、对故乡老宅的思忆……作者跟随思想与足迹,将思绪慢慢倾注笔端,向读者展现了东北地域的民风、民俗、民情,也针对当下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特殊现象表达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
朱自清文集朱自清 著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文学研究会早期成员。江苏东海人,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又自称扬州人。原名自华,号秋实。 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 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 早年从事新诗创作,内容多写小资产阶级的失意,也有觉悟青年对光明的呼唤。在清华任教后,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 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家之中,朱自清因其优美情深的散文而享有盛誉。他的散文精细凝重,有如绘画中的工笔画。他的代表作品《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当时风靡全国,几乎家喻户晓。有的评论家说朱自清的散文毛病在于过于精细,密度过大,如煮粥,因为水少太稠了。这与其说是缺点,不如说是朱先生文章的特点、优点。
-
先锋话剧研究资料赵黎波《先锋话剧研究资料》是《中国当代文学史资料丛书》中的一种。本书选取了先锋话剧研究方面的代表性论文数十篇,编者以“选家”的眼光把值得发掘和发现的文献史料呈献出来。书后附有更加详尽的研究资料索引以便读者参考。选择精当,视野开阔,展现了文学研究的丰富材料和历史信息,学术价值重大。
-
做东滕征辉 著酒局是阴谋四伏的人性的斗争舞台,是人最高生存智慧的展示场所。《做东》是第一本最全面剖析历史上最值得玩味的100个酒局的书。物质和科技再发达,人性则万世不变,《做东》中作者结合历史和当下社会的人与事儿,展示了政治圈、商圈、文化圈和一般世道下不同人的生存哲学。其中的100个酒局一个比一个精彩,100个段子,一个比一个意味深长,100种人生哲学一个比一个现实和残酷。《做东》承袭了作者《段子》一书以“最艺术”还原“最生活”的风格,语言幽默犀利,思想深刻,但知识更加广阔,观点更加独到、视界更加开阔,作者讲故事的技能也更加酣畅淋漓。《做东》让大家在读别人的时候,想到自己,读历史的时候,想到今天或者未来。
-
秉烛谈(周作人散文自选系列)周作人 著《秉烛谈》收入周作人散文随笔三十篇,是一九三六年十一月至一九三七年四月的作品。作者晚年回顾平生著述,很是强调集中《赋得猫》一类文化批判之作。其取材不避古今中外,可以说因知识而有发现,因发现而有趣味。
-
万象自往还:苏诗与苏学关鹏飞苏诗与苏学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从人文艺术内部来看,苏学中作为空间艺术的画学和作为时间艺术的琴学,对苏轼的诗作、诗风和诗论都有不同的作用。前者一方面在时间层面体现出长久而阶段清晰的流变历程,是苏轼诗画论的核心,另一方面又表现出画学对诗学的反哺作用,对克服某些诗歌缺点(如以文为诗等)和推进诗歌特点的形成(如苏诗中的形象感)有较为积极的影响,但同时也对诗歌的深度表达有所局限。后者使苏轼在无力反抗音乐时间流逝的熏陶与思考中,深化与拓展其创作人格与哲理深度,并在琴诗实践中体现出诗歌与音乐共振的紧密联系。另外,苏学中的佛学特点尤其是禅学色彩,成为后人厘清苏诗的重要线索。一方面,佛学对苏诗的空静观确实有所贡献,但另一方面,这种影响体现出“兼性共生”的特点,不能一概而论。最后,从诗歌内部来看,苏轼精妙的用典呈现出独有的苏学风貌,但前人在研究中对此有所忽略,从而对苏诗中的一些用典进行批评,实际上恰恰体现出自身对苏轼思想学问与艺术思维的误解。人文艺术之外,苏学中的科学(宋代称作格物之学)因素是把双刃剑,但苏轼对此扬长补短,可对今天科学与人文的冲突有所启示。
-
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文库:跨学科视域中的比较文学卓 著;蒋 口述本书集中体现了作者在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佛教与中国文学美学思想、宗教艺术、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电影研究方面的成果。作者从跨学科角度与文化的视野,较早地涉及佛教对中国文学美学思想影响的研究,着重探讨了佛教自魏晋南北朝通过翻译进入中土以后影响到中国文学的思想观念、文体、风格以及叙事方式等。作者还采用艺术人类学、叙述学、主题学、形象学等研究方法,对宗教艺术进行了跨界研究,为文学艺术研究开拓了一片新的疆域。本书通过研究个案与研究实例,表达了作者对比较文学研究理念与方法的认识,充分体现出了一位比较文学学者宽广的学术视野、扎实而又灵动的研究路径以及深蕴的文化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