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
-
21世纪创新系列教材:中国当代通俗小说史论汤哲声《21世纪创新系列教材:中国当代通俗小说史论》论述了当代社会小说、言情小说、武侠小说、公安法制小说、历史小说、网络小说、科幻小说等小说文类。这些都是当下中国最具有创作能力、读者最多的文学作品。《21世纪创新系列教材:中国当代通俗小说史论》除了基本勾勒出它们的发展线索之外,还对蕴涵其中的大众文化思潮、通俗小说的美学特征、大众媒体与通俗小说创作的关系、大众阅读期待与通俗小说创作的关系等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21世纪创新系列教材:中国当代通俗小说史论》试图为当下中国那些红火的通俗小说留下一份文字记录。
-
天堑:西藏和平解放纪实卢一萍 著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保卫共和国西南边防,人民解放军以十八军为主,分别从四川、青海、新疆、云南多路进军西藏,越过世界屋脊的千重高山,万条巨壑,克服了高原缺氧、冰川激流、风雪严寒、悬崖深谷以及疾病饥饿等人世间难以想象的困难,进行昌都战役,徒步6000余里,征服了世界屋脊,完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历史重任,并进行平叛和民主改革,使西藏社会进入了一个历史新阶段。《天堑》这部长篇报告文学对和平解放西藏这一历史重大事件进行全面挖掘,力争表现出数万将士如何以人类难以想象的钢铁意志,以压倒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以大公无私的牺牲奉献精神,用智慧、青春、热血和生命捍卫了祖国领土的完整,在雪域高原书写了催人泪下的不朽篇章。正如原十八军政委阴法唐将军在本书的序言中所写,“这次远征,甚至可以说是人民军队的第二次长征。”
-
穿过历史的尘烟:新疆军垦第一代口述史(1)邹赞 著《穿过历史的尘烟 新疆军垦第一代口述史(一)》内容包括序言(汪晖);写在前面(邹赞);莫向潇湘望故乡——陶先运口述;胡杨深处唱大风——胡友才口述;世间无限丹青手——黄明德口述;巾帼垦荒尚功伟——刘文卿口述;雁声远过潇湘去——华淑媛口述;谁言女子非英物——王淑芳口述;渡尽沧桑话当年——王兴富口述;巴别塔上放歌声——戴庆媛口述;岁月如歌无怨悔——周光美口述;激情燃烧的岁月——杨新三口述;持筹握算建功业——杜颂先口述等。
-
世界上最优美的哲理美文鸿儒文轩 主编《世界上最优美的哲理美文》由鸿儒文轩主编,本书作家们以特有的直觉表达了我们在生活和生命中随时能感受到却无法表现的真实情感,他们将激情与柔情倾注于笔端,在有限的篇幅里,浓缩了无限的情感,使作品形成了独有的魅力,激发出人们强烈的阅读欲望。《世界上最优美的哲理美文》根据相应内容进行归类排列,形式新颖,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和启迪性,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收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陈列。
-
郑逸梅美文类编(艺事编):林下云烟郑逸梅《林下云烟》精选了郑逸梅写人物、谈掌故、品艺事、话图书的文章上百余篇,撷英采华,编成这部《郑逸梅美文类编》。共分人物编、书话编、掌故编、艺事编四辑。所选皆为郑文精粹,而又以类相从,可以合而观之,也可性有偏嗜,各取所好,一编在手,尽享快乐阅读的陶然之感。
-
美文阅读精品:世界上最优美的励志美文鸿儒文轩 编《美文阅读精品:世界上最优美的励志美文》为中外美文名篇,所选美文全部根据相应内容进行归类排列,且以专题分为若干章,结构严谨,形式新颖,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和启迪性。
-
宋词:天风海涛曲 幽怨缥缈音季南 编著近代大学者王国维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宋词与楚骚、汉赋、唐诗、元曲一样,都是后世难以企及的一代文学之胜。本书选取有宋一代大家名家的代表作,也掇拾少量虽非出自名家之手但质量甚高的佳篇,在总结各位词学前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配以相关图片做注脚,进行怡情的品读。走近沉睡千年在“宋词中缓缓而吟的才子佳人”,使读者得到更多的人生体验和美的陶冶。
-
百年中国新诗史略:《中国新诗总系》导言集谢冕 等著《百年中国新诗史略:导言集》共十章,前八章把20世纪的中国新诗发展分为八个十年(20-90年代)进行描述分析,后两章分别为理论和史料梳理。《百年中国新诗史略:导言集》的特殊之处在于,各章都是由对该领域擅长的学者独立撰写。自总序开始,各部分作者依次为谢冕、姜涛、孙玉石、吴晓东、洪子诚、程光炜、王光明、张桃洲、吴思敬、刘福春。他们各自的思路和风格不同,进入问题的角度不同,有的甚至相互冲突,但整体上形成了一部堪称完美的新诗史“合唱”。
-
正义密码: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国秘事胡元斌,严锴 编本书主要内容包括:首枚核弹诞生记;巨额财宝大转移;“超级机密”的价值;丘吉尔散步假情报;轰炸高加索油田;穿越世界最高峰等。
-
五四前后湖南的文化氛围与新文学凌云岚 著谈论“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必须兼及建筑、历史、世相、风物、作家、作品等,在政治史、文化史与文学史的多重视野中展开论述。若汉唐长安、汉魏洛阳、六朝金陵、北宋开封、南宋临安、明清的苏州与扬州、晚清的广州与上海、近现代的天津与香港及台北,以及八百年古都北京,还有抗战中的重庆与昆明等,都值得研究者认真关注。如此“关注”,自然不会局限于传统的“风物记载”与“掌故之学”,对城市形态、历史、精神的把握,需要跨学科的视野以及坚实的学术训练;因此,希望综合学者的严谨、文入的温情以及旅行者好奇的目光,关注、体贴、描述、发掘自己感兴趣的“这一个”城市。关于都市的论述,完全可以、而且必须有多种角度与方法。就像所有的回忆,永远是不完整的,既可能无限接近目标。也可能渐行渐远——正是在这遗忘(误解)与记忆(再创造)的巨大张力中,人类精神得以不断向前延伸。总有忘不掉的,也总有记不起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使得我们不断谈论这座城市、这段历史。在这个意义上,记忆不仅仅是工具,也不仅仅是过程,它本身也可以成为舞台,甚至构成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既然我们对于城市的“记忆”,可能凭借文字、图像、声音,乃至各种实物形态,今入之谈论“都市想象”,尽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无言的建筑、遥远的记忆、严谨的实录、夸饰的漫画、怪诞的传说、歧义的诠释……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珍惜,并努力去寻幽探微深入辨析。相对于诗人的感伤、客子的怀旧或者斗士的抗争,学院派对于曾流光溢彩的“都市生活”的描述与阐释,细针密缝,冷静而客观,或许不太热闹,也不太好看,但却是我们进入历史乃至畅想未来的重要通道,必须给予足够的理解与欣赏。本丛书充分尊重研究者的眼光、趣味与学术个性,可以是正宗的“城市研究”,也可以是“文学中的城市”;可以兼及古今,也可以比较中外;可以专注某一城市,也可以城城联姻或城乡对峙;可以阐释建筑与景观,也可以讨论舆论环境或文学生产;可以侧重史学,也可以偏于艺术或文化。一句话,只要是对于“都市”的精彩解读,不讲家法,无论流派,我们全都“虚位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