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
-
新诗评论.2007年第1辑(总第5辑)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新诗在其不足百年的历史中始终面临着种种质疑和指隶,其中最常见也很有影响的一种,是以中国古典诗歌所形成的美学传统为尺度,来对新诗的总体成就加以评判。这种舆论近些年来又重新浮现出来,其最核心的论点可以被简单地概括为:新诗缺乏“诗意”。本期中臧棣的《“诗意”的文学政治》一文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他的看法。他认为,“诗意”是古典诗歌实践的一个漫长的美学积累。它并不先于尚典诗歌而存在,并不如大多数人所习惯以为的那样,是诗的本质的体现,或是衡量一种诗歌实践的终极标准。换言之,不是先验的“诗意”决定了古典诗歌的形象,而是古典诗歌的实践塑造了人们现在头脑中的“诗意”。在这一意义上,对何为“诗意”的理解,实际上深受文学语境的制约,一个古典诗人心目中的“诗意”,与一个现代诗人头脑中的“诗意”,可能存在很大的区别:“假如无视两者之间的差异,‘诗意’就可能深陷在最糟糕的文学政治的泥淖中而浑然不觉。”臧棣以一种“关键词”梳理的方式指出,正是在“诗意”这一批评语汇上,汇聚着不同层面的文学政治的运作,它不仅存在于那些援引古典诗歌美学成规以责难新诗的庐音中,同样也存在于新诗自我建构的过程中,由此形成多种解释向蹲和诗学方案。对于“诗意”的这种知识考古学的辨析,一方面是对那认为新诗与旧诗具有美学同一性的假设的批驳,另一方面,也是通过追踪“诗意”话语在新诗实践中的语义踪迹,来探讨新诗“诗质”的建构。而就此种新型的“诗意”而言,新诗已有的历史也表明并不存在某种单一的、封闭的、整体性的诗学方案,它仍然面向广袤的可能性敞开。
-
蒙曼品最美唐诗:人生五味蒙曼 著诗是人来写的,也是写给人的。人的一生,从纵向看,是四季,从横向看,是五情。四季是什么?春夏秋冬。对应着人生,就是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五情是什么?喜怒哀乐怨。对应着人心,就是那些回环往复,起伏不定的心情。 继《四时之诗:蒙曼品zui美唐诗》之后著名隋唐史学者、中国诗词大会评委蒙曼老师推出品读zui美唐诗系列的第2部作品,《蒙曼品zui美唐诗:人生五味》让蒙曼老师带你重返大唐,品读zui美唐诗 。该书以为喜、怒、哀、乐、怨五种人生情感为切入点,带领读者从人生五味的独特视角,体会唐诗里的五情五味。通过精心收录的30余首唐诗解读,将唐诗的精神情感与现代人连接起来,为读者展现唐诗虽经千年却永不过时的恒久魅力。 人有五情,人就活着。诗有五情,诗就永恒。
-
透过现象说本质:央视论坛2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编在央视新闻频道诸多新闻资讯、深度报道和人物言谈类节目中,《央视论坛》的栏目定位十分准确,题材设定非常独特,是唯一的电视言论性节目。这不是问题。但是,什么叫“电视媒体”的评论,却没有一个定论。央视的新闻评论部最早创办的《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和《实话实说》,尽管都在“评论圈”里活得滋润,但在学界一直有争议:这种产品叫不叫电视评论?电视评论该怎么做?是什么样的?这种争议现在也没有完全平息。但在实践层面,大家一直认为电视新闻评论就可以像《焦点访谈》或《新闻调查》那样做,尽管严格意义上它们其实是新闻深度报道类型,只不过借用了“用事实来说话”的一种评论语态。《央视论坛》为寻求独特的表达视角而进行的尝试无疑存在巨大的政治和政策风险。因为所谓的独特的视角很容易滑落到独特的特点,《央视论坛》毕竟要展现观点,有时候开始你觉得是一个角度问题,走着走着就变成了一个立场问题,最后就形成了一个观点。这时,离出问题就不远了。
-
有话要说——序跋和致辞(汤一介集)汤一介 著本书收入了作者为自己和他人写的序跋,以及在一些会议上的致辞。是作者在特定情形下要说的话,展现出作者在许多问题上的独特视角与思考。
-
秋色连波,不关风月:宋词原来这么美八月安妮 著本书作者把宋词放回历史的大背景下去品读,以词发展的轨迹为线索,突破传统,结合众多审美方式对宋词进行知识性解读,又从词人的命运沉浮、人生际遇及作词缘起和影响等角度,对词人进行客观而不失趣味的介绍,引领读者走进宋词的真实时空。文人以宋词寄情遣怀,或婉约,或豪迈,将离愁别绪、家国情怀演绎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
春华集:2017年度中华书局员工文选中华书局收录中华书局员工2017年度创作或撰写的文章,分为编辑手记、书里书外、学林散叶、百川学海、艺文类聚、特稿六部分,共计50余篇。如编辑手记,欧阳红《中华民国时期外交文献汇编1911—1949》编后的话。书里书外,孙文颖《为什么要读?》。百川学海,柴剑虹《睹物思人——简论丝路人物》。特稿,徐俊《保有对美好未来的追梦之心——中华书局105周年局庆致辞》等。
-
日本体验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李怡 著《日本体验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从晚清到五四,一般被视做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期”,在这一过程当中,日本成为了激活中国作家生存感受、传输异域文化的“中介”。黄遵宪、梁启超到创造社的几代中国作家通过留日体验完成了对创作主体的自我激活,在一个全新的意义上反观自己的世界,表达前所未有的新鲜感悟,这有效地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第3版)袁行霈 著《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第3版)》分上、下两编,上编以言、意、象、境为核心,探讨中国诗歌艺术理论;下编具体沦述、分析屈原、陶渊明、谢灵运、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李贺、温庭筠、韦庄、苏轼、周邦彦、陆游等13位诗人的艺术特色、艺术风格、艺术成就,全书将诗歌理论与诗歌史相结合,宏观研究与微观考察相结合,将对诗歌理论的探索与诗人之艺术的具体研究互相印证,是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的经典之作。
-
现代性的寓言:英国18世纪文学与文化劳拉·布朗《现代性的寓言:英国18世纪文学与文化》力图构建“文化寓言”作为批评范畴,进而运用这一范畴来探讨18世纪英国现代性的构成。借助“文化寓言”这一概念的提出,作者扩展了文化和文学批评的疆域,展示了英国文化寓言在18世纪是怎样从物质生活实践中产生的,并通过文化寓言把想象和历史联系起来,从而在发展中的都市、全球扩张对民族的影响、信贷的变化无常、资本的巨大魔力和全球化与奴隶贸易对家庭的影响等方面深入探讨了现代经验的本质。
-
我们的青春长着风的模样潘云贵 著90后清新治愈系作家潘云贵,倾力打造首部个人青春文集,献给生命中最眷恋清澈时光的你。那些细雨淋湿的年华、与孤独相依的日子、枯燥的生活、忧伤的少年,都会在以青春命名的文字里找到一阵属于自己的风……“我们的青春长着风的模样,在这阵风里,有我们最美好的记忆,它们穿过树梢上稀薄的烟云,抵达花开花谢后的圆满。飘忽的花香中,我和你是虔诚的看花人,站在时光的边缘上,等着回忆一点一点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