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
-
少年不识愁滋味:宋词,我的温柔体验谢柏 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它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它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代表了一代文学之胜。一首首宋词,编织了一道道绚丽的彩虹。《少年不识愁滋味》分为五代与北宋前期的词、北宋中后期词、南宋前期词、南宋后期及遗民词四大部分,分阶段对宋词中的精华按时期进行了逐一点评和赏析。其中穿插了大量的创作背景故事,使读者更能深刻体会每一首词背后的辛酸苦辣。《少年不识愁滋味》文笔清新秀丽,故事简洁明晰,自然地把李煜、柳永、陆游、李清照、辛弃疾等一个个词人表现得栩栩如生。读《少年不识愁滋味》,能让你在现代城市的纷乱中寻找一方心灵的净土,在词的海洋中自由游弋。
-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艺术研究彭克巽 著本书主要依据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文本、创作笔记、文论和文学书信的研读,探讨这位小说家的文艺思想和创作发展的轨迹。在回顾重要的陀氏评论的同时,以小说原著的文本分析为主线,阐述了陀氏提出的“理想主义”、“达到幻想性的现实主义”和“完整的现实主义”等等的内涵和艺术特色。本书还论述了陀氏在艺术探新中同欧美及俄罗斯名家(如雨果、爱伦·坡、普希金、果戈理)进行的文艺创作对话。
-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插图珍藏版:全6册[丹麦] 勃兰兑斯 著;张道真 等 译勃兰兑斯在哥本哈根大学的讲演汇编成《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这部著作纵论法、德、英诸国的浪漫主义和民主主义运动,探索这些国家文学重要的动向,研究内容涉及文学艺术、宗教和政治等方面。他倡导作家关注现实的社会问题等观点,改变了丹麦及北欧浪漫派脱离现实的倾向,推动了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
-
文与字的神韵:文学美杨桂青,赖配根 著 方珊 编《文与字的神韵:文学美》共分为五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寻找文学之根、中国文学、缪斯的眸子——外国文学、解读你的魅力——文学美在何处等。
-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毛姆 著如果世界上有一种叫作阅读家的职业,不会再有人比毛姆更加适合。作家热爱读书,这似乎是自然的事,但像毛姆一样,按图索骥,从作家的作品问解到作家的生平和性格,再由他们的生平和性格回转身,关照作家的作品,并以此写成一本精彩绝伦的随笔集,也是文学史上并不多见的妙事。这是一本巨匠的八卦之书,也是毛姆对于阅读和哲学的洞见之书。文学巨匠的辛辣秘密与有趣人性,简·奥斯汀善良的“刻薄”,司汤达内心的自卑,福楼拜童年的沙滩初恋,列夫·托尔斯泰一生的迷惑与忏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背叛……
-
黄继光程芬 著黄继光,1930年出生在四川省中江县一个贫农家里,幼年就给地主放牛、当长工。1949年四川解放后,他积极参加清匪反霸和土地改革运动,曾两次被评为模范。 1951年,黄继光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号召,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表现了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纵身扑向敌人火力点,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枪口,为部队开辟了胜利的道路。 为表彰黄继光的伟大精神和不朽的功勋,中国人民志愿军授予他“特级英雄”称号,并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朝鲜政府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同时授予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 黄继光伟大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永垂不朽!
-
相逢一笑拈花处:苏曼殊作品精选苏曼殊 编《苏曼殊作品精选:相逢一笑拈花处(插图珍藏本)》分诗词、小说、随笔、书信四部分,语言缠绵悱恻,委婉动人,在心理描写和景物描写方面有许多独到之处,体现了他迷人的的浪漫气息和卓绝的才情图书配有大师的书画作品,图文并茂。
-
汉魏六朝诗论丛(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余冠英 著这本《汉魏六朝诗论丛》收入的文章,题目有大有小,我们通过这些论文看到的是,作者对于乐府诗歌的总体把握很深细,他的分析总是那样细致人微,而结论也总是下得恰到好处,每一篇都有自己独到的学术心得。他行文简洁流畅,朴素平易,论文写得一点也不枯涩,读来犹如优美的散文。
-
断裂地带的精神流亡:路遥的文学实践及其文化意义石天强 著路遥,作为20世纪80年代一位有着一定影响力的作家,凭《平凡的世界》一书获茅盾文学奖,随后又遽然长逝,留给世界诸多遗憾,也迫使我们思考其写作实践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断裂地带的精神流亡:路遥的文学实践及其文化意义》试图从空间文化塑造的角度,发掘路遥写作中的边缘文化心态和身份认同焦虑,这一心态和身份对其写作实践中的人物性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其作品中主要角色的命运又以符号的形式叙述了小说作家在现实中的命运。
-
聆听沉默之音:战后德国小说与罪责话语研究安尼 著1945年以后的世界被划分为施害者与受害者两个阵营,这看似公证实则粗暴的归类,令大多数人陷入了沉默,对于每个个体,沉默不仅意味着对战争罪责的讳莫如深,更蕴含了他们面对千年帝国梦想破碎的不知所措,以及家园尽毁、妻离子散后的痛苦、麻木乃至“无力哀悼”。《铁皮鼓》、《德语课》、《朗读者》,三部诞生于不同年代的小说,以反思性质的叙事,把德国人在二战及战后的沉默刻画得深入骨髓,让沉默与沉默者、让被沉默与被伤害的人与事,直接或间接地发出声音。耶声音来自并不久远的过去,携带着人类自古已有的情感和思维模式,并且告诉我们,如果对于过去发生的罪责始终沉默,邯么过去水远过不去。循着罪责问题这条主线,《聆听沉默之音:战后德国小说与罪责话语研究》将虚构的文本与政治历史现实巧妙勾联,引领读者踏上一场对沉默观象的破冰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