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
-
人皆有错:名家经典林丹环 主编科学是美丽的,科学中有对真善美的追求。《新语文课外读本·悦读季系列名家经典(科学篇):人皆有错》所辑文章,既有对自然奥秘的探索,也有科学研究的心得体会:既有科学与艺术、科学与人类文明、东西方科学的对照,也有对科学未来发展状况的争辩与沉思。读之,可以开拓科学视野,可以深味科学思想与精神,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块好奇、怀疑、智慧的疆域吧!
-
荷塘月色:朱自清精选文集朱自清 著本书在收录朱自清创作zui高成就的《背影》《荷塘月色》《匆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脍炙人口的名篇的同时,还纳入了其经典的游记散文及日常随笔等。这些文章思想内涵极为丰富,反映出了其对生活的独特理解,且多数散文作品生动而鲜明地表露出了其审美理想,这种审美理想的内在律动,便是他创作的整体美学风格,也是他散文艺术风格的精义所在。其散文至情至美,善于把写景与抒情融会起来,创造出一种诗的意境,把读者引入一种艺术境界,无论写景、叙事,还是议论、抒情,都能为读者创造一种极为动人、极为和谐的氛围和情调,使读者深受感染,并引发共鸣。
-
瓦尔登湖[美] 亨利·大卫·梭罗 著;郭泽英 译《瓦尔登湖》原著为美国名超验主义作家亨利·大卫·梭罗。作者在文章叙述了他独自一人仅仅带着一把借来的斧头来到瓦尔登湖边生活了两年多的经历。他不但自力更生自食其力,建房种地,独自解决物质问题;更为自己打造了丰富的精神生活:他读书,散步,思考;与禽兽为邻,与花鸟为伴,在静谧中享受大自然。文中语言幽默睿智,充满哲理,耐人寻味。现代人生活节奏很快,每天匆匆忙忙,滚滚红尘中追名逐利;现代化的工具更加快了人类所谓文明的步伐,机器轰鸣中人欲横流。梭罗在作品中批判了现代人对物质生活过分的追求和对荒野的侵蚀,倡导人类应该过“简单”的生活。译者相信,阅读这部作品,每位读者都会被作者恬淡的生活态度所打动,会产生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会对真正的文明有不同的理解,从而对这位十九世纪伟大的美国作家肃然起敬。
-
方姚文王宁 主编,庄适 赵震 选注,李润生 校订《方姚文》初版于中华民国十七年(1928),为商务印书馆“学生国学丛书”之一种,选注者为庄适、赵震。此次经重新整理校订后纳入我馆“学生国学丛书新编”,新编校订者为北京语言大学李润生副教授。从内容看,该书共选文50篇,其中方苞文30篇,姚鼐文20篇,选文中不乏《左忠毅公逸事》《游雁荡记》《登泰山记》之类的传世名篇。前有原书“绪言”一篇,简要叙述了方苞、姚鼐的生平以及选注者对于古文的一些看法。本次新增“导言”一篇,校订者介绍了选文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
晴空·3奈奈——“安冉小姐,你愿意嫁给这个男人吗?爱他,忠诚于他,无论他贫困、患病或者残疾,直至死亡。你愿意吗?”——“是的,我愿意。”是的,我愿意,我愿意今生与你共白头;我愿意执你的手,与你共赴老。那么,亲爱的乔先生,余生还请多指教。时光斗转了流年,光阴写进了仲夏夜。那些我爱的和爱我的人啊,即便爱情有时会荆棘遍地,但请一定要相信,总有一天会雨过天晴,因为,倾心爱的人,总会竭尽全力为你撑起一片晴空。
-
月光不是光陈仓《月光不是光》是陈仓散文集,共收录七篇大散文,包括《我有一棵树》《父亲的风月》《哥哥的遗产》《月光不是光》等。作品描述的是改革开放至今,城乡变迁给身在其中的主人公们带来的各种情结,是乡愁、是亲情,是对过往生活的依恋、是对当下瞬息万变生活的恐惧与适应。其中,《我有一棵树》讲述了一个农民、一个村庄和形形色色的树木之间的命运纠葛的故事;《父亲的风月》描绘出一个农民父亲进城以后发生的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月光不是光》描写的是进城打工者带着孩子回乡寻根的时候发现,农村变成了一个回不去的故乡的故事。作品反映出脱贫攻坚的征途中,农村的巨大变化给远离故乡、重返故乡的人们带来的心灵的震动。
-
顾炎武文顾德希.
-
人间草木汪曾祺 著汪曾祺文集共计五种,《文与画》《五味》《人间草木》《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说戏》。本册收录汪曾祺先生谈草木虫鱼散文42篇。温暖、微甜,写草木虫鱼,写人间喜悦。滇南草木、京城草花儿、绣球、牡丹、晚饭花、蒲草、黄栌、爬山虎,宛如草木名物词典,纸上的花园。
-
城市总体规划曹型荣本书介绍了怎样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并对城市的起源、发展和城市规划的一些基本概念进行了系统而简要的阐述。全书共分六章,包括绪论、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城市规划布局、数字化时代的城市总体规划。本书所述内容,除有关的基本原理之外,还结合一系列编者对工作的专业性观点和体会,具有实用参考价值,可供从事城市规划和管理的工作者及相关研究人员参考。
-
福楼拜虚无主义思想研究:以《包法利夫人》中的死亡意识为例李嘉懿 著福楼拜(Gustave Flaubert),作为我国人民所喜爱的伟大的19世纪法国文坛巨匠,其代表作《包法利夫人》一经传入中国就一直被中国文学界所关注、被广大中国读者所喜爱。小说通过女主人公的死亡及其周遭的人、事、物所表达出来的作者独特的死亡意识正是其虚无主义思想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