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
-
中国散文小史陈平原《中国散文小史》按时间顺序,叙述中国散文发展的过程,着重于散文文类演进过程和轨迹的描述阐发,凸现了中国散文历史发展历程和特点,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中颇具特色的专题史著作。本书一方面概述秦汉的史传之文与诸子之文、两汉辞赋与六朝骈俪之文、唐宋古文、明清八股文及近代散文的发展历史,一方面又突出中国散文史上的一次次论争,如六朝的文笔之争、唐宋的古今之争、清人的骈散之争、近代的文白之争,行文虽高度浓缩,却也多角度地体现了散文兼及文与学、骈与散、审美与实用的特征,反映了作者独到的眼光与见识,是一部适宜大众阅读的学术普及著作。
-
朗读者Ⅱ(1)董卿 著本书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化类节目《朗读者II》同名图书,共分三辑,本书为第一辑。全书共收录62位朗读者的珍贵访谈,71篇古今中外经典文本。董卿专为本书读者录制“为你朗读”。书中“走进朗读亭”版块定格真挚心声,“导演手记”分享幕后故事。全书嵌入AR技术,149张照片链接1400分钟视频。
-
照护:哈佛医师和阿尔茨海默病妻子的十年凯博文 著阿尔兹海默病是什么?如果有一天家人突然不认识你了,你该如何应对,如何劝慰,如何照料?面对一场注定以“失败”告终的战斗,面对亲人终将失去理智、失去自我的结局,被现实击中的我们,该如何与孤独共存? 本书讲述了一个关于彼此“照护”的动人故事。凯博文在妻子被诊断出患有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后,作为一个丈夫同时也是医生,开始了对她的悉心照护。书中讲述了他在医学领域的人生历程以及他和妻子的点滴故事,从中我们能看到凯博文与妻子之间真挚笃厚的感情,能看到现代医学及医学教育对于“照护”的忽视,能看到“照护”如何为我们每个人的存在找寻到了意义。他以自己的毕生经历强调“照护”才是医学的核心。
-
李贺诗今译佚名本书精选李贺诗歌中的经典作品六十六首,每一首均由四个板块组成:1.相关背景、典故的简要介绍。2. 诗歌原文。3.晓畅易懂的白话翻译,与原文逐句对应,极便理解。4.重点字词注释。同时,书前有专家撰写之长篇导读,综合介绍李贺的生平和成就,使读者得到宏观而全面的了解。全书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是学习、欣赏李贺诗歌上好的入门著作。
-
公寓里的塔:1920年代中国的文学与青年姜涛 著五四之后,在新文化理念感召下,众多青年从乡村、小城,来到北京,栖身胡同公寓,游走书局学院,依托新兴的现代传媒,在窄而霉的室内,筑起各色文字之塔。但这并非寄托高贵文学之梦的“象牙之塔”,只是一处处暂时的身心安顿之所。是留在室内“建塔”,还是走到室外,加入宏大的实践进程,历史分野因此存在于一代“文学青年”的不同选择中。《公寓里的塔——1920年代中国的文学与青年》以五四之后社会思潮的分化为线索,在文化与政治运动的紧张中,选取若干人物、现象、群体、事件,探讨青年群体如何通过新文学介入历史,新文学又如何作用于“新青年”。
-
苏州慢车前子 著《苏州慢》作者写苏州的历史,写那些出生和流连苏州的人;写苏州的粉墙黛瓦,流水人家;写名胜,如网师园,虎丘塔,写技艺,如桃花坞,评弹昆曲;写苏州草木,如香樟桂花,腊梅海棠;写苏州市井,男人女人;写尽苏州天时地气,苏州人的肝胆性情。无处不可落笔,无事不可成文,在作者独具的慧眼揣摩之下,苏州如一巨细无遗的盆景,幻化在眼前。
-
精神之魂:赵鑫珊随笔赵鑫珊 著赵鑫珊在作家当中,是写哲理散文的哲人:在哲学家中,又好像是进行哲学思考的诗人。他刻意把事件和人生诗意化、哲学化,他的随笔正是真与美的天成之作。本书是作者部分优秀的随笔小品文字的结集。全书分为三部分:天地人文;精神魅力;告白世界。本书内容丰富,所触及的社会问题和思想课题相当广泛而深刻,其最基本的主题如作者所说,乃是“把当代世界哲学化,或将哲学当代世界化,诗意化”。本书文字清丽、文笔流畅,语言富有哲理。充满思辨色彩,不失为一本高层次的学术性随笔集。
-
狐狸的小白心计希雅 著在告白那天,小泉被上帝捉弄,竟然掉进下水道。原以为初恋已经华丽结束,没想到为和偶像见面,她竟然再次和学长相遇。失忆?NO!那很恶俗。请——像狐狸一样施展“夺心”计划吧!
-
会跳舞的房子陈诗哥 著;郑妍 绘你知道当世界还是很早很早的时候,风、雨、彩虹是怎么来的吗?你知道熊的梦里那位紫姑娘去了哪儿吗?你见过会拉大提琴、会跳舞的房子吗?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文学奖得主陈诗哥全新短篇童话集,用充满童趣的故事,带领孩子进入梦幻而富有哲理的童话世界。
-
不许可:日军随军记者相机中的侵华历史殷占堂 著本书包含660余幅日本每日新闻社随军记者拍摄的日军侵华的照片。在当时为了控制舆论,日军加强了新闻审查制度,由陆军省、海军省和情报局以极其严苛和机械的标准新闻照片进行审查。除了涉及军事情报等机密信息之外,反映日军侵华时期烧杀抢掠,被认为有损日军“形象”的,会引起士兵厌战情绪的照片,均被盖上了“不许可”印章,严禁对外发表。战后照片被曝光,进一步为日军在中国犯下的累累罪行提供了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