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
-
新民间故事李民许 著《新民间故事》为“父子书”之一。本书以小人物的视角,叙述民间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这些故事,别的地方听不到、看不到。作者李民许现年六十四岁,一生历经坎坷,知道的故事也较多,他试图用夸张、诙谐的手法打造一个“民俗王国”。在这个王国里,人物个个性格怪异,事情件件蜿蜒离奇,这些人和事熙熙攘攘、热热闹闹,看似与我们无关,其实仔细阅读,就会发现每个故事都是一种人生、一段历史。
-
也无风雨也无晴:苏东坡的诗词与人生史良昭 著本书以苏东坡一生的行迹为线索,采用漫话的形式,介绍了苏东坡各时期诗词的风格与成就。作者将诗人的生命历程、作品内涵作为叙述重点,融艺术、趣味、故事于一体。书中每篇都与一首诗词或一个主要事件相关,分读可体味苏东坡作品的精华,合观则可明晰诗人的身世人格与时代脉络,多面呈现苏东坡这一中国人的精神典范的生命印记。
-
重症监护室周芳◎ 作家周芳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深入孝感市中心医院做义工,然后写出了非虚构文学《重症监护室》。◎ 这本书是作家通过一天一天的目击,一件一件事的记录,去“认识生命的犹疑与不确定”,去直面痛苦与死亡、纠结与虚无、无奈与尽力,并因此懂得更加珍惜人生的一份真切记录。全书聚焦于这样的感动:“为了‘活着’,有多少人在默默付出。”◎ 当周芳在重症监护室这个天天面对生命的脆弱、死亡近在咫尺的逼仄场所,去关注“那些战斗在临床一线的医护人员,在疾病和死亡逼近时,用他们的医术、爱心、信念,如何挽救一个个濒危的生命”的一个个场景,去面对一个个痛苦的人、绝望的人与死神搏斗的呻吟或者哀嚎,同时也完成了从一个晕血症患者在司空见惯的痛苦中转变成一个“女汉子”的过程,她也就更加真切地体会到活着的实在不易。◎ 上海有一档纪录片节目,叫“人间世”,通过一个个真实镜头的纪录,关注医生、关注患者,关注生命,引发大众关注。而周芳的《重症监护室》正是用作家的笔触,去写下这世间的真实,同样具备扣动人心的力量。
-
老子哲学大智慧杨力暂缺简介...
-
轨道上的行吟:中国古典诗词网络教学实录段莉萍当今时代,互联网的使用已成常态,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受到了挑战,特别是本民族的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典诗词的传承成了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针对现在学生“机不离手”的生活习惯,我的QQ空间“诗词茶馆”将他们的兴趣爱好与传统诗词教学联系起来,把课堂教学延伸为互联网导学,搭建一个较为宽松的交流平台,让学生在此讨论诗词,比拼才学,结交朋友。这既是教学课堂的延伸,也是发现并培养人才的一个有益的平台。基于此考虑,近年来,我在QQ空间中开设了一个读、品、评、议中国古典诗词的“诗词茶馆”,聚集了一批学生(全校各专业均有)在此讨论、学习诗词,从而发现、培养人才,让学生的古典诗词修养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得到提高,从而使古典诗词教学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轨道上的行吟:中国古典诗词网络教学实录》主要是将2014年8月到2016年12月在QQ空间“诗词茶馆”中讨论中国古典诗词的帖子整理成册,名为《轨道上的行吟——中国古典诗词网络赏析与创作》(其中,创作篇的时间延长到2017年)。“轨道上的行吟”与西南交大校歌“文轨车书郅大同”异曲同工,并且网络也是一种虚拟的“轨道”,拟于此消除学科鸿沟,融合文理医工,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的人才,可谓“桃浓李郁,广座被春风”。
-
一线两地书:首都医护人员和孩子们的战“疫”家书实录李青,王宇支援武汉、抗击病毒,首都医护人员在行动。远赴疫区,首都医护人员与子女的距离远了,但往来京鄂的两地书却拉近了彼此的心。《一线两地书:首都医护人员和孩子们的战疫家书实录》收录百余封有着特殊意义的家书。写这些家书的孩子,有刚刚上学还用拼音代替汉字的一年级的小豆丁,也有即将要迈入高三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孩子们有太多太多的话想对自己奋战在一线的父母倾诉,他们用自己手中的笔写出了一段段发自肺腑、感人泪下的话语,记录下了一段段温暖人心的故事。
-
嵇文甫讲晚明思想史嵇文甫 著嵇文甫为开拓中国哲学史及古代思想史学术领域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本书是第一部系统整理和研究晚明时期思想史的专著。
-
落花共撑一把伞张玫姣暂缺简介...
-
白居易诗孙明君 评注唐诗宋词,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为耀眼的双星,穿越千年的时空,而璀璨依旧。生动的意象、流畅的韵律、凝练的结构,和作品中表达的普世情感,铸就了这人类艺术的奇葩,也奠定了它们千年来不可逾越的地位。对当代人来说,闲来品读这些先贤的杰作,仍能时常引起共鸣。一册在手,既可为焦躁的心灵指路,为漂泊的情感提供码头,更能为失落的人生撑起一片精神的家园。《唐宋名家诗词:白居易诗》,特选最杰出的唐诗宋词作家及其作品,由当代著名学者加以注释和点评,以期带领大家-起走进这亘古不朽的艺术世界。
-
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典藏书系:花的智慧(比) M.梅特林克 著 葛文婷 译《诺贝文学奖作品典藏书系:花的智慧》并非严谨的科学或自然史著作,而是梅特林克对人类境况的哲学研究的延伸。梅特林克在《花的智慧》中,对各种植物作了令人惊叹的描写。由此可以说,“没有一粒种子不是彻底地创造一些属于它自己的装置设备,以摆脱出母体的阴影。”梅特林克的《花的智慧》一书,是对植物的美学、科学和哲学相融合的观察和描写,这对今天人们深入地观赏植物,无疑仍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