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传记
-
文学社群与文学关系论张涛明万历末年至清康熙初年,文学社群数量达到历史高峰,对当时的文学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考察了“社群文人群体运作方式”这一明清特殊文学样态,具体分析了此期社群对当时文学发展的促进作用,分别从文人心态、文学复古、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风气、影响文学的媒介性等方面对文学社群与文学的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
胡雪岩全传:从钱庄跑堂到红顶商圣方言 著胡雪岩,一个在晚清历史上响当当的名字。他以钱庄学徒的身份,通过用心的经营,在短短十几年内迅速发迹,成为当时中国最有钱的商人,不仅如此,他还打破了封建社会商人身份“卑贱”的局限,获得慈禧亲授的红顶戴和黄马褂,成为历史上的第一人!然而,富可敌国的胡雪岩,在短短三年时间内倾家荡产,62岁就郁郁而终。一百多年过去了,人们为什么还记得胡雪岩?因为他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思考。胡雪岩的一生,为什么会如此大起大落?他成功的经验是什么,他失败的教训又在哪里?《胡雪岩全传》就是以这些疑问为出发点,告诉你:一个驾驭了时代大趋势的胡雪岩!一个善于识人、用人、交人的胡雪岩!一个通天入地的狠角色!当然。还有对他成为政治的牺牲品的思考!有关胡雪岩的书此前已经出版过许多版本,大都是小说体裁或者研究专著。这本胡雪岩与其他版本不同,既是传记,又有小说风格,又像研究胡雪岩的专著,读来朗朗上口,不觉枯燥而且发人深省。
-
新诗评论(2007年第2辑)(总第6辑)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 编本期的稿件大多来自今年5月举行的“新诗研究的问题与方法”研讨会,今日重又一一翻读,仿佛置身“消逝如花朵”的现场。然而又是一次纸上的聚拢与汇合之途。《重新探掘新诗批评的活力与效力——从臧棣对林贤治的反驳说开去》之讨论恰是题中之义。新诗研究如何突破困境、展开自身的活力?新诗批评如何回应“日日新”且复杂的新诗实践?这些问题在研讨会上不断被激发,交织着焦虑、信心、疑惑并有所期待……江克平的《从“运动”到“活动”:诗朗诵在当前中国的价值》一文便是对某种“诗歌现实”的“探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诗从社会生活中较为中心的位置被抛至边缘。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大众文化的兴起,新诗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在诸多压力之下,往往会有新诗独立或相对独立于意识形态与市场经济之类的意识和说法出现。但近些年,新诗呈现出某种“热闹”之势,表现之一即是诗歌朗诵等活动的频繁开展。此文在对“诗歌朗诵”做了较长时间的“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发掘“诗歌朗诵”这一形式潜在的历史情境,并从朗诵活动与文化经济之种种关联入手,以“运动”和“活动”这两种方式的差异,揭示出随着社会这转型,国家意识形态作用于新诗之方式的转变。程光炜的《诗歌研究的“历史感”》可称作一次对内心困惑的质询,何谓诗歌研究中的“历史感”?由于历史“预设”、地域和诗歌观念的差异、写作上的分寸感、历史存在和历史化的矛盾……诸多因素的参与及争辩,“历史感”因而变得可疑且充满歧义,程先生从自身研究中提出疑问并给予适度的阐发。林庚先生自去岁10月离世,燕南国“那一方心灵的净土”从此空寂,为怀念这位“永远像婴儿一般”的诗人,孙玉石先生主持编辑了“林庚纪念专辑”,辑录了林庚先生的集外佚诗,其中《林庚集外佚诗20首》由孙先生辑佚——今日我还记得孙先生展示所辑佚诗并讲解《井水》诗时的兴奋之感。朱英诞先生写诗始自1928年,终于1983年离世,这一经历造就了其迷人之处,不仅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与废名、林庚、沈启无、南星诸师友致力于新诗的探索,亦在建国后30年间,不为时俗所易,如隐士般写作不辍,其诗文风姿遗有民国之余韵,或曰“现代文学之活化石,也。本期“朱英诞专辑”由陈均主持编辑,辑录朱英诞批评、随笔共31篇,由佚文、遗稿两种构成,其中谈及周作人、林庚、废名及三四十年代之北平颇有“味道”。愿诸君一识朱诗人!蔡其矫先生于今年1月离世,对于这位“寂寞的诗人”,王光明赞道“一个多么热爱生活的诗人!青春永驻的诗人!”因为蔡其矫是“少有的主动从当代中国诗歌体制中出走的诗人”,所以既是“他寂寞的根源”,也“成就他独特诗风”,王先生从独立精神和“唯美主义,两方面阐释了蔡其矫之于当代中国诗歌的意义。“文本细读”栏在本期重新恢复,江弱水的《起于愉悦而终于睿智——对两首小诗的激赏》一文在研讨会上曾引“有趣”的反应,并就诗歌细读的陈旧套路和疲软状态提示了“林间的另一条路”。张桃洲的《存在的几副面孔》为对臧棣《入梅丛书》一诗的长篇解读,在前一段时间,臧棣的“协会”与“丛书”系列组诗颇引人瞩目,此文虽然题目颇为伪哲学化,但解读却是细致而感性,并将问题落至1990年代以来“中国诗歌的语言与现实”,这也揭示了臧棣与“90年代诗歌”之间紧密且富于弹性之关联。“诗人谈诗”栏首度开张,萧开愚的诗学随笔视野开阖,笔致纵横,所讲述之诸问题,强烈、生动,不拘于成法,文若其诗,亦值得一再捧读。
-
黑暗之光:巴金的世纪守望(日)山口守作者山口守是日本重要的巴金研究者之一,也是 巴金先生有交往的汉学家,曾翻译过巴金短篇小说集 及中国其他重要作家的作品。《黑暗之光:巴金的世 纪守望》是作者多年研究巴金的主要成果,主要涉及 如下几方面:巴金作品深度解读、巴金信仰探讨以及 巴金史料新发现等。本书集中了日本学者的优长,有 部分原始文献,乃是作者**发现的重要巴金研究史 料,对于认识巴金早期思想研究有着关键性的意义。在资料解读和论述中,作者能够深入广阔的历史背景 ,脉络清楚,分析到位。本书是研究巴金重要的学术 参考书和文献资料之一。
-
后殖民:印英文学之间石海军 著《后殖民:印英文学之间》将后殖民文化理论与文学思潮以及文学作品的分析融为一体,研究20世纪印度文学与印度流散文学的现代性与传统问题,致力于梳理后殖民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甘地主义、后现代主义之间的复杂关系,重点剖析全球化与地域文化、文化认同与民族主义、殖民和后殖民时代的文学“模仿”、印度流散作家的“世界主义”与文化“杂交”等问题。后殖民文化批评和印度流散文学讲述的是生活于西方的第三世界知识分子也就是过去的殖民地“他者”进入西方、反观自我的故事,研究这一“故事”,不仅可以开阔文学研究的文化视野,而且对我们认识东西方之间复杂的文化互动关系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与印度在近现代有着相似的经历,《后殖民:印英文学之间》的写作兼及中国文学及其批评,在比较分析中思考东方文化的发展与命运。
-
《水浒传》的人生智慧乔力 主编还是笔者在拟定本书提纲的时候,曾经跟朋友谈到过关于“水浒的人生智慧”这个话题,他说:“我只听说过《三国演义》里面有人生的智慧,水许里面哪有什么人生智慧呀!”是的,在人们的印象里,《水浒传》是农民起义的颂歌,是一部以歌颂理想英雄为主要内容的小说,谈水浒的人生智慧,无异于缘木求鱼。但微妙常在意外,不可否认的是,它确实在我国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水浒传》描写了人生百味,世态百相,包我罗了社会各阶的人物,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渔民屠夫、和尚道士、小贩小偷、市井无赖、妓女虔婆等,人物角色非常丰富。另外,它继承宋元话本的优良传统,以平民百姓为作品的主人公,小说虽然仍是歌颂英雄,叙写重大的政治军事事斗争,但它最经典的部分在市井和江湖,它把出身农民、渔民、城市平民的下层人物作为英雄来歌颂,把他们放在主人公的位置上,即使出身高贵的柴进、花荣等人,作者也把他们平民化了,这在拉近与读者距离的同时,也给众多的读者提供了生存的参照。
-
十八岁,我有勇气独自旅行花火工作室 编12篇【花火】精选动人小说12个【花火】精选灵魂之地45张高清摄影大图用最柔软的笔触,讲述行走的故事用最美丽的礼物,赠你以唯一成人礼《花火》杂志独家定制,顶级珍藏限量版全国限量发行,只为你的18岁!——女孩,你不出去走走,你会以为这是全世界
-
2016中国年度好诗三百首张德明 著本书是在仔细梳理和回眸2016年新诗创作实际后,从中挑选了三百多首诗而成的年度诗歌选本。选入本书的诗歌作品,内涵丰富,语言简洁,较为具体地展示了当代诗歌创作的新实绩和高水平,是当下众多诗歌年度选本中较有代表性的选本。为了增加读者对诗歌的深度理解,该选本还在每一首诗后配有一则简评文字,简要概述诗歌的内容与形式特征,这在年度选本中是不多见的。
-
为凤凰找寻栖所:现代诗歌论集王家新 著本书的关键词是“词语”与“精神”,致力于追问、探求在现代汉语诗歌写作中从“词语”到“精神”的过程及境遇。将理论探讨、史的梳理和比较研究相结合,在现代性和全球性视野下,勾勒出数代诗人走过的历程。其思路、探讨领域及方法,带有作者独到的诗学眼光和精神印迹。
-
芈月成长笔记彭娇妍 著芈月,芈姓,又称芈八子、秦宣太后。战国时期秦国王太后,秦惠文王之妾,秦昭襄王之母。她城府极深,雄才大略,在秦国把持朝政、呼风唤雨近40年。在中国历史上,“太后”的称谓始见于她,太后专权亦自她而始,实为千古太后第一人。《芈月成长笔记》是一本关于芈月生平的传记,更是一部芈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给现代女性的生存成长启示。通过阅读本书,读者既可以了解历史上真实的芈月,更能被其为人处世的智慧和成长心路历程深深所感染,让自己的生活和人生获益匪浅!与同类书相比,本书更加注重芈月的心理描写和成长智慧分析,其中涉及的很多问题和难题都是古今相通的,都是现代女性在生活中和人生道路上会遇到的,而芈月的成长轨迹和生存智慧必然会对读者朋友有巨大的启迪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