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传记
-
季羡林先生:听见海棠花未眠张光璘 著季羡林的弟子张光璘,被季老亲切地成为“张才子”,深情讲述了季羡林先生传奇的一生,从“寒门贵子”到“水木清华”,从“留德十年”到“回归故土”,撷取季先生不同时期有代表性的,或是对其人生道路影响深远的重要事件,向读者勾勒出季先生求学、做学、讲学的非凡一生。时值季羡林先生逝世十周年,献给所有仰慕先生、追寻学术、崇尚真理的人。一生克己,一生勤恳,年轻过,落魄过,他对生活一往情深。活着,为了讲述。
-
至高忠诚:真相、谎言和领导力詹姆斯·科米 著2017年5月9日,特朗普解雇了时任FBI局长詹姆斯?科米,掀起了美国政界的滔天巨浪。然而,处于旋涡中心的科米事后未发一言。一年后,科米带着自传《至高忠诚》重回公众视线,荣登美国各大畅销书榜。一时间,科米的名字再一次被推至风口浪尖。但《至高忠诚》并不是科米的“报复之作”,这本书回答了一个哲学问题——生而为人,我们应该忠于什么?是金钱、权力、名誉,还是我们心中亘古不变的道德法则?要怎样才能做正确之事,而不是行权宜之计?面对曾经宣誓效忠的机构组织,曾经誓死维护的价值理念,我们如何才能忠贞不渝?若是忠于机构理念要以牺牲自我为代价,我们是否还能坚定如斯?就此,科米回顾了那些对其价值观的形成影响巨大的个人经历和案件,追溯他对公平、正义和优秀领导力的解读究竟从何而来。在早期对抗纽约黑帮、与死亡擦肩而过时,他的决心也曾动摇;小儿子夭折时,他也曾心碎难支;在身处白宫政治更替和党派斗争中,他也曾失望无助。在科米的职业生涯中,曾与三位总统共事,每位总统都有其独特的领导风格。然而,对他有深刻影响的领导者却是那些没有任何头衔的平凡人。虽然跌宕起伏地真实再现了“邮件门”“棱镜门”“通俄门”等白宫政治斗争一手内幕,但《至高忠诚》在字里行间展现的是一个难得一见的清明世界,科米至始自终坚持住了内心的道德法则,守护住了自己的“至高忠诚”。
-
王阳明传孟斜阳 著他曾是叛逆少年,却潜心研究学问,创立阳明心学;他是军事帅才,几次平叛都是教科书级别的操作;他居官场半生,只要他肯,功名富贵便唾手可得;他能出奇制胜、阴谋阳谋,把各方势力玩弄于股掌;但他也一生历经坎坷——廷杖、大狱、刺杀、被贬、被诬……他说: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本书以详实的历史资料,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了王阳明的一生:家庭、幼年、游历、应试、被贬、悟道、讲学、剿匪、平逆,等等。在紧凑的阅读体验中让读者全面了解一代传奇圣人的跌宕人生,真正明了阳明心学的精髓——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真正的伟大,是像王阳明那样的第一等人物,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这样的人物。”
-
改变摄影的摄影师(英)克里斯·迪基《改变摄影的摄影师》呈现了摄影史上重要的50位摄影大师的创作理念以及他们引人入胜的作品,同时还通过10个专题探讨了对摄影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事件、思潮和运动。通过对曼·雷、亨利·卡蒂埃-布勒松、安妮·莱博维茨和塞西尔·比顿等摄影大师的生平与创作的追溯,这本有趣的小书为我们理解摄影那激动人心的力量打开了一扇窗户,正是这种力量改变了我们观看世界的方式。从人像摄影到时尚摄影,从新闻摄影到艺术摄影,《改变摄影的摄影师》以简明的文字清晰呈现了摄影的发展脉络,展现了摄影这种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及其启迪人心的特性。
-
周恩来在上海王朝柱 著周恩来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他的组织才干、领导艺术,党性原则、外交策略、人格魅力……深受中外人士所赞扬。随着时代的推移,周恩来作为东方道德的代表,不仅在中国各族人民心中产生了无穷无尽的精神力量,而且也在世界各国人民中广为传扬。《周恩来在上海/王朝柱精选文集》集中地描写了周恩来自一九二七年十一月初到一九三一年十二月初在上海的战斗生活。在这期间,周恩来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尽心竭力,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同时,他在对敌斗争、党内路线斗争、保卫党中央的安全、营救被捕同志,收集情报和指导各革命根据地建设与发展等方面,都以惊人的智慧创造了成功的经验,并为中国革命建立了特殊的功勋。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周恩来的这段经历鲜为人知。《王朝柱精选文集:周恩来在上海》试图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较为全面,准确地反映周恩来在上海这四年又一个月的革命活动。
-
勤笃精进曾国藩(彩色插图有声版)胡哲敷《勤笃精进曾国藩》是一部对曾国藩人生全面解读之作,曾国藩女儿曾纪芬推崇备至,亲自作序推荐。它堪称一部精神的冶炼志,有关人生的各个方面,居官、同僚、子女、养生、读书、观人、器量、骄奢、淡泊、挫辱、坚忍,自省、笃实……在作者凝重简练的笔触下,对一个出身卑微、资质平平的普通读书人变成中国近代史不容错过的大家的精神历程,给予了淋漓尽致的、极有震撼力的叙述。此次出版,精心遴选了59幅与曾氏相关的珍稀彩色插图,图文相辅,可以更好了解一个资质平庸的普通人如何通过长期自我教育终成大才的不凡历程和心得。
-
新时代知识分子榜样张学森 主编本书以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的《关于在广大知识分子中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的通知》中提到的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和西安交通大学“西迁人”为代表的老一辈知识分子和黄大年、李保国、南仁东、钟扬等为代表的新时代优秀知识分子的故事为主要内容,展现了知识分子把个人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融合在一起,把个人奋斗汇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历史潮流之中的情怀与实干精神。
-
光武大帝镠铢本书讲述身为一介布衣却有前朝血统的刘秀在新莽末年,海内分崩,天下大乱时,在家乡乘势起兵,从此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公元25年,刘秀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于河北鄗南千秋亭登基称帝,为表刘氏重兴之意,仍以“汉”为其国号,史称“东汉”。经过长达十二年之久的统一战争,刘秀先后平灭了关东、陇右、西蜀等地的割据政权,结束了自新莽末年以来长达近二十年的军阀混战与割据局面,实现了“光武中兴”。刘秀在位三十三年,大兴儒学、推崇气节,东汉一朝也被后世史家推崇为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时代。
-
毛泽东与中国抗战夏燕月 著《毛泽东与中国抗战》以毛泽东在中国抗战14年的实践活动和理论述为线索,记述了毛泽东在抗战中的不凡经历及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党和人民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和作出的伟大贡献。书中既有对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概括和总结,也有对其党建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探讨和研究,较为全面地再现了毛泽东在抗战中所表现出的革命精神、思想风范和高尚品格。
-
低到尘埃里:张爱玲情事高路胡兰成被征服了。翻回来,眼睛锁定作者栏,三个字:张爱玲。张爱玲,张爱玲,脑子里搜索一番,没印象。立即写信问苏青,回答只说是一位女子。女子,正是这个简单而确凿的信息一下子击中了胡兰成的兴奋点。如果说此前吸引他的还只是作者的思想和才华的话,那么现在要加上异性这个要素了。这丝毫不奇怪,上世纪60年代初,张爱玲风靡台湾,那里的文化人都想结识她,其中男性多一层暗恋。爱玲旅台,住在当时的文学青年后来的作家王祯和家,她模样年轻,举止轻盈,外人误以为两人是一对小情侣,这让王祯和窃喜不已,巴不得是真的,尽管爱玲比他大20岁。胡兰成用“傻里傻气的高兴”来概括他此时此刻的状态。什么是傻里傻气?就是完全彻底毫无原则不分青红皂白地倒向偶像一边,只要跟张爱玲有关,不管是什么,都一定是好的。甭跟我谈什么理性,我就是不讲理,谁敢说爱玲半个不字,我跟谁急!现在管这种人叫“张迷”——张爱玲的粉丝。胡兰成可谓老前辈,堪称张迷一哥。尽管嘴硬,一哥心里终归有点不踏实,生怕张爱玲只是碰巧写了一篇好东西,当不得超流才女之名。等到《天地》月刊第三期面世,里面又登了一篇张爱玲作品,仍是美文,这才让胡兰成放下心来,又傻里傻气地高兴一回。更令人神往的是里面还附了张爱玲照片,可惜印的模糊,远近左右,怎么瞧都是朦胧一团。这越发勾起了胡兰成的意愿,一定去上海见张爱玲。不见不行。现在胡兰成满脑子张爱玲,这个女作家已经成了他生活的一个新鲜内容,推着他往前走。2.反常的张爱玲张爱玲知道胡兰成是因为苏青。苏青是笔名,本名冯和仪,上海知名女作家,出道比张爱玲早,代表作是长篇小说《结婚十年》,素材是她自己,写得非常真实到位。苏青成名后创办文学杂志《天地》月刊,拉张爱玲写稿。苏青好事,为人仗义,热心社会活动,泼辣有能力,用张爱玲的话说,苏青是天生的豪爽女,像只红泥小火炉,大家都去围着取暖。苏青与胡兰成相识,胡出过散文集,但最拿手的是政论,常有时评见诸报端,纵横捭阖,刀光剑影。胡兰成被捕的消息传来,苏青很是着急,动了营救念头,又担心势单力孤,便拉上张爱玲壮胆。张爱玲正在上海滩蹿红,有她相伴无疑可以增加分量。也正是这时候,张爱玲才注意到胡兰成这个人。很难说此前她是否看过胡兰成文章,但这时肯定读了,觉得他的文笔刻意模仿鲁迅,而且学得非常像。有了张爱玲加入,她俩立即行动,直插高层,找到汪伪政权实力派人物周佛海说情。结果如何,张爱玲并不关心,时过境迁也就淡忘了。就在这个时候,胡兰成找来了。那是1944年的早春二月。胡兰成的家安在上海,位于大西路美丽园,门牌28号,是一幢花园洋房。他太想见张爱玲了,下了火车没有回家,也没有办公务,径直去找苏青,要张爱玲住址。苏青不大乐意,又不好拒绝,迟疑了一下,还是写了给他,但声明道,张爱玲不见人的。张爱玲住在一所名为爱丁顿的公寓里,门号65室。这座公寓位于赫德路,现改为常德路。拿到地址,胡兰成踏实了些,准备了一下,翌日去见张爱玲。果不其然,吃了闭门羹。张爱玲的住处离胡家的花园洋房不远。胡兰成掀动门铃,里面应声,说张爱玲小姐不方便。胡兰成一阵失落,但很快镇静下来,从笔记本撕下一页纸,写了几句话,意思是虽然未能赐见,但还是高兴,仍盼能一叙。后面留有住址和电话,然后从门洞塞进去。当日没动静,第二天上午仍没动静。胡兰成以为没希望了,正琢磨着换个方式约见,午饭后电话铃响了,张爱玲打来的,说立即上门拜访。张爱玲不见人的,怎么见了胡兰成?这是一个迷。张爱玲的不见人,不是刻意做出来的,而是天生的,谁也改变不了,什么情况也改变不了,从无名到成名,从境内到境外,直到去世,始终如一。张爱玲生性腼腆,在外人跟前总是怯生生的。张爱玲经典化的第一推手、美籍华人学者夏志清,初次见张爱玲是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上海的一个聚会上,那时她风头正盛,被众人围着,鹤立鸡群,很不好意思,给人的感觉是缺乏自信。不光在精英面前,就是面对下层也硬气不起来,总是慌里慌张,手足无措。找裁缝做衣服,只要他扁嘴酸酸一笑,张爱玲马上心虚起来,觉得衣料少买了一尺。她雇三轮车拉印书的白纸,到了家门口付费,忽然害怕起来,一向在钱上算得很清的她,把运费往车夫手中一塞,也不要零头,转身便逃上楼,连对方的脸都不敢瞧。叫外卖,从不跟人照面,把钱从门缝递出,伙计把食物挂在门把上,听脚步声远去,她才开门取进来。爱玲自己说:“在待人接物的常识方面,我显露惊人的愚笨。”( 张爱玲:《天才梦》)这就是张爱玲的秉性,拘谨矜持,纤弱羞怯。张爱玲为人孤绝冷漠,与人相处如坐针毡,只有自己一人时才自在,用她的话说“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天才梦》)。即使对那些在她最需要帮助时而全力以赴的人,她也不愿意多打交道。夏志清与张爱玲识交30余年,施加自己小说史权威的影响为她在中国现代文坛争得重镇之地,又帮她联系工作和出版事宜,鞍前马后奔波20多年,终于使她后半辈子生活无忧。这样恩重如山的人,两人见面不超过三次,而且都不是单独的,属于几位朋友小叙,来去匆匆。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张爱玲因生计从美国到香港编写电影剧本,为她打理的是老友宋淇。为了使剧本能顺利采用,宋淇安排张爱玲与女演员李丽华会晤。李在香港电影界地位很高,有“天皇巨星”之誉,是个“张迷”,早就吵着要见才女张爱玲。才女倒是来了,打了个照面,寒暄两句,多半句都没有,便告辞而去,把巨星晾在那里。1969年,经夏志清奔走,张爱玲终于有了一份固定工作,到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中国研究中心任职,这是她生平第一份也是最后一份社会工作。她非常特殊,别人白天上班,她捡同事们下班后前往办公室,为的就是避免跟大家接触。这就是张爱玲的为人,拒人千里,能躲就躲,能不见就不见,一定要见,速战速决。张爱玲惜时如金,有限的时间都集中在写作和用在打理私事上。她没有别的收入来源,完全靠稿费生存。时间就是金钱,为了省时,她的生活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除了与闺蜜上街购物和去剧院听戏看电影,几乎没有别的享受。当时的上海报纸说她是象牙塔里的闺秀,对社会采取孤立主义态度。如此腼腆的张爱玲,如此孤绝的张爱玲,如此惜时的张爱玲,胡兰成要见她,想都不要想,更不要说主动上门了。然而张爱玲偏偏来了。太反常了,完全不合逻辑。她为什么来?是因为胡兰成有利用价值吗?不错,胡兰成是高官,而且曾经主管宣传,是理想的借势对象。判断这一条能否成立,最好的办法就是看看张爱玲是否需要这个势。这时的张爱玲,已经有一系列作品面世。她1943年从散文起步,发表《更衣记》、《借银灯》、《洋人看京戏及其它》、《银宫就学记》、《中国人的宗教》、《公寓生活记趣》;继而以小说跟进,发表《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心经》、《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琉璃瓦》、《封锁》、《金锁记》;此外还有多篇影评。短短一年时间这么多作品问世,而且篇篇都是重头戏,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如果再联系年龄,更不得了,这年张爱玲只有23岁,放在今天刚刚大学毕业。张爱玲横空出世,几乎一夜间征服上海。朝鲜女舞蹈家崔承禧造访上海,中方安排的一项内容是张爱玲与她会见,这是对张爱玲地位的确认,她已经成为大上海的一张名片。以张爱玲的声望和创作势头,无论是出书还是卖书,都无需借势,况且当时实行的是市场经济,行政力量微乎其微,所以张爱玲根本不需要胡兰成帮忙。是因为担心胡兰成报复吗?不错,胡兰成在军政两界关系很硬,想对一个人下手不是什么难事。然而这是上海,世界大都市,当局的一举一动都有人盯着,况且对方是名作家。再说惩治总要给个理由,人家不见你,你就抓人,没有这个道理。可以引为佐证的是京剧名旦梅兰芳,他蓄须明志,不给日伪官员演唱,当局亦无可奈何。再说张爱玲小姐除了写作别的一概不关心,笔下内容从不涉及政治,都是小民的衣食住行,悲欢离合。所以报复用不到张爱玲身上。那么她为什么要来拜访胡兰成?只有一个理由,很简单,就是好奇。凡是人都有好奇心,作家的好奇心更甚,那是创作的必要条件。张爱玲要看看这个她为之奔走的人到底什么样。当然这里也有信任。要是对这个人没有底,即使再好奇,张爱玲也不会贸然前往。苏青曾告诉她,胡兰成是条硬汉,而且不要钱。为官不贪,只凭这一条就足以让人放心。张爱玲来了。这一见,不得了,山崩地裂,江河倒流。3.惊艳如果你的梦中情人赫然现身,就站在你面前,你什么感觉?胡兰成的感觉:惊艳。这个词张爱玲用过。她有一部小说《小团圆》,公认的自传体高写真作品,于她去世14年后出版发行。她给小说中的自己起名盛九莉,书中写道,九莉的父亲订正传言,说他家老太爷“不可能在签押房惊艳”,在这个衙门重地撞见主人的女儿。九莉在乡下看戏,其中一个情节是书生赶考,遇见一位小姐,“途中惊艳”,私定终身。这两处惊艳的意思都是男子惊扰女子,打破生活惯势,撩动芳心。而胡兰成则反过来,他的惊艳是女方的艳震惊男方。然而这里的惊艳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有特别味道在里面。胡兰成这样描述:“张爱玲的顶天立地,世界都要起六种震动”(胡兰成:《今生今世·民国女子之一”)。六种震动出自佛典《华严经》,指动、起、涌、震、吼、觉。动,左右震动;起,上下震动;涌,前后震动;震,声音震动;吼,大声震动;觉,思想震动。这是地震场景,大地摇动,地声轰鸣,魂飞魄散。佛家以此来比拟人在觉悟时思想意识上破旧立新的大起大落。佛祖如来现身,带来的就是这个效果,如万钧雷霆,惊得人分开顶门骨,轰去魂魄。禅宗倡奉的狮子吼和棒喝就属此类。你苦思冥想,千修百炼,就是走不出俗见,摆脱不了无明,突然有人在耳畔猛喝一声,或当头一棒,惊得脑中一片空白,心思一下子进入澄净,突然明白了。胡兰成明白了什么?他原来的观念完全不对。他说,他本以为懂得什么是惊艳,然而事到临头,震撼他的艳却不是自己以为的那个艳,震撼他的惊也不是自己以为的那个惊。对于艳,每个人都有一套标准,胡兰成也不例外。他的要求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健康,用他的话说叫“生命力强”;一个是靓丽,叫“魅惑力”。这两条张爱玲都不具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