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传记
-
北京大学素质教育通选课教材:文学概论杨铸 著文学是神圣的。她犹如灵魂的电光,撕开黑暗的夜幕,为我们带来生命的敞亮。每个人都可能接受到美的滋养,领悟到人生的真谛,获得超拔沉沦的精神激励,从而更接近于思想的人生境界。文学又是平凡的。她就像亲切的伴侣,陪伴我们在漫漫的人生长路上缓步前行,跨过坎坷,冲开寂寞……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文学的参与者。文学离我们并不遥远,文学就在我们身边。人类为追求生命的充实完美创造了文学,成就了数千年文学的辉煌。同时,人类基于自觉的本质,又相应地建立了文学理论。文学理论体现着人类对自身所从事的文学活动的深度思考和理性自省。文学是一块美的天地。我们在参与文学活动时,主要依赖的对美的感受力和领悟力。然而,在人的心理结构中,感受力、领悟力同理解力是想互交织又相互推进的。掌握文学理论,借助理性的光芒洞察文学,可以有效地增强对文学的理解力;而对文学的深度理解,则可以引导着我们更敏锐地感受文学,更透彻地领悟文学。在深刻理解之上展开的对文学、对美的感受和领悟,将获得全新的视野,将提升到一个以前所未能企及的更高的层次。当然,对文学理论的掌握,并不能代替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文学理论仅仅相当于指示方向的路标,而要真正进入文学殿堂,每个人必须自己迈步前行,去领略文学作品的魅力,去探索文学作品的奥秘。
-
唐代非写实小说之类型研究李鹏飞著《唐代非写实小说之类型研究》的基本观点乃至具体的作品分析上都能做到摆脱依傍,很少蹈袭前人,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唐传奇三种类型的源流都作了长线追溯。不但溯源到汉魏六朝小说,许多手法的表现更追寻到先秦。中国的小说是经过了漫长的酝酿阶段,在不自觉的过程中逐渐从笔记杂说中脱胎而出的文体类别,在进入自觉的创作阶段这前,吸取了先秦以来各种思想观念和各种他类文体的表现方式;其渊源之驳杂,头绪之繁多,若无极大的耐心,是很难摸索清楚的。《唐代非写实小说之类型研究》作者没有仅仅限于小说类文体的阅读,而是将视野放宽到诸子百家、史传、诗赋、散文、骈文乃至俳谐文笔各种与该类型有关的资料,以惊人的阅读量为基础,多方发掘并清晰地总结出三种类型的发展过程,因而能够提出许多重要的创见。
-
文学史的多重面孔:八十年代文学事件再讨论杨庆祥 等著,程光炜 编在《文学史的多重面孔:八十年代文学事件再讨论》中,七位“新生代”研究者以80年代的文学热点,如“重写文学史”现象、《今天》杂志等为研究对象,以当下视角对它们进行重新分析,既揭示了自80年代以来,文学研究领域“知识沉积层”的生成过程,也显示了“新生代”研究者的敏锐和深度。每篇文章都附有“事件回放”和“主编点评”。
-
金庸小说论稿(增订版)严家炎《金庸小说论稿(增订版)》是第一部从学理上研究金庸小说的专著。北京大学严家炎教授的“金庸小说研究”课饮誉北大讲坛,对金庸研究的合法化起到了重要作用。《金庸小说论稿》全方位地探讨金庸小说,首次披露了许多珍贵资料和重要事实,对了解金庸其人、其文极有帮助。
-
故事工坊(修订版)(创意写作书系)许道军“做豆腐是有趣的事:做硬了是豆腐干;做稀了是豆腐脑;做薄了是豆腐皮;做没了是豆浆;放馊了是豆汁;搁臭了,还可以做臭豆腐……”写作工坊有时候也如豆腐作坊:故事写得有头有尾,可以做小说;故事写得有声有色,可以做剧本;故事写残了,可以做散文;故事写没了,只剩下一些情绪,还可以做诗……写作工坊是一种源于美国、有着百余年历史的作家培养机制。本书作者是工坊式写作的先驱者,在多年教学研究基础之上,总结出丰富的经验与训练模式,对虚构、非虚构故事创作以及影视编剧都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书中的工坊式写作课堂,囊括了“故事材质”“从开头到结尾”“故事动力”“悬念”“讲故事的人”“故事逻辑”“故事类型”“故事马甲”等几个部分,系统讲解故事的技巧、方法、练习,并附有设立工坊的实用建议,帮你搭建自己的写作工坊。
-
中国文学:古代与现代王瑶《中国文学:古代与现代》辑录王瑶先生在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两个研究领域的若干重要论文,以凸显其_生的学术追求及研究专长。“以现代观念诠释。古典诗文,故显得新;以古典修养评论现代文学,故显得厚。求新而不流于矜奇,求厚而不流于迂阔”,这是时人对于王瑶先生的评价。
-
第二次世界大战实录·战役篇(二)马夫 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实录·战役篇(套装上下册)》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空战、海战、陆战、谍战等内容,时空纵横,气势磅礴,非常具有历史性、资料性、权威性和真实性,并适当配图,图文并茂,非常具有阅读和收藏价值,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完整总结和隆重纪念! 《第二次世界大战实录·战役篇(套装上下册)》分为上下册。
-
一个人的“文艺复兴”白先勇 著人家问我说,你的家在哪里,我一下答不上来。不是地理上的,我说,我的家乡,是中国传统文化。 我觉得海内外中国人*需要的,是在二○一九年即“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前,有一个中国文化的复兴。这个“文艺复兴”必须是重新发掘中国几千年文化传统的精髓,然后接续上现代世界的新文化,在此基础上完成中国文化重建或重构的工作。换句话说,我们需要一场新的“五四”运动。——白先勇 《一个人的“文艺复兴”》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一百周年之际的一部白先勇散文集,主要收录关于文学、艺术活动的文章。《白先勇与青年朋友谈小说》,谈小说的创作经验;《十年辛苦不寻常》,谈昆曲的美学价值;《抢救尤三姐的贞操》,谈《红楼梦》的版本优劣;《现在是文化复兴的好时光》,谈文化经典的保存与流传,以及如何复兴中国传统文化。这些文章的时间跨度,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直至如今,可见,实现我们的“文艺复兴”,是白先勇多年来心中悲愿。 白先勇曾经说过,我所有的准备,都是为了我们的“文艺复兴”。如果从“文艺复兴”这个维度去看白先勇的文学、艺术人生,就会发现,从青年时代直至现在,他所有的文学、艺术活动,都贯穿着一条力图为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线索——回顾既往,无论是他的文学创作,还是他的文学、文化实践(办文学刊物、推广昆曲、宣传《红楼梦》),冥冥之中,仿佛都是他“文艺复兴”理想的具体呈现。而收在这本集子里的文章,正体现了白先勇个人色彩的“文艺复兴”的历史轨迹和基本面貌。
-
这样的人也该千载难逢阿烟 著爱之初,在那东山顶上。那一年,我初次遇见了你,从此误了几多韶华。你滴落的眼泪、眉心的那一抹笑,在我们相遇之后,再也没有从我的心里走失。岁月流逝了那么多年华,而关于我们最初的心动,却在诗歌里流传千古,不复重叠。终于,我相信,来过便不曾离开。穿越尘埃,追溯时光300年,抛开心中浮华,用最纯净的心去审视一个人,也许对于生命,对于灵魂的信仰,才会有所悟,有所感,有所得。此刻,我气喘吁吁一级又一级地登上那漫长的石阶,走进布达拉神殿。指尖,再一次触摸到他如诗般的灵魂。他是仓央嘉措,也是宕桑汪波。离经叛道。迷失菩提。太多流言者匆匆为他下了定义。一个少年,着了世俗的衣饰,行走在拉萨的街市。会把酒言欢,会喜怒无常,遇上喜欢的女子自然欢喜无限,见不到所爱的人亦会苦恼感慨。莫怪!他想要的和凡人没什么两样。关于仓央嘉措,我们应该感谢三个人——于道泉、曾缄、刘希武,正是他们用尽一生绽放,我们才能在现在的世界看到仓央嘉措的人生。我们应该庆幸,他们用自己的绽放,还原了仓央嘉措不一样的三段精彩绝伦的人生。
-
多少事、欲说还休:杨雨评讲李清照杨雨 著到底是什么样的女子,才能让一千年后的人们还屡屡忘情地追忆?到底是什么样的女子,才能让一千年后的女人们还屡屡为她流泪叹息?到底是什么样的女子,才能让一千年后的男人们还屡屡懊恼不已,“恨不于此人同时”,哀叹自己晚生了几乎整整一千年?撩开历史的尘埃,让一位一千年前以才貌双全闻名当世的奇女子——李清照,在一千年后的今天,依然以她的本色真纯、以她的执著顽强,以她的铮铮风骨,也以她“高处不胜寒”的寂寞和生逢乱世的风雨坎坷,感动着我们,感动着时间,感动着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