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传记
-
余秋雨书系(传家典藏版)(套装共7册)余秋雨 著于1992年首次出版,是余秋雨先生1980年代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全书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历史、文化散文,另一部分为回忆散文。该书以文采飞扬、知识丰厚、见解独到备受万千读者喜爱。由此开创“历史大散文”一代文风,令世人重拾中华文化价值。
-
郑逸梅美文类编(人物编):世说人语郑逸梅《世说人语》精选了郑逸梅写人物、谈掌故、品艺事、话图书的文章上百余篇,撷英采华,编成这部《郑逸梅美文类编》。共分人物编、书话编、掌故编、艺事编四辑。所选皆为郑文精粹,而又以类相从,可以合而观之,也可性有偏嗜,各取所好,一编在手,尽享快乐阅读的陶然之感。
-
城市节日:走进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方军 著《城市节日 走进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以生动而优美的文笔,记述了17年来上海国际艺术节走过的一段不平凡历程,并总结其特色和经验。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现已登上了世界艺术节之一的宝座,它充分体现了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的软性综合能力。
-
千古文人侠客梦(增订本)陈平原 著算上北大版,这已经是第六个版本了。这册小书,1992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初刊,1995年由台北的麦田出版社推出繁体字本,1997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刊行三卷本《陈平原小说史论集》时将其收录,此乃本书的“基本型”。十年后,也就是2002年9月,新世界出版社发行装帧精美的“插图珍藏本”,算是“改进版”。到了去年春夏间,几乎同时,北京大学出版社和百花文艺出版社分别找上门来,希望重刊此书。双方协商,达成以下协议:“百花”刊行插图本,只收初版本文,取其赏心悦目;“北大”兼收各种附录,增加索引,突出学术性。我之谈论“武侠”,除了这册小书,只有《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中的《晚清志士的游侠心态》、《当代中国人文观察》中的《武侠小说与功夫电影》,还有就是《作为学科的“文学史”》中的《“通俗小说”在中国》。二十年间,如此成绩,实在寒碜。说白了,不够忠诚,也有欠专精,那是因为,我并不希望以此为“主业”。至于为何以及如何借“武侠”谈小说类型,而又兼及思想文化,当初以《我与武侠小说》作为人文版的“代序”,以及撰写《我与武侠小说研究》作为新世界版的“后记”,再加上《武侠小说与中国文化》等七则附录,该说的都说了,再往下絮叨,就讨人嫌了。问我的研究体会,就一句话:观赏通俗小说(武侠或言情)及类型电影(侦探或惊悚),可能很愉悦;作为研究对象,却不怎么好玩。既怕缺乏理论自觉,一味复述迷人的故事;又怕沉湎其中,走火入魔,立说时“过度阐释”。如此古今对话、文史沟通,分寸感很重要,如何拿捏,端看学者的志趣与功力。以我的能力,也就到此为止,因此,只好暂时告别那些“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游侠了。
-
精神之鼎与诗意家园(第三卷)童庆炳 著《童庆炳文集》(十卷本)是童庆炳先生生前自己整理、收录、编辑的文选,辑录了从事文学研究57年来*精华的文论作品,包括《文学审美特征论集》《文学活动的美学阐释》《“美在关系”说新探》《文体与文体的创造》《维纳斯的腰带:创作美学》《文学创作问题六章》《三十说》《中国古代诗学与美学》《现代视野中中华古代文论系统》《寻找文学理想的灯火》,每一卷作者都进行了精心的编排和修改。反映了作者从打磨文学理论的基石到寻找文学理想的灯火的心路历程和研究进路,是不可多得的扛鼎之作。《精神之鼎与诗意家园(第三卷)》为《童庆炳文集》之一,主要涉及谈审美、审美心理的论文、讲演和短文,《精神之鼎与诗意家园(第三卷)》围绕着美的本质,或者说形成美的根源是什么的问题展开哲学探讨,系统地回顾了历史上各种各样的美论,并就以下问题进行思考:一.狄德罗的“美在关系”说。二.中国古代“美在关系”命题的提出。三、形成美的根源是一个复杂的 “关系”系统,有主体、客体和中介三个层面。
-
荷马的启示:从命运观到认识论陈中梅 著接续《神圣的荷马》与《言诗》的研究进路,在《荷马的启示:从命运观到认识论》中,作者继续对作为西方文化的源头之一的荷马史诗进行多角度挖掘。全书以“西方世界痛失的一个观念”——“命运”(Moira)开篇,追溯它在荷马史诗中的关键作用。然后通过荷马史诗的“辨识神人”,展示西方认知史上一次悄然完成的范式革命。在剩下的篇章中,作者对荷马史诗人物认知观以及阿基琉斯思想厚度的解读都相当具有启发性。
-
《诗经》《楚辞》与礼俗余琳暂缺简介...
-
《文学评论》六十年纪念文汇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暂缺简介...
-
东方智慧:辜鸿铭随笔辜鸿铭 著本书是中国近现代为数稀少的一位博学汉学中国传统的同时,又精通西方语言与文化的学者,号称“清末怪杰”的辜鸿铭先生的散文作品集,书中包括了:《中国人的精神——在北京东方学会上所宣讲的论文》、《中国妇女》、《中国语言》、《中国文明》、《为吾国吾民争辩——现代传教士与最近骚乱(教案)关系论》、《文明与无政府状态或远东问题的道德难题》、《良民宗教》、《中国文明的复兴与日本》等文章。
-
文化人何苦为难文化人林奕华 著文化人能有几诚实地面对自己?答案就在他们如何呈现、论述自己的欲望——也就是对自己的想象——之中。由于这是个“没有成名等于不存在”的时代,身在这样的“文化”中,如果说文化人不受影响,就像是说他有自备的空气和水而不受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