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史略说
先君讳冀民,字燕生(图1),1922年8月14日(农历六月廿二日)生于北平西单府右街石板房二条胡同5号曾外祖宅。原籍湖北省广济县(今武穴市)余川镇车坊铺山梅冲王家塆。据《太原王氏族谱》和《王氏大成宗谱》(图2)等谱牒记载,源出太原,乃“文中子”王通—王福畤—王勃祖孙之一脉。福畤谪贬交趾令,勃往省亲,渡海堕水而亡,年仅二十八岁。子孙仍留山西,安史之乱爆发,始南迁,先辗转至江西,称“江西太原王氏”,明朝时期从江西再迁广济定居。
图1 先君六十岁生日照
曾祖讳玉润,字忠复,以裁缝为业,生意多为九江府满人官家,故家产丰赢,有二子一女。次子即祖父,讳柏森,字元梅,号馥如,有纨袴子弟习,不爱读书。曾外祖姓吴讳道南,字文荪,清末秀才,有三女三子,其中一女早夭。长女即祖母,讳毓参,中年信佛,法名喻因,曾任中国佛教会湖北广济分会会长[1]。长子为大舅爷,讳屏,字伯藩,留学德国启耳大学,获化学博士学位,著名化学家[2]。曾外祖因曾祖资助自己留学日本法政大学,遂将祖母许与祖父为妻。曾外祖回国,官至北洋政府司法部常务次长[3]。在北平任职期间,曾将祖父母招至膝下,故先君得以在北平出生。祖父母有三子二女,其中一子一女早夭,剩下三子女:长为伯父觉民[4],次为姑妈淑珍,三为先君。伯父自幼过继祖父之兄为嗣。
图2 广济王家塆现存《王氏大成宗谱》残册
先君出生后,祖父母即分居,祖母留在北平,祖父则回归广济。1932年,祖父去世,先君年仅十岁。此后,祖母始带先君回到广济,继承王家十六亩(原有二十四亩,因债务抵押八亩,始终没有收回)薄田,请人佃作,收租为生。祖母出身世家,文史兼通。先君五岁即从祖母识字,有神童称。八岁发愤读书,十三岁学写诗,十四岁读毕“四书”、“五经”、《纲鉴》,十五岁学填词,以及后来潜心文史,撰《文中子辨》(合作),著《顾亭林诗笺释》,亦皆与祖母教育有关[5]。先君性格孤傲,思想左倾,1942年重阳,在黄冈读高中,与同学组织“民社”,引起祖母警觉,撰《训子》诗进行讽谕:
玄都道士妒刘郎,
不见鸩媒亦可伤。
李代桃僵休赋柳,
郢书燕说误嘲杨。
采珠妨汝弄明月,
献赋随人颂凤凰。
佳句但留成竹在,
免教阿母泣奚囊。
这是祖母留给先君的唯一诗作。全诗征事用典,皆以谨言慎行和防谗杜毁为劝。然先君正值气盛年龄,并未在意。后来历尽劫难,再将祖母此诗改名《先妣遗训》,置于自己的《支离室诗词稿》卷首,以为警戒,但为时已晚。
1943年秋,先君在黄冈高中,军训不及格,将留级。先君一生,从小学到大学,任何考试都是名列前茅,认为是奇耻大辱,愤而辍学。时抗战仍处僵持阶段,整个湖北都是沦陷区。伯父在四川华阳(今属成都双流区)灌溉工程处任助理工程师,来信说自己得了肺结核。当时称肺结核为痨病,存活率极低。祖母担心伯父病情,先君又不欲在沦陷区继续读书,所以决定让先君西行入川,一则照顾伯父,二则在国统区设法用同等学历考大学。先君是农历八月十八日从家里出发,步行翻越大别山,经商城、息县、汝南到洛阳。由于此前国民政府挖开黄河花园口阻击日寇,当时洛阳尚未沦陷。先君从洛阳乘火车到宝鸡,再从宝鸡乘汽车抵达成都。此行一共用了四十九天。在照顾伯父过程中,先君也得了肺结核。幸亏命不该绝,兄弟两人经过千难万难,最终都痊愈了。
此后,1944年春,先君借伯父大学文凭,冒名考取三青团中央干部学校研究部第一期研究生,5月从成都到重庆报到入学。这个学校是蒋介石准备传位给蒋经国,为蒋经国培养幕僚刚刚创办的,故蒋介石亲兼校长,蒋经国亲兼教育长。10月,先君即以思想左倾被开除。但蒋经国爱才,亲自审问后,仅将先君先软禁于北涪缙云山下月馀,12月,调赴青年远征军受训,1945年元月,以同少校衔派赴新驻江津的青年远征军202师606团任连训导员。然先君依然故我。10月,终以共产党嫌疑被抓捕,关进綦江桃园集中营。经廿一天刑讯,由原三青团中央干部学校保释,开除军籍,押回本校研究部查看。
1946年春,先君趁抗战胜利防备松懈之机,潜逃回广济。时祖母已于1945年9月先殁,先君大恸,哀毁呕血,卧病半载。秋,改名敬松,易籍浠水,赴上海,考入震旦大学经济系,自此半工半读,并参加反美反蒋学生运动。1947年夏,被人告密,诬为共产党,饬令退学。先君不得已,考取清华大学法律系二年级插班生。北上之前,先赴汉口,参加中国民主青年联合会(“民社”改名),被选为副会长。9月抵达北平。在清华期间,适逢陈寅恪在家讲元白诗,先君投书并附己诗数首,请求旁听,蒙陈氏惠允。1948年春,宣布解散中国民主青年联合会。夏,拟赴香港及解放区,均不果。12月,清华大学解放,辍学,参加宣传学习。1949年3月,参加四野南下工作团,分到38军政治部,任连级研究员,兼研究室组长,随部队步行南下,经开封、武汉,三过洞庭,转战湘西南。衡宝战役后,继续南下,到达广西全县(今全州县)。年底,军部奉命撤回河南信阳整编,时间半年。1950年6月,先君因种种原因,申请转业获批。
先君转业后,奉命到武汉中南军区报到。先君要求从事教育,中南军区将材料转到湖北省委,湖北省委又将材料转到下属教育厅。教育厅见先君在清华学过法律,欲将先君分到武大法律系当助教,先君不屑,提出想去高中教文史(先君不去大学而去中学,本书《枕上敲诗梦欲稀》一文有解说,可以参阅)。1950年秋,先君赴武昌第一女中高中任文史教员。其间,经介绍,认识先母(姓郑讳雁南),于1951年4月结婚(图3)。婚后,调新创办之湖北省工农速成中学任教。该中学虽仅有初中,但专为培养新干部而设,对师资要求甚高,政治上可靠,相当副教授,先君是转业军人,又有清华背景,自然成为不二人选。该中学后来改名华中农学院(今华中农业大学)附属中学,几乎是先君一生安身立命之所。
图3 先君先母1951年4月结婚照
此后,先君得到重用,按他的话说,是“红得发紫”。1954年,作为湖北省先进中教工作者,派赴北京参观苏联展览馆(今北京展览馆)半月。1956年,评为中教二级(相当大学副教授,每月工资117.5元),是武汉市中教二级最年轻者。随后作为奖励,派赴庐山避暑半月。1957年春,撰《辛弃疾评传》脱稿,承夏承焘推荐,湖北人民出版社准备出版。大鸣大放开始,先君原不准备参加。华农附中校长是新四军转业干部,动员先君说:“你不发言,无人敢鸣放!”先君遂发言,没想到从此万劫不复!9月,停职反省。由于身份特殊,须报请湖北省委定性,故直到1958年4月,才正式划为右派,处分是“撤职降级留用”。湖北人民出版社一直等到先君问题正式定性,才将《辛弃疾评传》退稿。此后,先君下放湖北京山五三农场劳动,凡一年四个月;1959年8月,调回本校,在生产组继续劳动。先君虽然仍在写作,但认为自己的论著在有生之年恐怕很难问世,便将注意力转移到我的身上。这一年,我刚好六岁。
[1] 湖北省武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济县志》卷26《民俗·宗教·佛教》,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第796页。
[2] 湖北省武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济县志》卷28《人物·传记·吴伯藩传》,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第856页。
[3] 湖北省武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济县志》卷28《人物·传记·吴道南传》,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第850页。
[4] 湖北省武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济县志》卷28《人物·传记·王觉民传》,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第873页。
[5] 王冀民、王素《文中子辨》,《文史》第20辑,中华书局,1983年,第231—249页。王冀民《顾亭林诗笺释》,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中华书局,1998年初版。另参:王素《顾亭林诗笺释·后记》,原载《顾亭林诗笺释》,中华书局,1998年,第1043—1046页,再刊《书品》2001年第1期,第66—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