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的绿色意境

唐诗的绿色意境

 

唐人李章《春游吟》有“初春遍芳甸,千里霭盈瞩。美人摘新英,步步玩春绿”的诗句,体现出对“春绿”的欣赏。又如徐铉《柳枝词》:“百草千花共待春,绿杨颜色最惊人。天边雨露年年在,上苑芳华岁岁新。”其实说的也是“春绿”。又有《咏青》诗可见“雾辟天光远,春回日道临。草浓河畔色,槐结路旁阴”句。所谓“青”,其实也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绿”。诗句虽然平常,也透露出对春日回临时碧绿的林光草色的满心欢悦。元稹《早春寻李校书》诗写道:“款款春风淡淡云,柳枝低作124817.jpg裙。梅含鸡舌兼红气,江弄琼花散绿纹。带雾山莺啼尚小,穿沙芦笋叶才分。今朝何事偏相觅?撩乱芳情最是君。”能够“撩乱芳情”,使诗人动心的,正是春光绿色。

其实,唐人诗作中对“绿”色的歌咏,并不仅仅表现于对“春”的热情。诗人笔下对“绿”的赞美,往往还深含着一种对自然的亲和之心和爱重之情。孙逖的“河边淑气迎芳草,林下轻风待落梅”,贾至的“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绕建章”,王维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柳宗元的“泉回浅石依高柳,径转垂藤间绿筠”,张籍的“阊门柳色烟中远,茂苑莺声雨后新”,温庭筠的“野船着岸偎春草,水鸟带波飞夕阳”,许浑的“紫芝翳翳多青草,白石苍苍半绿苔”,赵嘏的“芰荷香绕垂鞭袖,杨柳风横弄笛船”,雍陶的“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韦庄的“江亭系马绿杨短,野岸维舟春草齐”等,这些写景抒情的名句,都把自然生机的丰满和轻盈,充实和鲜丽,萌动和生长,描绘得十分活泼新鲜。没有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深入理解,笔端是不可能生出如此生动的文字的。而在这种观察和理解的背后,是对自然的倾心热爱。

我们还看到,在“绿”色背景的衬映下,又有“白鹭”“黄鹂”富有生机的歌舞。钱起《山中酬杨补阙见过》有这样的诗句:“日暖风恬种药时,红泉翠壁薜萝垂。幽溪鹿过苔还静,深树云来鸟不知。”“绿”色之中,也有鹿迹和鸟影。金圣叹就此评点道:“言暖日恬风,通身和畅,弗与世及,世亦弗及,真为无量快乐也!”这样的理解,可能是比较切近作者心境的。诗人在“幽溪”“深树”之间,与山鹿、飞鸟为侣,正是在自然之中享受自然之乐,“无量快乐”的说法,确实是妥帖的。对于韦应物《寓居沣上精舍寄于张二舍人》诗中“万木藂云出香阁,西连碧涧竹林园。高斋独宿远山曙,微霰下庭寒雀喧”,金圣叹又说:“此不止是妙诗,直是妙画,且不止是妙画,直是禅家所谓妙境,乃至所谓妙理者也。”如果我们借用金说所谓“妙境”“妙理”来作为唐人诗作中类似文句所透露的生态观的评价,可能也是适宜的。

人和自然的亲近与融合,可以休息体力,净化心胸,涵养精神,赵嘏的诗句“暂息劳生树色间”“清阴长在好相容”等,片断透露出相关的意思。在他的笔下,“三年踏尽化衣尘,只见长安不见春”,也就是因忙碌世务,追求浮名,博取富贵,而淡漠了和自然的关系的情形,是受到批评的。这种观念的产生,有传统农耕社会的文化背景,然而以现代眼光考察,也应当注意到其中值得肯定的人生智慧和科学思想。

爱惜和保护生态环境,在唐代开明士人中可以说已经形成了某种共识。郎士元诗“门通小径怜芳草”,皇甫曾诗“独悲孤鹤在人群”,都隐约体现了这种意识。对于生态的破坏,有识见的诗人都是持否定态度。韦庄《天井关》诗说到修筑关城而使当地植被和相关自然生态受到破坏性影响的情形:“太行山上云深处,谁向深云筑女墙。”124863.jpg开树绿为高垒,截断峰青作巨防。”有人评价这首诗时,试图从批评不务德乃务险的视角来分析。其实,如果以生态保护的眼光观察,应当看到对124858.jpg开树绿”“截断峰青”的批评,也曲折表达了保护自然生态的观念。虞世南诗中“摧残古木秋”的叹息,也深含对“树绿”的怜爱。又如寒山诗:“昨见河边树,摧残不可论。二三余干在,千万斧刀痕。霜凋萎疏叶,波冲枯朽根。”虽然“霜凋”“波冲”的不幸是由于自然因素,而“千万斧刀痕”,则是由于人为的“摧残”。

王建《题金家竹溪》诗说到“山头鹿下长惊犬,池面鱼行不怕人”,实际上涉及人和野生动物的关系。他的《寄旧山僧》诗又写道:“猎人箭底求伤雁,钓户竿头乞活鱼。”则表扬了保护动物,爱助生命的行为。对于在山林中享有自由的野生鹿,寒山也以这样的诗句反对将它们与自然环境分隔:“鹿生深林中,饮水而食草。伸脚树下眠,可怜无烦恼。系之在华堂,肴膳极肥好。终日不肯尝,形容转枯槁。”其实,魏晋时山巨源荐举嵇康,嵇康在回信中就曾经说到被羁驯的“禽鹿”的悲哀:“虽饰以金镳,飨以嘉肴,愈思山林,而志在丰草。”韦应物《述园鹿》诗有“野性本难畜,玩习亦逾年”,“不得游山泽,跼促诚可怜”句。他在《虞获子鹿》诗中还写道,管理山泽的官员捉获小鹿,在城边畜养,园中有美草清流,然而“谁知其思,岩谷云游”,还是渴望回到自由的天地。萧颖士《仰答韦司业垂访》诗中也说:“呦呦食苹鹿,常饮清泠川。但悦丰草美,宁知牢馔鲜。”主人以罗网捕捉,在园林豢养,然而鹿却“俯仰转惊惕,徘徊独忧煎;缅怀云岩路,欲往无由缘”。诗人于是感叹道:“物各有所好,违之伤自然。”李白《赠新平少年》诗所谓“摧残槛中虎,羁绁鞲上鹰”,也有相近的意思。齐己《谢南平王赐山鸡》:“五色文章类彩鸾,楚人罗得半摧残。金笼莫恨伤冠帻,玉粒颁惭剪羽翰。孤立影危丹槛里,双栖伴在白云端。上台爱育通幽细,却放溪山去不难。”也主张将野生禽鸟放归自然。

这些诗句有些另有深意,可以作政治寓言理解,但是用这样的形式,借对生态条件的分析来说明世事人生的道理,也足以反映,当时一定社会层次生态观念中的理性成分,人们已经能够用成熟的方式表达了。

 

原载于《学习时报》2003年4月7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