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自序

理科出身的我对于写作一直心怀敬畏,以至于为这本书作序时,竟迟迟不敢提笔。

十八岁,我抱着一叠花季雨季的诗篇,一摞勾勒校园生活的散文,还有一串来不及记录的回忆。别人说你应该出本专辑,但我隐隐约约觉得,敏感的青春只是一生的预备,真实的人生尚没有登场。

来到上海我带着两样东西,一样是对理想的执著,一样是对文字的热爱,这十年它们相互慰藉,相互扶持——在理想受到阻挠的时候,文字便是它得以栖息和修整的花园;而在文字枯竭的时候,理想总是源头活水。承蒙它们的庇佑,我充满阳光地跨过了生活的沟沟坎坎。

今年我二十九岁,即将迈向而立之年,在魔都读书生活,又刚好一个十年。

都说十年足以改变很多事情,我深以为然——这一年,博士毕业,留校工作,与所爱之人步入婚姻殿堂,我看到了生活至暖至善的容颜。而与之相伴随的那些人间疾苦都在逐渐沉淀,沉淀到很深的海底,溶解出挥之不去的苦涩,变成一双无限大的噙满泪水的蓝眼睛,沉默地对着星空与黎明。

二十多年前,幼年的我便喜欢在稿纸上一笔一划写诗歌散文和各种各样的故事,每写好一篇妈妈就会把它们认认真真誊抄在一个笔记本上;后来家里有了电脑,妈妈就把新写好的文章打出来存在3.5英寸软盘里;读大学的那年我注册了人人网,它成为了我写作、发表的主阵地;2015年我注册了自己的公众平台,一面默默记录着上海的求学生活,一面继续用写作这种方式和自己对话,和生活中所有的不快乐和解。我本科读心理学,硕士博士转读教育学,博士后研究中国语言文学,对于我而言,写是一种常态,亦是一种工作。可我在这种日复一日的工作中越发感到,科学理论可以完美地解释现象,却无法精准地瞄准人间悲欢。正如《后会无期》里的台词: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于是,我在小小的公众平台和不讲理的生活讲道理,和偶尔陷入茫然和失落的自己对话,在无数个十字路口记录下一个人的旅行……整理书稿的时候我欣喜地感到:原来这就是我的十年,原来我和自己讲了这么多道理,原来我一直努力过好这一生!更让我惊喜的是,越来越多素不相识的人在公众平台和我一起成长,从开始的几十个到几百个,再到后来的上千个。他们在私信和留言里向未曾谋面的我讲述自己的故事,和我分享他们的生活,催着我分享新的感悟。或许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一生都不会有交集,但他们给了踽踽独行的我最大的成就感:有人默默地祝福着你的成长,你平凡的旅途又成为了一些人的微光。

谨以此书感谢我的双亲,他们赋予女儿丰满的人格和知冷暖的心性,这凝成了我观照生活的眼睛。感谢我的先生吴佩烔博士,他的出现为我的十年魔都故事挽了一个鲜亮的蝴蝶结。感谢这些年天涯海角陪伴我成长的读者,他们的认可与期待赋予了我面对生活的勇气,更坚定了我把这些故事变成铅字的信念。特别感谢我的挚友余晓波博士,多年来他以兄长般的照拂一次次无私地帮助我实现梦想,这一次依旧支持我把信念化为现实。最后,感谢这十年里停留在我记忆中,出现在我生命里的每一个角色,谢谢你们用平凡的悲欢刻画了书里的每一个细节,撑起了书中的每一句感悟。

天涯海角,你或归来,你或离开。

星移斗转,时光记得,你便同在。

2021年3月31日于上海家中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