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闻杨伊博士的散文书稿即将付梓,作为她的博士后合作导师,受邀为之作序,欣然应允。

先前我只知杨伊在学术方面有很强的领悟能力,在学期间便在相关领域发表了很多高质量的论文,去年年底成功获评“上海市超级博士后”,个人的第一本学术专著也即将出版。

青年学者出版文集,这似乎在博士后当中并不常见,但换个角度思考,每个人都拥有平等地诠释生活的权利。既然世上存在“语言”这种工具,任何一个爱思考、知冷暖、善言辞的人都可以借此把对真善美的理解呈现出来。正如在科学研究中,对一个极其微观问题都可以形成多种观照的视角,面对“生活”这个复杂而宏大的命题,我们需要更多的角色参与、思考、记录、争鸣。任何一个科研工作者都明白,科研不是学者的专利,文学与生活也不是任何一个群体的专利,如果一定要给它一个归属,它属于每一个愿意思考的人。

杨伊便是这样一个人。科研是她的本职,但对于写作,她一贯表现出近乎执着的姿态。和很多学者不同的是,她不仅限于学术论文,还包括文学创作;更可贵的是,在没有任何约束的情况下她用多年的坚持证明了自己的热爱。这种热爱来源于对生活的强烈感应,这种感应更应称为一种天赋,而这种天赋,不论她是学者、作家、教师抑或从事其他任何职业,都会得到释放。

这本书记录了作者从十八岁来到上海读大学,到二十八岁博士毕业,其间异地求学十年的心路历程。她一边攀登学术高峰,一边孜孜不倦地记录下十年的点点滴滴,这是她一个人的故事,却唤醒了很多同龄人的共鸣,点燃了无数九零后大学生内心的火焰——相似的迷茫与困顿,相似的平淡与蛰伏,相似的骄傲与理想。提到青年学者,我们总是下意识地与研究领域联系在一起,更加关注他们闪光的学历和笔下的学术性话语。但阅读着杨伊博士的文集,我突然意识到他们也有普通人的悲喜,他们行走在这条艰辛孤独的科研之路上,也经历了很多的抉择并付出了超乎凡人的勇气,摆脱了科研的思维和严密的推理,他们对于人生也有潇洒、旷达、感性甚至可爱的认知……这一切,被一个女博士悉数记录。

在文字中成长,在文字中历练,在文字中涅槃。我期待杨伊博士能在学术上有所成就,更期待她的风雨竞攀路能激励很多后来人:那些正在求学路上接受历练的莘莘学子,那些在大城市独自打拼的青年,以及无数为了平凡的梦想而情愿多奋斗一点的人们,都能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看到些许微光,能在她用感悟撑起的绿荫中觅得一丝清凉。

今天,我们依然需要热爱,依然需要有人用文字唤醒热爱,还需要更多的人用思考守护热爱。

语言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是表达热爱最精妙的方式之一,它会让平凡的石子荡起永不消失的涟漪,会让一声低吟唤醒强烈的共鸣。让我们跟随杨伊带着灵性的文字一同走进她丰富的内心,重温最真实的求学历程,你会和她一起振奋,一起沉思,一起努力活着,并认真爱着。

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
对外汉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昌来

2021年3月30日于上海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