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人,一城,一生

前言 一人,一城,一生

杭州天生丽质,自古受人青睐。文学家、艺术家们尤其钟爱这座城市,留下了无数诗文故事,这更增添了杭州的美感和底蕴。唐有白居易,宋有苏东坡,明有张岱……到近现代,与杭州结缘的文人墨客就更多了。“江南忆,最忆是杭州”,便道出了多少人对杭州的无限眷恋。

丰子恺曾在杭州租屋,乐做“寓公”,前后居住近十年,缘分可谓深矣。他在杭州时写过许多文章,画过许多画。每每写到杭州,他总是一往情深:

杭州山水秀美如昔,我走遍中国,觉得杭州住家最好……(1947年1月15日丰子恺致函夏宗禹)

他们想把向来的横的市街改造为直的,想把向来的和平可亲的市街改造为危险可怕的。上海分明已经受着这种改造,杭州还不会。因此我觉得杭州可爱……(1934年《市街形式》)

我的老家在离开杭州约一百里的地方,然而我少年时代就到杭州读书,中年时代又在杭州作“寓公”,因此杭州可说是我的第二故乡。(1959年《杭州写生》)

杭州是幸运的,能够赢得艺术家丰子恺先生这么多的赞美之词:杭州住家最好,杭州是可爱的,杭州是他的第二故乡。是的,再没有另一个城市,能让丰子恺这样倾心,这样一心一意地爱着、念着、牵挂着。

阅读丰子恺的作品,时常会跟着他那些可爱可亲的漫画和随笔到杭州,坐着画舫,游西湖,看湖光山色,读江南四季,淡妆浓抹总相宜。

丰子恺认为杭州住家最好,于是便暂离了故乡石门湾,把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之缘缘堂暂且放在一边,借送考、伴读之名,一门心思到杭州做“寓公”,日日与西湖为伴,会友,游湖,写生,作文,度过了一段快乐悠闲的好时光。

丰子恺觉得杭州是可爱的,于是,在上海劳作了十天半月,一旦工作告一小段落,就偷闲乘车到杭州来轻松一下。在城站下车,坐黄包车到达新市场时,他望见杭州城里一片平广的夜景,心头感到十分快适。

丰子恺把杭州当作第二故乡,于是,当战火毁了家园,毁了他亲手建造的缘缘堂,让他无家可归的时候,他第一个想到另觅新巢的地方,就是杭州。

情缘深深深几许?丰子恺与杭州的缘分,很深、很真、很纯,且恒久,伴随了他的一生。

丰子恺在杭州的十年,可以分成三个相对集中的时期:

第一个时期,少年时,他在杭州求学,前后五年。

丰子恺出生在桐乡石门湾,在家乡高等小学毕业后,到杭州投考中学。1914年夏,他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简称“浙一师”),从此便与杭州结下了一生的缘分。五年的学习,让他打下了良好的文艺底子。可以讲,丰子恺正是从杭州起步走上了文学艺术的道路,杭州是他的艺术启蒙地,是他始终难以割舍的牵挂。

进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后,丰子恺认识了许多影响他一生的师友,尤其是李叔同、夏丏尊这两位恩师,为他以后的艺术人生奠定了方向。李叔同成为他艺术上的启蒙者,而夏丏尊又成为他文学上的启蒙者。

第二个时期,不惑之年,他在杭州做“寓公”,前后四年多。

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丰子恺开始在上海创业,后在故乡石门湾建缘缘堂定居。这段时间,他仍常来杭州,看望师友,亲近西湖。1933年缘缘堂落成后,丰子恺春秋客居杭州,冬夏回到石门湾,过了一段陶渊明式的逍遥日子。这样的快乐日子,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而不得不终止。

丰子恺在杭州做“寓公”,先后租住过三处地方:一是皇亲巷6号,二是马市街156号,三是田家园3号。各处都留下了他赋闲写作的印记。这几年间,是他人生中最无忧无虑的时期,同时也是他创作上的第一个高峰期。丰子恺创作了大量的散文小品、文艺论著和漫画,先后出版漫画集、随笔集和文艺论集二十余部。杭州西湖,在他眼里是一部百读不厌的好书,春夏秋冬,西湖四季,他都一一领略,赞美之词洋溢在字里行间。

第三个阶段,历尽劫难后,他居于杭州的湖畔小屋,历时一年多。

抗日战争胜利后,丰子恺返回故乡。家园被毁,他带着无限落寞的愁绪,来到杭州寻觅新巢。1947年3月,丰子恺全家迁入杭州静江路(今北山路)85号的湖畔小屋。“居临葛岭招贤寺,门对孤山放鹤亭。”这里环境幽静,门外隔湖正对孤山放鹤亭。他再一次做“寓公”,过起了赋闲生活。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大量随笔散文和绘画作品,可以说,这又是他的一个创作丰收期。

当然,与此前做“寓公”时不同,这时正是国民党腐败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丰子恺的赋闲,有太多的不得已、不得意。他靠卖画为生,日子过得很艰难。他在给新加坡广洽法师的信中说:“国内生活飞涨,民不聊生,来日甚可忧虑……”1948年9月,丰子恺携女到台湾旅行,后又与广洽法师会于厦门,又经香港,在隆隆炮声中回到上海,迎接新中国的成立。此后,一直到1975年9月去世之前,丰子恺长住上海。

新中国成立后,丰子恺虽然定居上海,但时常会到杭州,因为杭州有许多让他牵挂的人和事。为了给弘一法师建墓塔和纪念馆,为了见马一浮先生,他经常赴杭州。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丰子恺为给弘一法师修造墓塔和纪念馆的事,一边多次与在新加坡的广洽法师通信,请广洽法师在南洋募集资金;另一边,也多次与在杭州的马一浮、黄鸣祥等人商议,劳心费力成全此事。1954年1月,舍利塔落成,但纪念馆一事因种种原因没有建成。许多年后,在杭州虎跑,李叔同弘一法师纪念馆建成,而那时,马一浮、丰子恺等都早已作古,他们地下有知,也足可慰。

于丰子恺而言,马一浮与弘一法师是他平生最崇敬的两个人,他亦深受他们的影响。丰子恺与马一浮最初相识是尚未出家的李叔同引见的。当时丰子恺在浙一师读书,李叔同带着他去陋巷拜访马一浮,之后他便一生追随马一浮。新中国成立后,马一浮移居于花港公园边上之蒋庄。那时,丰子恺已定居上海,但每到杭州都要去拜访马一浮。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丰子恺多年未到杭州。而马一浮则于1967年在杭州逝世。后来,丰子恺在学生胡治均陪同下,于1973年3月有过一次杭州之行,这是丰子恺生前最后一次到杭州。

丰子恺走了,但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杭州、西湖,皆因他的存在而不同。他与杭州的情缘还在继续。

其一,《护生画集》回归杭州。

丰子恺留给杭州的、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当然是他独一无二的文与画。他的文与画为美丽的西湖增添风采,那是他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遗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护生画集》回归杭州。1985年9月17日,丰子恺逝世十周年时,广洽法师专程来到杭州,郑重地将由丰子恺作画、弘一法师等题字的六册《护生画集》原稿共四百五十幅作品,无偿捐献给浙江省博物馆。从此,《护生画集》回归杭州,成为浙江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其二,弘一大师·丰子恺研究中心在杭州师范大学成立。

1998年12月28日,弘一大师·丰子恺研究中心在杭州师范大学成立,同时学校还举行了纪念丰子恺诞辰一百周年学术座谈会,为在杭州研究与弘扬丰子恺的艺术精神搭建了新平台。主持该中心的陈星教授,研究丰子恺数十年,成就卓著,为传承弘扬丰子恺艺术精神不遗余力,影响不小。1998年,由杭州师范大学弘一大师·丰子恺研究中心主持设立“丰子恺文艺奖”,到2018年已举办了二十届。

其三,丰子恺艺术碑在杭州皇亲巷旧址建立。

2003年11月9日,丰子恺诞辰一百零五周年纪念日,“丰子恺艺术碑揭幕仪式暨《丰子恺漫画全集》电子版首发式”在杭州举行。该艺术碑位于今杭州皇亲苑南门口。丰子恺曾在皇亲巷租屋居住三年。在这一地段建艺术碑,足见杭城对于这位艺术家的重视与喜爱,也可证明丰子恺的艺术精神将在这座城市永久传承。

其四,晓风书屋的丰子恺情结。

杭州晓风书屋创办于1996年6月,至今已在杭城拥有十多家分店,影响日益广泛。该书店经营者十分尊敬弘一法师和丰子恺,曾经在书店里特设弘一法师、丰子恺图书与艺术品专区,此举得到杭城“丰迷”们的欢迎。丰子恺的女儿丰一吟曾多次在晓风书屋与书友座谈。该书店的经营理念是“开有风景的书店,做有思想的书商”,而丰子恺的作品及相关文创产品也成了书店的一道亮丽风景。

丰子恺与杭州,一个人,一座城,一生情,确实值得书写,值得再三品读。

徐玲芬写于浙江桐乡

2014年1月初稿

2021年5月修改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