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乌山:红石险关孟获城

拖乌山:红石险关孟获城

翻开四川地图,目光沿雅安境内的108国道向南游移至石棉与冕宁交界处,一个小小的圆点所标注的地名,不由得令人眼前翻滚着东逝的长江水,慨叹着浪花淘尽的英雄。

这里以三国时期一位英雄的姓名做地名。他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罕见的屡败屡战、永不服输的斗士品格,留给后人无数传奇故事。他,便是孟获。

在四川雅安、西昌及云南,传说或确认有当年孟获所筑之城的地方不少。诸葛亮南征孟获,如今仍是这些地方的民间热门话题。但是,以他的英名作为地名的,仅有石棉县栗子坪乡孟获村。

孟获村,坐落在占地万亩的孟获城内。“打开孟获城,世上无穷人。”当地人始终相信,孟获城的城垣、营垒之下,埋藏着无尽的珍宝;孟获城的草场、山冈之上,仍游荡着他们这位先祖的英魂。

血染的红石滩

南出石棉县城,沿108国道行约50公里,左边车窗外的岔道口,只见一座纪念碑高耸入云。碑的顶端,是一只振翅欲飞的雄鹰雕像;碑下面的广场,状如搭箭的强弓。这条岔道,便通往10多公里外拖乌山深处的孟获城。

在尚未正式开放的孟获城景区游客接待中心,我了解了几个主要景点的路线及方位之后,首先游览红石滩。

红石滩位于景区内一条名为阿鲁伦底河的河谷。顾名思义,河谷里河滩上的石头是红色的。当我伫立河滩之上,置身波涛般的红色石阵之中时,既兴奋、震撼,又新鲜、好奇。

这红石滩的红石随河床蜿蜒,没有尽头,宛若一条红色的巨龙。它红得纯正、红得耀眼,仿佛人工刷上一层彩色涂料。但蹲下细看,却发现它们的表面湿漉漉、毛茸茸的。它们为碧水、蓝天、绿树构成的山水画,增添了难得一见的亮色。大自然的美景,在这里也显得更有层次,更为色彩斑斓。

红色,蕴含燃烧的激情,象征火热的爱情。因此,这红石滩的红石,除了为摄影爱好者增添了素材,激发了他们的灵感,还被纷至沓来的情侣们称为“情石”。红石滩成为情侣们的温柔之乡。他们徜徉在红石滩上,或相拥定情,或执手许愿……

不过,在当地老百姓中,却流传着一个与红石滩有关的悲壮故事。

建兴三年(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为巩固战略后方,以图中原,对拒不称臣且频频袭扰蜀地的南中夷人首领孟获进行征剿。蜀汉时的南中,主要包括今云南、贵州西部和四川西南一带,设有永昌郡(郡治在今云南保山)、益州郡(郡治在今云南晋宁)、越巂郡(郡治在今四川西昌)、牂牁郡(郡治在今贵州黄平),也就是说,当年孟获实际控制的地盘的总面积,并不比蜀汉小多少。

诸葛亮南征的规模,不亚于此后的七出祁山、北伐中原。他将蜀汉大军分为三路:马忠率东路军攻牂牁,李恢率中路军攻益州,自己亲率作为主力的西路军攻越巂。三路大军约定在滇池会师。

从成都出发时,马谡送诸葛亮出城数十里,诤诤进言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早服南人之心,以收长治久安之效。”诸葛亮听了连连点头,并将这一战略思想贯穿南征始终,从而为世人留下了“七纵七擒”孟获的传奇故事。

孟获堪称一代雄杰,他的野性中有悲悯,鲁莽中有狡黠,狂放中有信义。

屡战屡败的孟获,败退至栗子坪的拖乌山深处,想起成千上万战死疆场的部属,不禁悲愤难抑,仰天痛哭,一连数日如此。他眼中流出的不是泪水,而是殷红的血水。他的血泪,染红了阿鲁伦底河谷的石头。红石滩凝聚着孟获的无限悲情,见证着战争的残酷、和平的珍贵。

事实上,红石滩的石头之所以呈红色,是因为它们的表面生长着一种称为乔利橘色藻的藻类。它的细胞内富含虾青素,这种类胡萝卜素能帮助橘色藻类抵抗高海拔地区强烈的紫外线,抵抗高寒地区的低温干旱,而原生岩是它生长的必要基质,潮湿多雾的小环境又是它大规模生长的必要条件。

隐秘的天生城

孟获城景区的高山草甸区域,是真正的孟获城所在地。当我们驱车穿行在景区公路上时,岗峦连绵。因此,当一片面积达4平方公里、整体略有坡度但一片坦平的草甸出现在我们眼前时,这种川南地理上并不多见的景象,令我又是一阵欣喜。

在这片广阔的高山草甸入口处,在孟获城城门的遗址上,一座颇具民族特色的城楼,巍然矗立。它扼守着通向孟获城内的通道,因为在它的两边,是难以逾越的山冈。连接城楼的城墙,在山冈上绵延,如同万里长城。

登上城楼,沿城墙上的跑马道徐徐而行,放眼望去,我不由得为孟获当年选择这一处作为大本营而惊叹不已:城内那绿如巨毯的万亩草甸,足以将数万战马养得膘肥体壮;三面依高山峻岭,一面临孟获河的地势,构成易守难攻的天然城池。况且,这样一块可供千军万马休养生息的宝地,还隐藏在如此隐秘之处。

由此我推断,当年孟获是兵强马壮的;他的韬略,不是演义中描述得那么肤浅的;他的斗志,是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做保证的。

一位牧马的孟获村村民指着一处面积数百亩的矮树林告诉我,诸葛亮有八卦阵,孟获有迷魂阵,一旦将敌军诱入这片没有路径且每棵树都长得一样的林子里,孟获的士兵便可将这些迷失方向的敌军消灭干净。这片林子的树,被称为“神树”,至今无人敢乱砍滥伐。

沿着城墙上的跑马道,我登上了一座山冈的最高处。这里是原孟获城烽火台遗址,如今矗立着一座用原木搭建的约10米高的瞭望台。

站在瞭望台上,孟获城内外一览无余。广阔的草甸、险峻的高山、深切的河谷沟壑等地貌,莽苍的原始森林、深邃的灌木林等植被,共同构成了空间层次异常丰富的迷人景观。

在这里观景,四季不同,如川剧变脸:春天,草甸上繁花似锦,若漫步其间,如同在花海中遨游;夏天,凉风令人惬意,尤其是入夜后观天象,最能体会“星垂平野阔”的诗意;秋天,山林色彩斑斓,如上帝打翻了调色板;冬天,白雪皑皑,一派银装素裹的壮美。

时值初秋,半环绕草甸的群山尚未展现多彩的姿色,但草场上星星点点的牛马、炊烟袅袅的木屋、山寨栅栏墙般的牲畜圈,仍令人充分领略了当地的浓郁风情。

据《云南志略辑校》载:“蜀建兴三年,诸葛亮征南,闻孟获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凡七纵七擒。获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诸部悉平。”

当年征战处,今日旅游地。在这里,历史留给游人许多值得思考的东西。孟获的英雄事迹之所以在这片广袤大地上代代相传,人们以崇高而神圣的虔诚来怀念他,除了他罕见的永不服输的亮剑精神,也在于他对当地经济、文化的贡献——孟获发明彝族服饰,孟优发明农耕方法和乐器,更在于孟获为了民族利益而深明大义:为了民族的延续和各兄弟民族间的和谐,该坚守时坚守,该放弃时放弃。事实上,孟获任蜀汉的御史中臣后,恪守自己的诺言,终生致力于维护西南各民族之间的团结。

孟获城的自然风光美不胜收,但触摸孟获城的灵魂,感受孟获精神,才应当是去孟获城旅游的根本原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