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文化与东山文化

北山文化与东山文化

北山文化和东山文化,都是室町时代京都酿造的灿烂的日本文化,对以后日本文化的展开,影响深远。

说起“北山文化”和“东山文化”,恐怕很多人都会感到陌生,但若是去过京都的人,你对他说金阁寺和银阁寺,那一定就很熟悉了。其实,就建筑而言,或者就有形文化遗产来说,金阁寺和银阁寺就分别是北山文化和东山文化的代表了。今天,到日本去观光的中国人,行程若有一天,必定会去看金阁寺,若有一天半或两天,也必定会去看银阁寺。这两者在1994年都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纵然不大懂北山文化和东山文化内涵的人,从金光灿灿的金阁寺和状若茅屋的银阁寺的外观,大概多少也能感受到这两者的些许差异吧。

简单地说,由室町幕府早期的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和中期的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所奠定的北山文化和东山文化,真正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熟悉的日本文化的几乎所有的内涵,它是在中国传来的大陆文化和列岛本土文化的基础上结出的丰硕果实,而在两百年以后的江户时代,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潮,呈现了绚烂多姿的日本文化的全景图。

那镰仓幕府怎么就换成了室町幕府呢?这里稍微用一点篇幅来回顾一下14世纪以京都为舞台的跌宕起伏的政坛风云。

镰仓时代的朝廷,天皇虽然已经失去了实权,可宫廷内的争权夺利并没有因此而减弱,在皇室内,形成了“持明院统”和“大觉寺统”两大派系。后来成了后醍醐天皇的尊治,原来并不是太子,他是后宇多天皇的第二个王子,因缘际会,在31岁时即位做了天皇,在派系上,他是属于“大觉寺统”的。我在上文已经说到,从平安时代后期开始,日本的宫廷内出现了一种很莫名的形态,继承皇位的天皇做了没几年,就退位把皇位让给儿子,可自己又不肯放权,在另外一个别院里实际掌控皇权,当朝的天皇几乎是一个傀儡,这样的情形一代又一代延续了两百来年,从平安晚期一直到镰仓时代,这在日本政治史上称为“院政”,比起中国的垂帘听政,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可是后醍醐天皇即位时已经31岁了,他的父亲还要来操控他,这让他觉得很不爽。而实际主政的镰仓幕府,不喜欢“大觉寺统”的人,因此也不看好他。这时后醍醐天皇就在谋划什么时候推翻幕府,有朝一日重新恢复天皇的实际统治。

幸好,1321年,他的父亲停止了“院政”,他终于获得了朝廷的实权,力图恢复天皇亲政。这时他又觉得自己的一言一行处处受到幕府的掣肘,由此他意识到,如果幕府还存在,他就无法真正施展自己的宏图大略。于是就与自己的儿子和几个亲信商议,准备抬出象征皇权的三种神器,即八尺镜、天丛云剑和八尺琼勾玉作为神力,纠集一些武装力量,推翻镰仓幕府。可是,后醍醐天皇的计划,被监视和干涉朝廷事务的六波罗探题知晓了,于是幕府就推举了“持明院统”的一个亲王来当下一任天皇,试图剥夺后醍醐天皇的皇位。1331年,六波罗探题的武装人员冲进朝廷,准备对后醍醐天皇采取行动,后醍醐天皇匆忙中带着三种神器仓皇出逃,来到了京都南郊的笠置山,纠集力量准备举兵去攻打幕府,结果败给了幕府的军队。而率领这支幕府军队的首领,就是后来创建了室町幕府的足利尊氏,他当时是镰仓幕府北条执权下的一名将军。

想想天皇也真是惨,堂堂一国的君主竟然成了阶下囚。1332年,后醍醐天皇被彻底废黜,流放到了遥远的隐岐岛上。而潜伏下来的他的儿子护良亲王和一个叫楠木正成的武人则再度纠集武力进攻幕府,流放中的后醍醐天皇趁机逃离了隐岐岛,发布诏书号召全国民众推翻幕府。幕府于是再次派遣足利尊氏率军去镇压,不料足利中途变卦,反戈一击,背叛幕府而倒向了天皇一边,结果把持日本实际统治权150年的镰仓幕府,在1333年轰然倒台,北条家族大大小小八百余人集体自杀。倒幕的势力拥戴着后醍醐天皇重新回到了京都,把亲幕府的“持明院统”的皇族势力清除出了宫廷。

后醍醐天皇一下子觉得好不得意,好不快活,被幕府压制了一百多年的朝廷终于在自己的手里恢复了统治,而宫廷内的对立势力也被自己踩在脚下。他把年号改为“建武”,意欲重整旗鼓,壮大朝廷。他汇聚全国的财力,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重振天皇号令天下的权威。历史上把他的这些举动称为“建武中兴”。可是好景不长,一来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使得全国本来已经十分疲敝的财政更加困窘,二来推翻镰仓幕府,大半是靠了幕府下面一些倒戈的武士,而一旦皇权重新建立,这些出了力气的武士却没有获得应有的奖赏,于是对天皇的不满就日益膨胀起来。最要命的是后醍醐天皇得罪了大功臣足利尊氏,他觉得自己没有受到天皇的厚遇,心里也是憋着一肚子的不快,于是在1336年与他人联手,打倒了后醍醐天皇。这一年的11月,足利尊氏颁布了《建武式目》,在京都室町创立了日本历史上的第二个幕府政权。后醍醐天皇没想到又遭此重大打击,匆忙间再次出逃,先是去了京都东北部的比睿山,后来接受了足利提出的媾和条件,交出了象征皇权的三种神器。足利得到了神器后,就把后醍醐天皇撇在一边,拥戴新的光明天皇,而他自己创立的室町幕府,就像当年的镰仓幕府一样,实际掌控了全国的统治权。后醍醐天皇见自己被排除在了权力中心之外,不肯罢休,又向南逃到了现在奈良县南部的吉野,那里山高林密,地势险要,不容易攻取。后醍醐天皇把那里的一座名叫实诚寺的寺院改造成皇宫,在那里另立朝廷,与北部京都的朝廷分庭抗礼,从而形成了一片天空下的两个朝廷,两个天皇,哪一边都自认为是正统,从而开启了日本历史上的南北朝时代。

其实,这两个朝廷,这两个天皇,都一样没有实权,权力掌握在足利尊氏开创的室町幕府手里。一心想恢复天皇亲政的后醍醐天皇,折腾了近二十年,最后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只能在偏僻的吉野苟延残喘,既缺乏得力的左臂右膀,又没有实际的强大兵力,3年后的1339年,孤家寡人的他便带着满怀的遗憾和痛苦,郁郁死去了。他的后人,虽然也试图夺回权力,无奈回天乏术,最后都遭到了失败。1392年,南朝也终于难以为继,不得不向北朝低头,于是,一场有点像闹剧的南北对峙局面,终于画上了句号,日本从此正式进入了室町幕府的时代。

在日本的三个幕府中,室町幕府是唯一一个将幕府,也就是将军的统治中心设在京都的幕府,这就造成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即在京都城内,同时存在象征着最高皇权的朝廷,和掌握着实际统治权的幕府,这就使得京都在三个幕府时代中,地位最为重要,它再次恢复了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的地位,它给后世留下的遗产,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要超过平安时代。现在的人们在追寻日本文化的源泉时,会发现室町时代的京都,是一个巨大的宝藏。

幕府的将军,跟皇室一样,也是世袭的。1392年以武力迫使南朝的后龟山天皇交出象征皇权的三种神器并实现了南北统一的,是室町幕府的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他也是京都北山文化的开创者。足利义满是室町幕府第二代将军侧室所生的儿子。他10岁时,父亲去世,幼年的他就继任了将军的位置,一开始由别人来辅佐他。21岁时,他觉得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就开始亲自主政,在平定了几次地方武装的叛乱后,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权威,显示出了不同凡响的统治才能,并稳固了幕府的统治基础。他是一个有些政治野心的人,年少时曾经熟读《孟子》,比较服膺孟子的民本思想,认为真正有才能的人,可以取代天皇建立新的朝廷。在南朝与北朝统一以后,他的威望也可说是如日中天,在朝廷中获得了极高的待遇,得到了相当于宰相的太政大臣这一最高的官职,这时的他,真是有点如日中天、目中无人的感觉了。

足利义满生前,对于京都的重建和发展,贡献甚大。他是一个有作为的统治者,有胸襟,有目光,有识见,也有手段。1378年,他在今天的京都北小路室町,也就是今天京都御所的西侧修建了一座宅邸,称为“室町殿”,于是这座大宅邸就成了他日常生活和处理公务的所在,这也是后人把足利家族创建的幕府称为室町幕府的由来。这时足利义满完全成了一个叱咤风云的权势人物,原本在京都的王公贵族和地方上的豪门就向他敬献各种名贵的花草树木,遍植于宅邸内的庭院中,春夏秋日,竹木扶疏,花卉盛开,因而也被称为“花之御所”。1381年,室町殿举行了盛大的落成典礼,当时的后圆融天皇也光临了这所宅邸,各路高贵显要都一并出席,这标志着公家(朝廷贵族)与武家政权的联袂。1392年11月,足利义满在嵯峨的大觉寺恭迎来自南朝的最后一位天皇后龟山天皇,将其交出的象征皇权的三种神器奉呈给北朝的后小松天皇,自此,南朝消失,皇权正式统一,结束了长达57年的南北朝时代。自足利义满开始的室町时代,幕府与朝廷之间的关系不再像镰仓时代那么对峙和紧张,双方相对比较友好缓和。

再说一下这一时期天皇家族的居所。上文曾说到皇室长期借住的闲院在镰仓时代中期的1259年遭到烧毁后,皇室就在几个地方辗转流离,后嵯峨上皇修建的龟山殿是一个相对固定的住所。在分裂的南北朝时期,由足利尊氏扶植起来的北朝的皇室居住在土御门东洞院殿,这里是室町幕府时代的皇宫。1392年,南朝表示结束在吉野山的存在,交出的三种神器也被移放到了这里。1401年,这里被大火烧毁,第二年重新修建,面积扩大到此前的两倍以上,后来也是屡建屡毁,到江户时代末期的1854年再度被全部烧毁,我们今天看到的京都御所,是1855年复建的,地点也有变更,距今有160多年的历史。一般的观光客去游览京都的御所,也就是昔日的皇宫,也许会感慨日本皇室的悠久,其实这处建筑群的重建,距离明治大幕的开启,只有十几年而已,建筑本身并没有太深厚的历史积淀(比北京的故宫、巴黎郊外的凡尔赛宫、英国的白金汉宫,甚至重建后的圣彼得堡冬宫都要年轻得多),却与周边古木蓊郁的御苑一起,营造出了古老悠久的幻象。

话题再回到足利义满和由他创建的北山文化。1394年,年仅36岁的足利义满就把将军的位置让给了他的儿子义持(当时年仅8岁),退位后的他担任了王政中最高的官职太政大臣,仿照皇室的做法,自己处于上皇的地位,依然在室町殿主理政务大事,半年后又皈依佛门,成了一个法皇式的存在,实际上依旧操控着政权。这时他从西园寺家族那里,接受了位于京都北侧衣笠山东北山麓(一般称为北山)的一处最早建于1224年的山庄,花费巨资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的改扩建,并于1297年落成,他将其命名为北山第,里面设有宸殿、会所(日文的汉字原文为“会所”)、舍利殿(这座金碧辉煌的楼阁就是后人所说的金阁寺)、护摩堂等诸多殿宇楼阁。足利义满自己也从室町殿迁居到了北山第(也称北山殿),一直到老死,北山殿内的北御所就一直是他的主要居所,而其妻子则居住在南御所。1404年,他因为主动开启了与明朝中国的贸易而获得了永乐帝朱棣册封的“日本国王”的称号,心里甚为得意,在北山殿内隆重欢迎了来自中国的使者。也在这一年,他邀请了当朝的后小松天皇到北山殿住了十个月左右,他的这一举动,目的或许是向天皇展示自己的权势,他此时的感觉就仿佛自己是一位上皇一样,他对天皇的姿态也如同父子一般,天皇对他也是恭敬有加,但足利义满最终还是没有敢篡夺皇位。

足利义满也算是一个具有文才武略的人物。北山殿建成后,不仅成了一处新的处理公务的场地,还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交场所。在足利的手下集聚了相当一批各路文艺人才,之后在15世纪初,形成了一种被后人称为北山文化的日本文化的新结晶。

在切入北山文化和东山文化的主题之前,我想稍微说一下自己对日本文化基本内涵的认识。我认为,后人理解的日本传统文化,大致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是公家文化,上文已经说到,这里的公家,主要指的是平安时代的王公贵族,他们大抵都具有遣唐使们带来的大陆文化的素养,精通汉诗汉文。他们优游岁月,沉醉在吟诗作歌、笙歌宴饮的岁月中,或是礼仪作法的讲究中,对于四季的景物变化,具有纤细的感受力和敏感的体悟力,这就逐渐养成了他们很高的对于美好事物的品鉴能力和审美能力,或许可以用优雅一词来加以概括。但同时,他们对于外界的世事纷扰、民间疾苦知之甚少,他们也很少做健全的运动,因而造成了他们羸弱的身体和有些病态的心理,他们一般都不具有阔大的心胸和豪迈的气概,在优雅的同时,柔弱也是它重要的一面。结果朝廷在最后丧失了实权,成了被搁置在一旁的傀儡。这一种文化被称为公家文化。第二是武家文化。11世纪左右逐渐在庄园制基础上形成了武士阶级,又以若干个豪族为核心形成了若干个武士集团,他们依靠自己的武力最后掌握了实权,建立了以幕府为形式的政权。武家文化的特点,就是勇猛、果敢、忠诚、朴素,具有责任心,重视名誉,因此也一定会有凶狠、顽强、粗犷、讲究实际利益的一面。后来的武士道,以及在对外侵略战争中日本军人表现出来的凶猛坚韧的行为,都可以追溯到武家文化。镰仓时代是日本武家文化发达的时代。第三是以禅宗为主轴的佛教文化。禅宗是在镰仓时代,即中国的南宋时期由僧人荣西和道元带过去的,在镰仓时代中后期开始在地方和中层社会广泛传播,后来又在京都等文化中心站住了脚,因而它的影响力遍及中央和地方的社会各阶层,以后融入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日本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意识,以至于在后来成了日本文化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元素,其重要性可以说超过了中国本土。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