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象与西水坡遗址中的龙虎图
遗址,是历史存在的物证。
1987年,在河南濮阳老城区的西水坡,在对新石器时期的一处大墓(M45)的考古挖掘中,出土了震动史学界的以龙和虎为主题的“艺术创作”遗存。三组图案栩栩如生,均以蚌壳砌塑而成,考古编号为M45(Bl,B2,B3),碳十四测定时间约在公元前4500年,距今已有六千五百年之遥。
这三组蚌塑砌在地面上,在大墓主人身躯的两侧,以及周围,这非同一般的匠心之作,传递给我们最重要的信息,是那个年代中国先民对天体和天象的认知能力,是中国天文学的源头和发端阶段的存在证据。
《濮阳西水坡》一书关于这次考古作了详细说明:
共发现三组(蚌壳图案),编号分别为Bl,B2,B3。
Bl(M45),位于T137的西部,墓口开在T137第114层下,打破第⑤层和生土,墓坑平面为人头形……墓室的结构为竖穴土圹,南北长4.1米,东西宽3.1米,深0.5米。墓底平坦,周壁修筑规整。墓室的东西北三面各有一个小龛。东、西两边的小龛平面呈孤形,北面的小龛为长方形。
墓内埋葬四人。墓主为一老年男性,经鉴定为56+岁,身高1.79米,仰身直肢葬,头南足北,埋于墓室的正中。另外三人,年龄较小,分别埋于墓室东、西、北三面小龛内。东部小龛内的人骨,骨架腐朽,性别无法鉴定。西面龛内的人骨,身长1.15米,头朝西南,仰身直肢葬,两手压于骨盒下,年龄十岁左右。(见图第一组彩版七)
在墓室中部墓主人骨架的左右两侧,用蚌壳精心摆塑一龙一虎图案。龙图案摆于人骨架的右侧,头朝北,背朝西,身长1.78米,高0.67米。龙昂首,曲颈,弓身,长尾,前爪扒,后爪蹬,状似腾飞。虎图案位于人骨架的左侧,头朝北,背朝东,身长1.39米,高0.63米。虎头微低,圜目圆睁,张口露齿,虎尾下垂,四肢交递,如行走状,形似下山之猛虎。
B2摆塑于M45南面20米处,发现于T176第④层下,打破第⑤层的一个浅地穴中。图案由龙、虎、鸟、鹿和蜘蛛等组成。图案南北长2.43米,东西宽2.15米。龙头朝南,背朝北。虎头朝北,背朝东,龙虎蝉联为一体。……蜘蛛摆塑于龙头的东面,头朝南,身子朝北。另外在蜘蛛和鹿之间,还有一件制作精致的石斧。(见图第二组彩版八)
第一组彩版七
第二组彩版八
B3发现于第二组龙虎图案的南面T215第⑤B层下打破第⑥层的一条灰沟中,与第二组龙虎图案相距25米。灰沟的走向由东北到西南,灰沟的底部铺垫有10cm厚的灰土,然后在灰土上摆塑蚌图。
图案残长约14米。图案有人骑龙和奔虎等。人骑龙摆塑于灰沟的中部偏南,龙头朝东,背朝北,昂首,长颈,舒身,高足,背上骑有一人,也是用蚌壳摆成,两腿跨在龙背上,一手在前,一手在后,面部微侧,好像在回首观望。虎摆塑于虎的北面,头朝西,背朝南,仰首翘尾,四腿微曲,鬃毛高竖,呈奔跑和跨跃状。”(见图第三组彩版九)
著名学者李学勤先生对“西水坡遗址”M45墓圹的解读与判断,把龙虎图案与“四象”的起源相联系。
45号墓是一座土坑竖穴墓,南北长4.1米,东西宽3.1米,为仰韶文化灰坑所打破,因而时代是清楚的。墓主是一个壮年男子,遗骨在墓室中间,头向南,仰身直肢。随葬有三个人殉,分别在墓室东、西、北三面的小龛内,也都仰身直肢。西、北两个人殉,双手都背压在骨盆下,一个是十二岁左右的女孩,头部有砍斫痕;另一个则是十六岁左右的男性。东面的那个人殉,因骨架保存欠佳,未能鉴定。
特别奇怪的是,在墓主骨骼两旁,有用蚌壳排列成的图形。东方是龙,西方是虎,形态都颇生动,其头均向北,足均向外。……
第三组彩版九
45号墓蚌壳图形和青龙、白虎之相似,实在是太明显了。墓室中图形和墓主的相关位置,墓主头向南,可能与古人绘图都以上为南的习俗有共通处;龙形在东,虎形在西,便和青龙、白虎的方位完全相合。……虎虽恒见于自然界,龙却是一种神话动物,只是在传说里才有的。因此,在墓室中排列龙、虎图形,即使仅此一例,也必须反映古人一定的思想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