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稿
电脑的普及,手稿几乎销声匿迹。汉字线条一律统一,汉字结构一律统一,汉字气息也一律统一。显示屏上的方块字,干净、体面,只是没有私人性。写作快十年,没留下一篇手稿。手稿在当下已不是作家的产物,像是古董。
前些时有家文化单位说要收藏我的手稿,找来找去,只有几封写坏的旧信封与一封没有邮寄出去的信件,真是对不起得很。有年在郑州,一位搞收藏的朋友要存我的手稿,用钢笔抄了篇文章,整整四页,可惜写在打印纸上,至今让我耿耿于怀。
买过不少作家手稿,当然是影印本。闲来无事,翻翻鲁迅、巴金、老舍、朱自清诸人手稿本文集,有微火烤手之美。
影印本惠及手稿的同时,也给手稿“做了手术”,几十年前出《红楼梦》抄本,胡适批注题字未见踪迹。
从作家手稿看出一点性情,能满足我对手稿书写者的好奇。有回在朋友家看卞之琳先生的几十封家书,字写在米黄色的薄信纸上,细小纤弱,像蚂蚁搬家,密密麻麻尽是写信人劫后余生的小心翼翼与诗人骨子里的纤弱敏感与自尊,在家长里短的一字一句中,让人平添了一股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