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妙趣天成自风流

序  妙趣天成自风流

每一个作家都是独特的,在文学史上留下浓淡相间的印记。人们对老舍特征的描述往往集中在三个词语上:市民、京味和幽默。这三个词语基本上概括了老舍的文学世界的三个方面的特质:市民是其作品所书写叙述的主要对象,京味是作家的语言特色,幽默则是老舍作品的整体风格。这三个方面恰恰体现了老舍作品的独特魅力,也是老舍之所以是老舍的关键。

任何一个作家写作风格的形成或多或少都与其出身和成长环境有关。在此,我们简单地对老舍的人生做一番回溯,重新审视一下作家的生命历程。老舍于1899年2月3日,时清光绪二十四年(农历戊戌年)的十二月二十三日,出生于北京一户普通旗人家庭,隶属于满洲正红旗。父亲是一名皇城护军的基层士兵,每月俸禄是三两银子加春秋两季各一袋(另说为一石)大米。当时全家五口人(老舍父母共育三女二子,老舍出生时他的两个姐姐已出嫁)。老舍一岁半时,发生了庚子国变,其父在与八国联军的战斗中牺牲,全家生计陷入困顿。此后全靠母亲为人缝补浆洗衣物艰难度日。由此可以看出,老舍出身于城市贫民家庭。这种身份已使老舍与大多数中国现代作家的成长环境有了巨大差异。因此,老舍的视角和关注点自然而然地会集中在市民阶层身上。他对市民的熟悉使他在书写时可以得心应手地、游刃有余地展现他们的悲欢离合与喜怒哀乐,因而老舍也自然成为市民阶层的代言人。

语言也是老舍文学的标志之一,他被人们誉为语言大师。他将北京话提炼和升华之后当作文学语言书写,获得了极大成功,开一代风气之先。这种成就仍然和他的出生环境有很大关系。作为北京人,老舍在语言文字的掌握和使用上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清代,满族人在两百多年的时间里将北京话进行了艺术化的加工,使得北京话这种地域性语言得到了极大的升华。到清代末期,就日常生活来说,满族人擅长京腔口语的表达,已为世间所认识。晚清,面目一新的、京腔京韵的北京官话基本定型,它自身的规范、自身的魅力都得到了各地的关注与承认,再加上从雍正年间开始朝廷内外将它作为国语正音来推行,其显著地位和重要作用便愈益体现出来。北京旗族通力“模塑”的北京话及其表达,是日后走向创作之路的老舍生下来便得以享有的一笔财富。在现代文学发展之初,大部分作家来自长江以南,老舍因出生于北京而熟练运用白话的能力天然地成为他的优势,因而能在文坛上大放异彩。

至于老舍的幽默文风,一是来自北京满族人骨子里天然擅长插科打诨的诙谐,二是异域的生活环境激发了老舍特有的幽默天赋。满族人的幽默和长期以来在京城居于统治地位有关。在承平年代,他们不再关注武功骑射反而热衷于消遣寻乐。长此以往,他们从刚强达观变成了散淡诙谐,他们乐观风趣,玩世不恭,却又乐于自嘲,这种特有的幽默也被老舍所继承。“幽默”一词是从外国传入中国的,老舍的幽默也有异域因素。在老舍赴英伦执教期间,生活环境激发了他特有的天赋;再加上老舍欣赏狄更斯式的讽刺,这成了他的另一种幽默来源。老舍真正的过人之处,正是幽默,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会开玩笑”。擅长什么,显摆什么,这本是人之常情,到了异国他乡,在孤独寂寞的刺激压迫下必然会膨胀放大,玩幽默于是成为老舍排遣乡愁的方式、维持精神平衡的重要砝码。

本书共分四辑。老舍以一颗豁达开阔的心,分享自己对于文艺、古典书籍等内容的见解,总结创作技法与感想,以风趣的笔触评论生活、记录亲友的事迹等,展现出了其才情、幽默、智慧以及对生命和世事的感悟。尽管选文的主题不同,但是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了老舍特有的亲切与轻松,有如一位老友在和你面对面饮茶聊天,毫无障碍、毫无隔阂,只要看上一眼便已被他深深折服。或许这正是老舍文学的巨大魅力所在。

——中国老舍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史宁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