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掌

鼓掌

没谁专门学过鼓掌。民谚“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和古语“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是行止教诲。然而,都不及拍巴掌鼓出掌声那么明白如话(如画)。人人都会做的举手撞击动作,真真具有普世价值。

过去中国人聚会或者对演员点赞不用鼓掌做表示。好像电影电视上的老戏园子,乡绅老爷朝着舞台大声叫好;脂粉小姐把金戒指裹进手帕往台上扔;做苦力的,则半张着嘴巴看傻了眼,私底下嘿嘿几声“过瘾,绝了”就算是表了态。旧中国的唱和风俗,极富东方特有的识别性。

鼓掌是外来文明吗?没做过考证。可现如今的中国人全都会鼓掌。恐怕还是借光影视,把经久不息、雷鸣般的、一阵阵的掌声,灌输进普通人的潜意识。我要讲的是休闲,参与艺术创作,抑或坐在观众席对表演节目所做的反应。

几十年保持进剧院的习惯,见识了各种各样的鼓掌。不大看剧场演出的,有的人不敢鼓掌,有的人不会鼓掌,有的人鼓不到点子上;缺少文明教养的,有的用鼓倒掌捣乱,有的用不鼓掌“装灯”,还有的,像收了银子的马仔,只为某人某节目狠着劲鼓掌造势……在鼓和不鼓,怎样鼓掌才鼓得适当上,可见人性、人心,也披露人的生存层次。

当然,用不鼓掌对舞台上的“三俗”做抵触,那也是观众风骨。可最好的抵制,是离开座位,让背影说话。

不知道哪天,鼓掌成就了一门生意。就像颜值当道面膜盛行,浙江义乌还卖能代替人手的塑料大巴掌。用这种“呱呱呱呱”时髦玩意儿造气氛,既不会把手拍得生疼,还能让观众发出既呆若木鸡又统一“情绪”的“热烈”呼应。

不费心力就解决问题,这种塑料替代品可比玻尿酸、假乳房来得安全。自打流行,便一直有市场。可鼓掌,毕竟是活人在做心意表达,塑料巴掌再便宜,终究登不得大雅之堂。

耳闻目睹不少鼓掌逸闻,前些年,哭笑不得的居多。譬如,指挥大师杨鸿年带领他的少男少女合唱团走进某单位,观众事先显然受过叮嘱:“这是一支中国最棒的合唱团。”因此,像沸水煮饺子,情绪热溢到指挥家不得不转身哀求:“请不要用掌声打断音乐。”再就是,某驰名世界的交响乐团,也是因为观众唯恐怠慢了远方贵客,每逢间隙即掌声四起,令指挥家直接用英语发问:“你们不知道交响乐也有起承转合吗?”

很多年了,做音乐普及教育的朋友,一而再再而三地把如何欣赏交响乐的常识写在节目单、做进直播间;至少,在我生活的城市,现在基本上不需要特意告知“请不要在交响乐乐章之间鼓掌”了。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