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感不等于形式主义

仪式感不等于形式主义

上周末,欣赏了大连艺术学院交响乐团的“冬之韵”音乐会,指挥家在热烈的掌声中,看似随意实则刻意地,加演了一首俏皮的《告别》交响曲第四乐章。在我的记忆里,喜爱交响乐的大连听众,是第一次享受国内乐团演绎的“交响乐之父”海顿创造出来的,有特别故事,有佳话流传的奥地利幽默。

对于习惯通过Another one(再来一首)同乐队狠狠互动一把的乐迷来说,观看乐手们在“表示自己的意见”后,一个个地,突兀离去,似乎比听音符本身营造的气氛还要印象深刻。

“柔板的主题平和深情,演奏一段之后,第一双簧管和第二圆号抱着乐器退场了;不久,大管依法炮制;再过几小节轮到第二双簧管;当管乐组全部退下,就只剩下弦乐组;而到了最后几小节,指挥也离去,只留下孤独的小提琴。”这是一个被海顿时代留下来的乐队离场剧本!

1772年,连同海顿在内,“包衣”乐手们已经8个月没有回家,焦躁和愤怒被指挥海顿“乐化”为第四十五交响曲。作品非常优雅,极其巧妙,超出想象地传递出急切告别的心情。据说第二天,事情便得到圆满解决。流传242年的佳话,如今在观众心里,即使只领略其中的趣味,也对“海顿爸爸”心里的大智慧充满赞叹和敬意。

经典的多义性和仪式的当代性,在有心人手里,从来可以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尽。

那年克林顿访华,先遣团在几个城市中选择最能代表中国特色的城市。如何留住贵客,西安人挖空心思。最后,根据古代礼仪《开元之礼》而排练的“西安南门仿古迎宾入城式”,征服了所有人。1998年6月,时任美国总统在城墙南门接受了西安市长赠送的钥匙。之后,很多国家的政要,都从仿古迎宾仪式中进入西安古城。

今天的西安,尤其是标识了中国古代伟大战略防御思想,浓缩了周秦汉唐文化精华的城墙,在几代老领导,冒着风险地呼吁与保护下,在几茬识见高明的知识分子,不懈地坚守与努力下,不仅在新时期有了全新气象,还以声势恢宏的入城仪式,吸引世界目光落定在恢宏的城墙上。

最近,一个朋友恍然发现,虽亲历过约翰•保罗二世在圣彼得广场浩大的弥撒盛典,也参加过巴黎埃菲尔铁塔辉煌的200年大庆,却没见识过我们自己的西安古城庄严的入城仪式;更没体验过三声钟响,华灯竞放,突见万千巍峨人气沸腾,而走进时间隧道走向历史深处的那份心跳。“呜呼,妄为中国公民!”

古城复兴,靠的是西安人割舍不去的情感;入城仪式,源自西安人重振雄风的激情。

人民,或者往小里说市民的精神家园,需要有物理化的依托。不管是软的还是硬的,得找到承载绵延情感的依据;哪怕在坚守中,被指责为形式主义。

日前,一套《印象•大连》明信片备受瞩目,尤其女骑警主题,引出不少议论。大家惊讶,竟有人拿来做违背民心的政治文章。

俊朗如马中模特,飒爽似公安警花,执勤功能与张扬美感熨帖和谐!何况这幅画,凸显了浪漫之都的个性化与识别性。年轻的设计者申辩:仪式感不等于形式主义。你们鸡蛋里挑骨头,可懂得老百姓的所思所想?他的态度引来和者众多,人们说:让城市记忆附丽于仪式美,堂堂正正嘛!干吗要作茧自缚,让历史记录变得水性杨花?

是的,仪式感不等于形式主义。更不可翻云覆雨,让美丽被风尘吞噬。像西安那样隆重,值得推崇;像大连这样精巧,也非常值得爱护。

2014年12月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