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觉寒月疑霜—读李白《静夜思》
◆原文
静 [1]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2]
举 [3]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
[1]静:寂静;无声。
[2]床:供人睡卧的家具。古代也指坐具。疑:怀疑。也可释作“好像”。
[3]举:仰起;抬起。
◆今译
床前洒满明亮月光,疑惑地上下了秋霜。
抬头观看天上明月,低头思念我的家乡。
◆蓊斋语语
如果说李白是中国知名度最高的诗人的话,那么《静夜思》大概就是他的诗歌中知名度最高的一首了。原因有这样几点:一是浅显易懂,明白如话;二是表达了人之常情;三是情感真挚,意味隽永。唯其如此,雅俗共赏,而知名度高乃雅俗共赏的必然结果。
读李白的诗,一个最明显的感觉是,似乎不是他要作诗,而是诗要他作,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简直比别人作那种难以称其为诗的顺口溜都来得容易,有如山涧喷泉的不能不喷涌,有如崖畔鲜花的不能不怒放。总而言之,在我看来,李白简直就是为诗而生,为诗而活,人是诗仙,作诗像有仙气催着,诗是仙诗,卓异不凡—“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就《静夜思》而言,按照我的理解,诗中的那个“霜”字,是关键字眼。明明是照在床前的月光,怎么就想到了霜呢?一般说来,月光与霜不是多难区别。很可能是因为一觉醒来感到了冷,首先身上冷,接着心里冷。正是由于冷,想起家的暖。既想起炕头暖,也想起亲情暖。于是,情不自禁地“低头思故乡”了—还是家里好。有些时候,人们说故乡,是在指家;人们说到家,是在指故乡。
有论者认为,关于“疑是地上霜”一句中的“疑”字,人们多以“怀疑”解读是不对头的。因为头一句已经肯定是“床前明月光”了,怎么可能又怀疑呢?只能解作“好像”,即“床前明月光”,好像地上霜。我则以为,以“好像”解读,可以,以“怀疑”解读,也行。以“怀疑”解读的内在逻辑是,诗人一觉醒来,看到了床前一片亮光,怀疑是下了霜了。及至抬头望见了窗外天上的月亮,方悟,刚才怀疑的秋霜其实是月光罢了。
又有论者指出,《静夜思》诗中所说之床,不是睡卧之床,而是类似于马扎子的坐具,因为唐朝的时候还没有床。事实不然。查《汉语大词典》:床,同牀。供人睡卧的家具。《诗·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牀。”郑玄笺:“男子生而卧于牀,尊之也。”既然早在唐朝之前就有了作为睡卧家具的床,到唐朝的时候怎么倒没有了?也是据《汉语大词典》,“牀”在古代确实也指非睡卧之具的“安身之几坐”。
顺便说及,报载:李白的这首《静夜思》,在宋代洪迈的《万首唐人绝句》里,原诗如下—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到了明代,《万首唐人绝句》修订了一下,第三句“举头望山月”改成了“举头望明月”。到了清代沈德潜的《唐诗别裁》,第一句“床前看月光”改成了“床前明月光”。
有朋友认为,《静夜思》一诗仅四句二十个字,就“明”“明”重复,“月”“月”重复,“头”“头”重复,于是加以修改,且让我看,问我感觉如何。我说,经你修改,你想解决的问题解决了。不过,也许是读李白的原诗习惯了的缘故,我感觉还是读原诗更舒服一些。兹录朋友的改诗如下,请教读者—
床前亮光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眉思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