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八 《目送》

案例八 《目送》

书名:《目送》

作者:龙应台

出版时间:2009年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一、作者简介

龙应台,祖籍湖南衡东,1952年出生于中国台湾高雄市,1974年毕业于台南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获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英美文学博士学位。1983年回台湾,曾任教于“中央”大学及淡江大学。她是台湾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识分子,台湾地区著名作家,作品针砱时弊,鞭辟入里。在欧洲、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三个文化圈中,龙应台的文章已成为一个罕见的档案,作品《野火集》等具有很大的影响。

二、畅销盛况

《目送》一书一改龙应台早年直面社会问题的犀利文风,延续了《孩子你慢慢来》等书对亲情的自然流露。她用温柔细腻的笔锋,婉转地将对儿子的爱、对父母的依恋、对亲人朋友的牵挂写得感动人心,让每一个读者都怀着一颗同样悲悯的心来阅读她的文字。龙应台对这种改变作如此回答:“其实这哪里是我在变,我只是把在每个阶段的经历、想法如实写下来而已,至于读者怎么解读那就由不得我了。”

这本《目送》于2009年9月在大陆首次出版。到2012年的5月份,该书已经重印17次,印数已达87万册。新书发布次月,龙应台赶赴北京,在三联韬奋书店举办了读者见面会。当天吸引了众多龙应台的粉丝,韬奋书店二楼被读者们围得水泄不通。码放在收银台边上的百余本龙应台作品,如《目送》《亲爱的安德烈》不到一小时被抢购一空。

在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双推计划”(中国出版集团公司畅销书推广计划和中国出版集团公司长销书推荐计划)年度优秀图书评选活动中,2009年有7 000多种图书参评,《目送》等10种图书获得“中国出版集团公司2009年度优秀畅销书奖”。来自当当网的数据显示,从2009年到2012年4年中,《目送》在文学类的畅销书排行榜上一直稳居前列,均在前4名,评论数已经超过8万条。在亚马逊的文学作品排行榜上,《目送》位列第6名。

三、畅销攻略

这本超级畅销书是如何产生的,它的创作者和编辑是怎样将这本书出版的,对这本书感兴趣的读者一定很想了解。遗憾的是,笔者没能釆访到作者龙应台先生,通过联系到龙应台的助理得知,近期龙应台均不能接受采访,所以釆访作者的计划暂且告终。

笔者后来辗转联系到了该书的责任编辑张荷老师。当时正值暑假,张老师事务较多,最终通过邮件对张老师进行了釆访。在此特别感谢张荷老师的全力相助。

《目送》在出版的时候有明确的读者定位,定位为那些有着温婉胸怀的人。20世纪80年代《野火集》在国内外引起轰动,被列为20世纪80年代畅销书榜首。在《目送》出版的2009年,《野火集》的绝大多数读者已经进入中年,经历了人生的幸福与波折,更能体会《目送》的侃侃而谈。但是如果你认为《目送》的读者定位仅局限在这一部分人的话,那么就缩小了许多真正存在的读者群,因为该书的主题充满人性的色彩,从人性的角度讲,是具有普适性的、能够引起众多读者共鸣的,读者群体应该是更加广泛的。这其中包括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同样也涵盖了二三十岁的青年人。

从台湾引进版权,到编辑加工,《目送》的立意和龙应台的影响力都在出版这本书的考虑之中。《目送》的立意着眼人性最本质的东西,没有“龙卷风”式的社会议题,没有敏锐到让人寒冷的眼光,有的只是对亲情的留恋,对生死的叩问。在字里行间,没有丝毫造作之感,而是用自己的真挚情感和亲身经历,让读者产生共鸣,触动读者的泪点。龙应台本人的影响力更不消多言,她在台湾20世纪80年代崛起的女作家群里,可谓理性思维的佼佼者。《野火集》能够演绎成“旋风”之势,在于作者敏锐的洞察力和过于常人的理性思维。90年代以来,《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可谓龙应台的“亲情三部曲”,从以母亲的角度对待孩子,到以女儿的角度对待父母,无一不让读者体会到真情实感带来的心灵沉静。

封底印有对全书的简短评论,对于龙应台的文字做了这样的描述:“‘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温柔婉转,仿佛微风吹过麦田。”相信读过龙应台早期和现在作品的人都会有如此贴切的感受。评论的最后一句写道:“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责编张荷认为,凡是有些生活阅历的人,都能从中看出其内含的深邃与生死离别的忧伤,但这些在龙应台的笔下,不仅是忧伤,也有美丽的色彩。这也是本书的魅力。的确,如作者自己所言,这就是生活和生命的本真。作者将自己的视线从国家大事回归到家长里短,经过半生的洗礼又回到中庸之道上,是只有走过半世纪的人才能真切体会的那种温情和悲凉。作者虽说将目光缩短,聚焦在家人和朋友身上,可是对人的一生来说,这是比社会议题更高的思想立意,是小溪流过千山万水,最后流入大海的明白。作家柏杨生前曾说:“龙应台有许多想法和做法都是我年轻时会干的事,大概每个有志之士都要经过这一段吧。我是晚年才进入中庸之道,站在外面往里看,我认定,龙应台的轨迹大致也如此。”

《目送》这本书除了用文字表达所思所想,还配有作者自己所作的摄影作品。在当下,这种形式的图文书比起纯文字的图书来说,更受读者欢迎,图片直观、形象,配合文字可产生纯文字达不到的增值效果。但不一定是图文书就会畅销,生硬的配些图片,或者图与文没有能够有机融合的书就不能达到增值效果。张荷认为,文字的魅力与图片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这才是畅销的基础。

(一)好书要有好立意

在做选题策划的时候,书稿的题材立意必定在考虑的范围之内。那么从题材上来讲,《目送》是一本怎样的书呢?从龙应台的“亲情三部曲”来看,《孩子你慢慢来》初版是在1994年,描绘了一位母亲在面对两个儿子时的心态,流露出母亲面对孩子成长的淡淡喜悦。《亲爱的安德烈》于2008年在大陆出版,是由36封电子邮件组成的亲情互动,其讲述了儿子正处于青春期,母亲面对儿子时的爱与无奈。随着孩子的成长,母子间的摩擦也在增多,孩子想要挣脱母亲的束缚,母亲却又无法割舍。《目送》一书,将视野拓宽,从小爱中见大爱,从日常点滴看生命真谛。作者人到中年,父亲离世,母亲记忆衰退,儿子都已成年不再依靠母亲,这些足以让作者感到落寞,通过亲情来感慨生命的本真。文中没有歇斯底里的情感抒发,而是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让读者感受到深邃的哀伤。正如作家柯裕荣所说:“这是一本文字非常温柔、非常平静,低首敛眉的散文随笔,文字轻而无火气,一点也看不出使劲的痕迹,写家庭写国家都有大的包容与理解。”

从本书的立意上来讲,虽然其中道尽了离别的哀伤、放手的不舍,但是却没有颓废之感,而是一种忧伤的温暖,正如封底所写,是美丽的。从这个角度立意,确实是十分值得肯定的。

什么题材的书会畅销?答案大多集中在爱情、亲情、成长励志、健康等领域,这已经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但是好的题材加上好的立意更能为一本书的畅销添彩。好的立意要观点正确,这是起码的要求,进一步则要考虑情感导向,需要积极向上,带给人健康的因子,同时还要深刻地揭示主题思想。

(二)找准目标读者

策划每一种出版物选题时,策划者应该有非常清晰的目标读者定位,这不仅是出版物市场细分的要求,也是出版物功能定位的要求。图书的策划也是如此。出版社是为读者服务的,什么样的书适合什么样的读者,策划编辑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有了明确的读者定位,就具备了出版一本好书的基础,就可以完成接下来的工作,如针对该类型读者的年龄、心态来满足他们的需求。要打造畅销书,只有明确的读者定位是不够的,还要求读者定位的范围要大,如果仅针对20岁以下的女性读者或是针对大学教授,范围过窄,会影响图书的销量,难以成为畅销书。

《目送》的题材决定了其有足够大的目标读者群。这种带有普适性的真情实感,对人性、对亲情的深入探求,都符合现今社会忙碌得无法停下来的人们的心理诉求。《目送》的目标读者群较大也是其畅销的原因之一。

(三)整体设计风格清新

图书整体设计包括外部装帧设计和内文版式设计。首先,从外部装帧设计谈起,《目送》选用的开本为小16开,开本是否能够成为促进畅销的元素呢?根据“新华日报”2012年7月10日提供的亚马逊上半年畅销书排行榜,前10名畅销书的开本分别为32开、大32开、16开。而32开和大32开的书占了80%,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近些年大32开和小16开等开本集携带方便和简洁大方于一体,广受读者欢迎。

图书封面整体基调是绿色,而且是由几种不同的绿组成的渐变色,代表希望、生命、和平。与通过花哨封面来吸引读者眼球不同,简洁大方的设计使得这本书在琳琅满目的书架上清新得让人眼前一亮。不仅如此,腰封也设计得别出心裁,与大多数腰封使用的铜版纸不同,《目送》用的是磨砂质地的纸,浅浅地透出封面的绿,淡雅悠扬,与腰封上素描画着的人物形象相得益彰。封面和腰封共三种颜色即绿、黑、白,视觉效果和谐统一。

其次,看书籍的内文版式设计,留白是版式设计的最大亮点。内文不以周空较大为吸引点,而是在题目和正文之间、配图周围、单篇短文结尾处都使用了留白,间空较多,显得疏朗、爽目。小版心一直是随笔类、散文类书籍惯用的手法,而如何巧妙地留白却没有一定之规,关键还在于设计人员长期以来的经验积累。图片的位置也是值得研究的内容,横、竖幅在书中均有设计,既有居上排图,也有居中排图;既有三边出血图,也有一边出血图;同时还有跨页插图。这些不同方法的图片排版,配以简短的正文摘要,让整本书既显灵动又不失端庄。

版式设计同时兼具了易读性、清晰性、和谐性。元素的运用鲜明地表现内容,没有丝毫视觉污染与干扰,使得整本书风格统一,阅读体验较佳,可谓设计精良。

(四)图与文相辅相成

21世纪有一个词逐渐进入人们视野,那就是读图时代。生活节奏加快使大众更加青睐于读图这种轻松的阅读方式,出版界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注意到这个现象,并出版了一些有影响力的图文书,如蔡志忠的古典幽默漫画系列图书,图文书便以此为发端在读者中流行开来。如今,大众通俗读物都或多或少地在书中配有图片,而且一些传统著作、名家作品用图文书的形式再版,均起到了好的传播效果,所以有学者指出作品的可读性和其深度存在矛盾,是不科学的。图文结合受欢迎是无异议的,但是图文书不一定就会畅销。图书与文字是如何配合的,图与文是否可以互动是一本图文书成功的关键。

《目送》正文中收录的70幅摄影作品大多数出自龙应台之手,图片的整体基调和文字相得益彰。本文不从摄影的角度来探讨这些图片的构图、用光,只讨论一下用图片记录生活的作用。作者“怀揣相机走山走水走大街小巷,上一个人的摄影课”,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图片抒发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是对文字记录的补充。邻里亲朋、自然风景、城市街景都成为图片的主题,它们都可以归纳为一个主题,那就是生活。文字是该书的骨架,让人有咀嚼的滋味,可体会到人生的遗憾与彷徨;图片则是该书的肌肉,让整本书丰满起来,更加灵动、细腻地表达了书籍的情感底色。

(五)作者极高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张荷老师回忆关于《目送》的选题策划情况时提到,该书稿的立意与作者龙应台的影响力,都是考虑引进这本书的要素。作者龙应台不仅在中国台湾,而且在大陆同样具有极强的影响力。20世纪80年代的《野火集》表面上看是揭露台湾环境问题、社会问题、文化问题等,但是在文字背后明显是对当时独裁当局的有力抨击。《野火集》被评为年度最具影响力的书籍,一个月内销售5万余本,随即在台湾刮起了一阵“龙卷风”,不久这阵风也刮到了大陆。到如今,龙应台大部分书籍都有大陆引进版,其在大陆的影响力并不小于台湾地区。龙应台的读者并不拘泥于某个职业、某个年龄,而是上到七八十岁的老年人,下到十几岁的中学生,从家庭主妇到政府官员,无不是龙应台的读者,这也为其书籍的畅销奠定了基础。

这位1952年生于台湾地区的作者,祖籍湖南,这种背景让她更关注两岸人民的内心情感。1974年毕业于中国台湾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赴美深造,攻读英美文学。现为台湾著名文化人、社会批评家、学者、教授、作家。如此多的头衔集于一身,体现了龙应台丰富的阅历:祖籍中国大陆、长于中国台湾、美国教育、欧洲生活,这都加深了她完成每一本书的厚重和底蕴。凡是读过龙应台《野火集》的读者,再读到《目送》这样描写亲情、聚焦于个人情感题材的书时无不为之惊讶,惊讶作者是如何完成这个转变的。这是一个远离政治的龙应台,用一只温情的笔写岀《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在《野火集》之后,读者更加想了解温情的龙应台是什么样子,作者既能用尖刻之笔抨击社会问题,也可以用数寸柔肠来对待人间亲情,敢于直言的文字,与读者平等地对话,这都是龙应台的魅力,也是大家喜爱之所在。

出版社出版畅销书作家的书,成功畅销的概率往往很大。而对于这部分书稿,出版社之间的竞争自然异常激烈,同时需要筹付的版税也很高。有些作者出版的书会畅销,但是作者本身并不是畅销书作家,此种类型的书稿往往含金量较高,要有很好的文字表现能力或者是题材新颖有价值。发掘这种书稿比单纯为了畅销而写的书稿要困难,编辑需要擦亮眼睛用心寻找,一旦出版后畅销,往往兼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样就达到了编辑理念中的效益最大化。龙应台就是这样一位作家。记得龙应台曾说过自己并不是为了畅销而写作,因为那样的话写作的时候就太累了。

(六)情感包装宣传到位

有句老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是,随着时代的改变,一本好书也需要有好的包装和好的宣传,这样才能够获得更大的成功。《目送》封底上有这样的文字:“《目送》的73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龙应台自己关于这本书有如下评价:有了对生死的经历之后,开始觉得大部分社会议题其实都只是细枝末节;《目送》是溪水冲过千山万壑看见大海顿时的明白。以此情感丰富的话语来打动读者,引发共鸣,这就是一种情感包装的手段。

中国图书策划网的《畅销书运作专题学习》一文中说:“情感包装”已成为这个时代的首要特征。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本畅销书,从内到外都要有情,才能打动读者的心。无论是封底、腰封上的宣传语,还是登在各大媒体上的广告语,都运用了极富感情色彩的语言,来抓住读者眼球,激起读者阅读和购买的愿望。

另外,书评也在图书的情感包装范围之内。书评对大众购买图书有很好的引导作用,既可以由专家、普通读者来撰写,也可以由编辑自己动笔拟稿。出版社可以在岀版前将样书送给专业人士撰写书评,在出版的同时发表书评,对新书起到推动作用;或者在出版后,有偿地组织一些优秀读者来撰写书评,也可以拉动图书销售。

图书的情感包装,应该尽可能地让读者了解出版物的内容、特色以及价值所在,从而扩大发行量。此种包装方法适用于绝大多数通俗读物,应根据不同的书籍采取不同的语言风格,运用不同的情感包装。但是包装要实事求是,简练突出,切忌华而不实、大而无当,尤其是不能过分煽情、夸大特点,以免引起读者反感。

(七)营销新手法促销量增长

营销定位中发行的方式十分重要,得当的话确能增大图书的影响力。由于种种原因没能采访到《目送》的发行负责人,但是根据台湾方面龙应台作品出版发行方式及三联书店2011年釆取的发行方式可以略见端倪。

台湾地区三家出版社皇冠、时报和圆神在1994年3月31日同时推出龙应台作品《孩子你慢慢来》《看世纪末向你走来》《美丽的权利》,运用联合促销的新方法,来达到加深读者印象的目的。市场上新书推出日益频繁,为加深读者对作者和作品的印象,出版者尝试联合促销的方式来打开市场,这不失为别具一格的促销新方法。这三本书各具特色且不冲突,同时出版,同时促销,不仅可以节约每家出版社的成本,也可以为龙应台的作品造势,达到更为理想的销售效果。

三联书店在2011年牵头,同江苏、山东、河南、黑龙江和青岛五地新华书店共同组成了“一社五店”联盟。这种联盟实质上是强强联手,打破条块分割,整合彼此优势,达到利益的最大化。换言之,该联盟预示着品牌老社将打破上下游、隶属关系、地域等多种限制,在更广阔的领域建立新的合作平台,在互利共赢的合作新机制方面进行新的探索。这种出版、发行、销售在一个平台上的无缝对接,使读者更快、更便宜地买到新书,同时有利于出版信息的交流与反馈,不失为一个新颖有效的方式。联盟至今成立两年有余,具体效果如何还需要通过更长的时间来考察。

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韩敬群在分析《目送》的畅销原因时说,在传统的以“孝”道为中心的人伦价值体系日益崩颓、激烈竞争中人与人的关系日益紧张脆弱的现代都市社会,这样一本书迅速走红,完全是可以预料到的。张荷老师认为,人类的情感有许多都是共通的,比如亲情。但只有真实的感受能打动读者,引起读者共鸣的书才会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这种欢迎与契合,并非靠煽情所能达到的。

《目送》这本书与其说是龙应台自己的亲情感受,对自己生活的描述,不如说让我们“发现”了我们的亲情、我们的生活,在琐碎的生活中,寻找一些被我们忽略的爱与感受,让我们放下那些无谓的追求,体味人生的本真——“作为父母的子女,作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转换——只是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长,最后一次的目送却是永别。”

(八)尾数定价法激起购买欲望

三联书店为这本书定价39元,从畅销书的角度来看价格稍高。《新华日报》提供的亚马逊畅销书排行榜中20元以下的1本,20元到30元区间的有7本,30元以上的有2本,可见畅销书价格最大的区间在20元到30元之间,过高的定价不易产生超级畅销书,因为畅销书多为大众通俗读物,大众会考虑消费支出所占自己的收入比例,而阅读通俗读物的读者收入也多处于平均收入的范围内,其中也不乏在校学生。价格过高可能会使他们以借阅或者电子书的方式阅读书籍,而不是购买,同时也会失掉怀着“买一本读读看”心理的读者的购买份额。

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能体现出图书的双重属性,即图书既有文化属性,同时也具有商品属性。那么如何给图书定价成了一个需要仔细研究的问题。除了需要考虑图书成本问题外,尾数定价法逐渐受到编辑们的青睐。

现在在市面上很少看到20元、30元这种整数的定价,大多都是以19.8元、29元这种运用尾数定价法来定价的图书。《目送》定价为39元即采取此法。

尾数定价策略是指在确定零售价格时,以零头数结尾,使消费者在心理上有一种便宜的感觉,或是按照风俗习惯的要求,价格尾数取吉利数字,如6、8、9,以扩大销售。这种心理定价策略方法已经广泛被商家使用,图书业也逐渐应用此法,假设《目送》定价40元,就会让读者产生一种上了一个价位的心理,以40元的价格档位来对待;但是定价为39元,就会产生与40元截然不同的效果,读者们则以30元的价格档位来对待。一些有经验的读者会自觉地把39元说成是40元或把19.8元说成是20元,但是仅从视觉角度来讲,前者还是能吸引消费者眼球的。

一些常常买书的读者,会下意识地在心里设定价格范围,什么价格的图书是合理的,是可以接受的,对图书价格的变化十分敏感。这时,对图书进行尾数定价法就能达到物美价廉的目的,这种微小到只有几块钱甚至几角钱的差别,却能够明显地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大众通俗类图书使用尾数定价法所带来的效果尤佳。

四、精彩阅读

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钩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儿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十六岁,他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交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交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米。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节选自《目送》第3页

我们这一代人,错错落落走在历史的山路上,前后拉得很长。同龄人推推挤挤走在一块,或相濡以沫,或怒目相视。年长一点的默默走在前头,或迟疑徘徊,或漠然而果决。前后虽隔数里,声气婉转相通,我们是同一条路上的同代人。

蔡琴开始唱《恰似你的温柔》,歌声低回流荡,人们开始和声而唱: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  就像一张破碎的脸

难以开口道再见  就让一切走远

这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们却都没有哭泣

让它淡淡地来  让它好好地去

我压低帽檐,眼泪,实在忍不住了。今天是七月七号的晚上,前行者沈君山三度中风陷入昏迷的第二晚。这里有五万人幸福地欢唱,掌声、笑声、歌声,混杂着城市的灯火腾跃,照亮了粉红色的天空。此刻,一辈子被称为“才子”的沈君山,一个人在加护病房里,一个人。

才子当然心里冰雪般的透彻: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节选自《目送》第19页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