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八 《达·芬奇密码》

案例八 《达·芬奇密码》

书名:《达·芬奇密码》

作者:[美]丹·布朗

译者:朱振武、吴晟、周元晓

出版时间:2004年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一、作者简介

丹·布朗,美国畅销书作家,1964年6月22日生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艾斯特镇。毕业于阿默斯特学院,曾是一名英语教师。1996年开始写作,先后推出了《数字城堡》《骗局》和《天使与魔鬼》3部小说,均取得了不错的销售成绩,其中以《天使与魔鬼》最为成功,该小说奠定了他在小说界的地位。《达·芬奇密码》是他的第4部作品,出版后成为他最为畅销的小说之一。布朗的作品已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

2003年,《达·芬奇密码》一经出版随即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到2006年,全球销畅量累积已达6 050万本,丹·布朗前几部小说也跟着大卖。他的4部小说2004年同时进入《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

2005年,他被《时代》杂志列入年度百大最有影响力的人,《福布斯》杂志将丹·布朗评选为2005年百大名流第12名。

2013年5月,丹·布朗出版小说《地狱》,该作继续以罗伯特·兰登作为主角。《地狱》首印400万册,出版后的前8周蝉联《纽约时报书评周刊》精装书最畅销排行榜榜首,同时,其平装本及电子书也在发行后的前8周内稳居排行榜榜首。

2017年10月,新作《本源》英文版由美国双日出版社出版。2018年5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文版本。

二、畅销盛况

丹·布朗的知识性悬疑小说《达·芬奇密码》自问世之日起就受到读者们的强烈欢迎,荣登《出版商周刊》《纽约时报》以及亚马逊网上书城的畅销书排行榜榜首40周之久,连续两年夺得美国全年图书销量冠军。《纽约时报》书评称《达·芬奇密码》是一本令人愉快的“知识悬疑小说”,并幽默地写道:“自《哈利·波特》出版之后,还没有一位作者设下这样的圈套哄骗读者,诱使他们屏住呼吸来追逐情节,并罪大恶极地公然以此为乐。”

如今,《达·芬奇密码》已被译成近50种语言在全球范围内出版发行。由该书改编而成的电影也于2006年5月19日在全球公映,全球票房收入达2.24亿美元。2004年,丹·布朗创作的《达·芬奇密码》在中国出版,上市后,市场反应很好,3个月的时间就创下30万册的销售佳绩,在2004年度的开卷虚构类畅销书排行榜上稳居第四,并在接下来的4年里稳居榜单,仅2004年一年,该中文版就被重印了18次。2004年至2013年,丹·布朗的小说总共47次登上开卷虚构类畅销书排行榜,其中《达·芬奇密码》占27次。《达·芬奇密码》的火热,带动了丹·布朗的其他作品在中国的畅销,堪称其姊妹篇的《天使与魔鬼》在2005年2月登场后两个月的时间里竟也创下了20万册的销售佳绩。中国掀起了一股丹·布朗的热潮。如今,《达·芬奇密码》已然不仅仅是一本畅销书,它的畅销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强烈反应已成为一种值得文学批评界关注的文化现象,“达·芬奇密码”和“丹·布朗”已经成为文化符号,代表着当今通俗小说的风向以及众多读者的审美趣味。

三、畅销攻略

(一)《达·芬奇密码》的艺术魅力

《达·芬奇密码》一书给我们讲述的是一个古老的侦探故事,卢浮宫博物馆馆长雅克·索尼埃被人杀害在博物馆里,临死之前他用自己的身体留下了一连串令人费解的密码。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兰登在馆长的孙女——密码破译天才索菲·奈芙的帮助下对这些奇特的符号及密码进行整理与破解。凭着智慧和勇气,他们一步步揭开了馆长临死前传递给他们的秘密——传说中的“圣杯”其实喻指抹大拉的玛丽亚,也就是耶稣的妻子,君士坦丁大帝出于统一罗马帝国的需要在尼西亚会议上通过投票方式确定了耶稣的神性并把《圣经》定位为男性文本,从而掩盖了圣杯的真相。然而这个所谓的历史真相及重大秘密,在小说结尾却被消解,读者看到的只是一个出人意料但又令人信服的隐喻性解释。

1.多层面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丹·布朗出生于美国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曾获美国总统奖的数学教授,母亲是职业宗教音乐家,妻子布莱斯则是艺术史学家兼画家。可以说,父亲培养了他逻辑缜密的数学头脑,母亲给了他宗教艺术的长期熏陶,妻子则是他生活的忠实伴侣及事业的得力助手。丹·布朗的家庭背景与他的成功不无关系,而他本身的教育背景和工作经历也是成就他创作的重要因素。丹·布朗勤勉好学,博学多通,早年曾在西班牙的塞维利亚大学专门学习过艺术史,因此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丹·布朗在美国这个既崇尚欧洲文明又关注本土现实的多元文化杂交的大熔炉里长大,对西方的经典文化了然于胸,对世俗社会又洞察入微,使他走上了一条雅俗相融的创作道路,因此丹·布朗的作品可以从多个层面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小说的畅销必然离不开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达·芬奇密码》一书采用全新的创作理念,将传统经典文化置于后现代语境中加以阐释和解构。小说涉及密码学、数学、宗教、文化、艺术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同时又集谋杀、恐怖、侦探、解密、悬疑、追捕、言情等各种通俗小说因素于一身,再加上丹·布朗独特的创作手法,打破了严肃小说与通俗小说的界限,从多种角度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阅读期待,从而成就了这部雅俗共赏的知识性悬疑小说,充分体现了其在文化研究领域中不可替代的社会意义和学术价值。

2.扣人心弦的写作模式

《达·芬奇密码》一书在以时间顺序来作为基本的叙事框架的同时采用蒙太奇手法行文布局,用几条线索同时推进来加强小说的悬疑性,把共时的情节蕴于历时的叙述之中,十分巧妙地把读者控制在惊悚与快感之中,从而将一个个扣人心弦又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呈现在读者面前。小说从始至终紧扣兰登破解谜题的主线而展开,开头就引人入胜,并通过多个分悬念的设置与解答将小说的文化蕴涵提高到一个更新的层次。《达·芬奇密码》虽然保持了传统的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但与传统的合式结尾不同的是,作者采用消解的手法给读者一个不确定的结尾,使小说“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白,使读者进一步地领悟《达·芬奇密码》一书所要表达的深奥主旨。

(二)符合中国文化语境的翻译

丹·布朗的大多数作品都是由上海大学的朱振武教授翻译。《达·芬奇密码》虽是一部通俗小说,却涵盖丰富的知识和大量的文化因子,这不仅需要译者拥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同时对译者的知识体系、文化认知能力也是巨大的考验。朱振武教授,作为英美文学博士、世界文学博士后、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翻译研究会会员,他对两种语言体系之间转换的把握,以及处理两个文化系统间交流与碰撞的能力都使得他成为翻译《达·芬奇密码》的最佳人选。朱振武教授不仅为丹·布朗的小说作序,还撰写过多篇论文向我们详细而深刻地介绍了丹·布朗及其著作。朱振武教授做客新浪聊天室时曾介绍他在翻译实践中的心得体会,即“一戒言词晦涩,洁屈瞥牙;二戒死译硬译,语句欧化;三戒望文生义,不求甚解;四戒颠倒句意,不看重心;五戒前后不一,一名多译;六戒无凭无据,不查辞书;七戒格式混乱,不合规矩;八戒草率成文,不加润色;九戒抄袭拷贝,惹祸上身;十戒应付差事,不负责任”。

在接受九久读书人访谈中,朱振武教授曾说过:“我的翻译准则是译品在目标语读者中被成功接受与翻译过程中译家的美学理念和各种思维的相交运用密不可分。文学作品的美学特质和翻译的重新语境化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能综合运用美学理念和翻译思维,把握和谐的审美距离以期在尽量考虑目标语读者接受习惯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目标语文本与源语文本的相似性。”从译者对其翻译思想和准则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将译作的通达顺畅摆在了第一位,将目标语读者的接受摆在了优先考虑的位置。

(三)出版商的宣传营销

1.广告宣传,先声夺人

《达·芬奇密码》一书的火爆和丹·布朗在此之前的三部作品——《数字城堡》《天使与魔鬼》和《骗局》的冷清所形成的鲜明对比就是典型的例子。道布尔戴书局在发行《达·芬奇密码》前夕特意出资让丹·布朗在六个城市作了一番宣传,与各渠道的书商进行交流。书局的发行技巧和推销手段使小说还未上市就先声夺人,吸引了无数的眼球。上市后自然是表现非凡。而且在《达·芬奇密码》持续高热的影响下,丹·布朗之前的作品重新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应,登上了畅销书榜。可以说,《达·芬奇密码》原作在美国的畅销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书局通过各种广告宣传手段对市场的影响,以及对读者的引导。而且这种影响不仅仅存在于美国,中国许多读者在中译本面世之前对原作就已有所耳闻,并在翘首期待中文版的发行,这为小说在中国的畅销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而这只是第一步,之后就是针对读者的营销。出版社充分利用媒体宣传,以纵横开阖的态势,加强对市场的导向。出版前,出版社在专业媒体上发表对于版权落定以及电影版权售出的报道是必不可少的。另外,编辑还特意与媒体沟通,力求让《达·芬奇密码》以及丹·布朗在各大媒体的年度风云类的报道中得到较为重点的介绍,使之能够提前进入普通读者的视线,这让《达·芬奇密码》在出版前,就已经有一拨读者翘首以待。小说上市后,出版社在京沪等主要纸质媒体上较为广泛地发布新书的消息以及书评,并充分考虑到小说本身的性质,将报纸连载作为一个重要的宣传诉求点。

2.多媒体营销,多元互动

我们身处一个信息传播渠道多元化的时代。小说通过网络以及其他媒体多渠道的宣传,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旗下的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公司秉承“敏锐、专业、领先、服务”的企业精神为小说精心策划了中文网站。为单本图书创立特色网站无疑是一大创新,为广大读者提供了相互交流的信息平台,同时,通过网站发布该书相关新闻,从而使访问者在第一时间了解最新资讯。集团更是煞费苦心地开发了与小说情节相匹配的特色游戏,并把游戏融入网页设计中,使访问者通过游戏真切地感受小说人物在探密解谜过程中的惊心动魄。利用游戏载体挖掘潜在读者,使之成为凝聚人心的“法宝”,大大增加了访问量。

3.线下活动,增强读者体验感与参与度

小说已经取得了相当好的市场表现,可出版商的媒体宣传却始终没有停止过对中文版图书增加彩图插页、盗版换正版的活动,尤其是在《达·芬奇密码》电影热映之际,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下属的世纪文景公司抓住机会,多管齐下——限量电影纪念版面世、插图珍藏本开奖、活体雕塑“明星脸”选秀开幕,热推小说。而之后的活体雕塑全国巡演,更是将《达·芬奇密码》一书介绍到了全国的每个角落。可见,该小说能如此畅销与出版商的宣传是分不开的。

四、精彩阅读

罗伯特·兰登慢慢醒来。

黑暗中电话铃响了起来——一种微弱的、不熟悉的响声。他伸手去摸床头灯,把灯打开。他眯着眼打量了一下环境,发现这是一间文艺复兴风格的豪华卧室,路易十六风格的家具,装饰有手工湿壁画的墙面,还有张宽大的四柱红木床。

我到底是在什么地方?

挂在床柱上的提花浴衣上写着:巴黎丽兹酒店。

睡雾在慢慢散去。

兰登拿起听筒,“您好!”

“兰登先生吗?”一个男人的声音问道,“但愿我没有吵醒您!”

他睡眼惺忪地看了看床边的钟。午夜12时32分。他刚睡了一个小时,但感觉如昏死过去似的。

“我是酒店接待员,先生。打扰您了,很抱歉,但是有位客人要见您。他坚持说事情非常紧急。”

兰登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客人?这时他的目光汇聚到床头柜上一页皱皱巴巴的宣传单上:

巴黎美国大学

竭诚欢迎

哈佛大学宗教符号学教授

罗伯特·兰登今晚莅临赐教

兰登哼了一声。今晚的报告——一幅有关隐藏于沙特尔大教堂基石上的异教符号幻灯片很可能激怒了哪位保守听众了。极有可能是有宗教学者上门找碴儿来了。

“对不起,我累了,而且……”兰登说。

“可是,先生,”接待员赶紧打断了他,压低了声音,急迫地耳语道,“您的客人是位重要人物。”

毫无疑问,他的那些关于宗教绘画和教派符号学的书使他不太情愿地成了艺术圈子里的名人。去年他与一个在梵蒂冈广为流传的事件有牵连,此后他露面的频率提高了上百倍。打那以后,自命不凡的历史学家和艺术迷们便源源不断地涌向他家门口。

兰登尽量保持礼貌:“麻烦您记下那人的姓名和电话号码,告诉他我在周二离开巴黎前会给他打电话。谢谢。”接待员还没来得及回话,他便挂上了电话。

兰登坐了起来,对着旁边的《客人关系手册》蹙着眉头。手册封面上自吹自擂地写道:如婴儿般沉睡于灯火辉煌的城市,酣睡于巴黎丽兹酒店。他转过头疲倦地凝视着对面的大镜子。回望着他的是个陌生人,头发乱蓬蓬的,疲惫不堪。

你需要休假,罗伯特。

去年他可元气大伤,憔悴了许多。但他不愿意在镜子里得到证明。他本来锐利的蓝色眼睛今晚看起来模糊呆滞。一片深色的胡茬儿掩盖了他强壮的双颌与有道凹纹的下巴。在太阳穴周围,花白的毛发与日俱增,正侵蚀他那浓密的又粗又黑的头发。虽然他的女同事们一直说花白的头发使他显得更儒雅,可兰登不那么想。

但愿《波士顿杂志》现在能看到我的样子。

颇使兰登感到尴尬的是,上个月《波士顿杂志》把他列为该市十大最有魅力的人物,莫名其妙的荣誉使他不断成为哈佛同事首当其冲的调笑对象。今晚在离家三千英里的地方,他作报告时,那种赞扬再度出现,令他惴惴不安。

女主持人向巴黎美国大学的道芬阁里满满一屋子人宣布道:“女士们,先生们,我们今晚的客人不需要介绍。他写了好多本书,如:《秘密教派符号学》《光照派的艺术》和《表意文字语言的遗失》等。我说他写了《宗教圣像学》一书,也是言副其实,你们许多人上课都用他的书。”

人群中学生们拼命地点头。

“我本打算介绍他令人难忘的履历,然而……”她以调侃的眼神瞥了一眼坐在台上的兰登,“听众刚递给我一个……什么呢?……可以说是更有趣的介绍。”

她举起了一本《波士顿杂志》。

兰登缩了缩身子。她到底从哪搞到那玩意的?

女主持人开始从那篇空洞的文章中朗读已选取的片段。兰登感到自己在椅子上越陷越深。三十秒钟后,人们龇着牙笑了起来,而那女人还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兰登先生拒绝公开谈及去年他在梵蒂冈选举教皇的秘密会议上所起的非凡作用,这使人们对他越发产生了兴趣。”女主持人进一步挑逗听众说,“大家想不想多听一些?”

大家一齐鼓掌。

但愿有人能让她停下来,见她又继续念那篇文章,兰登默默祈祷道。

“虽然兰登教授可能不像名单中比较年轻的获奖者那样风流倜傥,可这位四十几岁的学者却拥有他这个年龄不多见的学术魅力。他只要露面就能吸引很多人,而他那极低的男中音更是使他魅力大增,他的女学生把他的声音形容为‘耳朵的巧克力’。”

大厅内爆发出一阵大笑。

兰登有些尴尬,只能强装笑脸。他知道她马上又会说出“穿着哈里斯花格呢的哈里森·福特”这样不着边际的话,因为他穿着哈里斯花格呢裤子和柏帛丽高领绒衣。他原以为今晚终于可以安全地这么穿而不致惹出那样荒谬的说法来。他决定采取措施。

——节选自《达·芬奇密码》第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