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命运多舛,铁骨铮铮

生平:命运多舛,铁骨铮铮

少年时期

韩愈(768—824),字退之,祖籍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其宗族曾居昌黎(今河北省昌黎县),在当地是名门望族,因此韩愈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韩愈晚年任唐朝吏部侍郎,因此又称其为“韩吏部”。韩愈死后谥号“文”,人们又尊称他为“韩文公”。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哲学家,著有《韩昌黎集》,又名《昌黎先生集》,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美誉。他与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被后人并称“韩柳”。宋代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明代文化界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韩愈出生在一个官僚世家。韩氏家族上溯八代都在朝廷供职。到了韩愈的父辈这代,父亲韩仲卿做了武昌令和鄱阳令,叔父韩少卿为当涂县丞,韩云卿为监察御史,韩绅卿为高邮尉。李白曾作《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表达对韩愈的父亲韩仲卿的钦佩;李白与韩愈的叔父韩云卿也相交甚好,曾赠诗《金陵听韩侍御吹笛》:“韩公吹玉笛,倜傥流英音。风吹绕钟山,万壑皆龙吟。王子停凤管,师襄掩瑶琴。余韵度江去,天涯安可寻。”由此可见,韩愈的父亲与叔父在当时是有一定威望的。

但是命运并没有优待韩愈。在他出生还不到两个月的时候,母亲便去世了,在他三岁时,父亲也去世了,于是韩愈便由兄嫂抚养长大。韩愈的兄长韩会大约在三十七岁那年,由宰相元载提拔进入朝廷,做了起居舍人,官居六品,随侍在皇帝左右,负责记录、编录皇帝及宰相议政的言论。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七岁的韩愈跟随兄嫂居住在长安。

然而,在韩愈十二岁的时候,当初提拔韩会的宰相元载,由于勾结宦官,被赐自尽。韩会被朝廷认定为元载的同党而被贬谪到广东韶州做刺史,于是韩愈就随兄嫂来到岭南。不到两年,韩会就因忧愤死在了任上,韩愈只得跟随嫂嫂郑氏返回老家河阳。

韩愈在老家没有居住多久,德宗建中二年(781),北方爆发了“四镇之乱”,十四岁的韩愈只得又随家人南迁,来到了宣城避难。

仕途曲折

韩愈并没有因为家庭的不幸放弃学业。父亲与兄长在世时,对于韩愈的教育十分严格。他们去世后,好在嫂嫂郑氏也有着较高的文化素养,给予了韩愈很大的帮助。韩愈在学习上非常自觉,也非常刻苦,有史料记载,他“七岁好学,言出成文”“尽能通六经、百家学”。十三岁时,韩愈便能写文章,拜当时的名人独孤及、梁肃为师。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韩愈在小时候就立志通过科举,投身仕宦,重振家风。但是韩愈的科举之路却历经磨难。

贞元二年(786),十九岁的韩愈拜别嫂嫂,离开江南宣城,只身前往长安,他准备先投奔族兄韩弇。不巧的是,就在韩愈快到长安时,唐德宗命河中节度使浑瑊与吐蕃缔结盟约,韩弇以殿中侍御史为判官前往河中。不久之后便传来吐蕃劫盟的消息,除浑瑊一人逃脱外,其余一千多人全部被吐蕃所擒,韩弇也遇害了。韩愈只能孤身在长安闯荡。

贞元三年(787),韩愈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可是结果不尽如人意。考试落第后,韩愈得到了北平王马燧的帮助,这才得以继续留在长安。

在之后的三年间,韩愈又参加了两次科举考试,仍是落第。

终于在贞元八年(792),二十五岁的韩愈受到古文先驱梁肃的推荐中了进士。可是考中进士的韩愈却不能立刻进入仕途,因为还要经过吏部的考试,按照成绩的高低,再给官职。吏部考试中,有一个名叫“博学宏辞”的科目,贞元九年(793),韩愈应考“博学宏辞”却失败了;第二年,韩愈再次参加“博学宏辞”考试,仍是失败;第三年,韩愈又去参加考试,还是失败!韩愈虽然在考试上不顺利,但是他的散文已经显示出高超的水平与伟大的抱负,如《应科目时与人书》《答崔立之书》等。

接连的失败让韩愈心灰意冷,但是他并没有向命运屈服,仍然孜孜以求入仕之路。这次他采用了向宰相上书,做自我推荐的方式。可是他的上书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韩愈没有放弃,隔了十九日之后再次上书,未有回响,隔了二十九日之后,韩愈第三次上书,仍然没有效果,韩愈只好郁郁地离开了长安。

在他参加科举考试期间,他的嫂嫂郑氏去世了,他回到河阳为嫂嫂守丧五个月,以感念她的抚养之恩。

贞元十二年(796),二十九岁的韩愈终于等来了机会。韩愈进入了时任宣武节度使董晋的幕府,跟随他来到了开封,此时韩愈并没有被授予官职。直到三十一岁的时候,韩愈才正式得到“汴宋亳颍等州观察推官”的任命,开始了他的仕途。

贞元十六年(800)冬,韩愈第四次参加吏部考试,次年(801)通过铨选。这一年他写的《答李翊书》,阐述了将“古文运动”和“儒学复古运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主张,是韩愈发起“古文运动”的代表作。贞元十八年(802)春,韩愈三十五岁,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韩愈进入京师政府机构任职的开端。

贞元十九年(803)冬,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但是好景不长,他受到了小人的谗害,被贬为连州阳山令。在阳山任职一年多后,韩愈又被调往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任法曹参军。

元和元年(806)六月,韩愈被召回长安,官授权知国子博士。之后几年里韩愈都在京城中,还以行军司马的身份,协助宰相裴度平定了淮西叛乱,晋升为刑部侍郎。

韩愈的政治生涯才刚刚开始,但因为他直言不讳的性子而再次掀起了波澜。当时朝廷上下盛行佛教,元和十四年(819),宪宗皇帝派遣使者去凤翔迎接佛骨,要在宫廷中供奉。韩愈毅然上书《论佛骨表》,指出了佛教盛行的恶果。他认为佛教从汉明帝时传入中国后,笃信佛教的皇帝都过早去世,以佛道来治理国家引发无限祸乱,所以信仰佛教不能长寿也不能治国,供佛骨之举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他要求将佛骨“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这篇文章观点明确、言辞激烈。宪宗看完大怒,认为韩愈是在诅咒他,准备对他处以极刑。幸好当时的宰相裴度是韩愈的好友,极力为他求情,韩愈这才免除一死,被贬为潮州刺史。

韩愈在潮州刺史的任上只有短短八个月,这期间,他体恤民情、兴修水利、兴办乡校,做出了很多政绩。元和十五年(820)九月,韩愈被调为国子祭酒。长庆元年(821)七月,韩愈转任兵部侍郎。第二年,韩愈未耗费一兵一卒,平息了镇州之乱,史称“勇夺三军帅”。九月,他转任吏部侍郎。

长庆三年(823)六月,韩愈晋升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后来他相继调任兵部侍郎、吏部侍郎。

长庆四年(824),韩愈患重病,十二月二日,病逝于长安,终年五十七岁。

识才爱才

韩愈是个性情中人,他不仅在政事上为民请命,直言敢谏,对于朋友也是真诚相待,遇到有才学又与他志气相投之士更是极为推崇。

孟郊就是韩愈的一位好友。孟郊,字东野,长韩愈十七岁,是韩愈的忘年之交。贞元八年(792),他们两人因在长安应进士试而相识。当时,孟郊已四十一岁了,这次应试又落榜了,但是他遇到了韩愈,两个人惺惺相惜,开始了长达二十二年的友谊,彼此间有许多唱和的诗文。孟郊一生潦倒失意,直到四十六岁才进士登科,五十岁授溧阳尉。元和九年(814),孟郊任元兴军参谋,在赴任途中暴病身亡。韩愈在《贞曜先生墓志铭》中沉痛地哀悼孟郊,并募款为之料理后事。

韩愈与柳宗元也是好友。柳宗元,字子厚,年龄比韩愈小五岁。他们二人都好古文,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但在政治立场上,韩愈是守旧派,柳宗元是革新派,在顺宗任用王叔文集团进行永贞政治革新运动时,韩愈还对柳宗元参加革新运动提出批评。此外,他们创作古文、对待佛教的立场也不相同,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

韩愈与贾岛的相识也有一段佳话,“推敲”一词就是由此而来。贾岛,人称“诗奴”,与孟郊共称“郊寒岛瘦”。贾岛一生时运不济,屡次不第。相传贾岛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一天骑在驴背上吟得诗句:“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对于“僧敲月下门”这一句,贾岛本想要用“推”字,后来又想要用“敲”字,一直未能确定用哪个字更精美传神,于是在驴背上吟咏诵读,反复琢磨。这时,时任吏部侍郎兼京兆尹的韩愈正路过此地,贾岛因过于投入而冲撞到了仪卫队。随从人员将贾岛带到韩愈面前,韩愈没有责备他,而是耐心地问他缘由。贾岛便向韩愈解释自己吟得的诗句。韩愈意识到这是一位读书人啊,停马伫立很久,对贾岛说道:“还是用‘敲’字更好啊。”之后二人经常在一起讨论诗歌创作,韩愈也不顾身份的悬殊,与贾岛结为好友。韩愈认为贾岛有大才,并向皇帝极力推荐,于是,在韩愈的推荐下贾岛得以进入朝堂。

由此可见韩愈十分爱护人才,是个真正的伯乐。韩愈门下的弟子皆有所成,被称为“韩门弟子”。《新唐书·韩愈传》云:“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愈官显,稍谢遣。”张籍就是韩愈门下一位十分出色的弟子。韩愈举荐张籍进士及第,后来又推荐他出任水部郎中、国子司业。韩愈并不以张籍的老师和恩人自居,而是视张籍为信得过的朋友。《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就是韩愈写给张籍的七言绝句,千古流传。

李翱也是韩门弟子,还是韩愈的侄女婿。贞元十二年(796),李翱赴汴州拜韩愈为师,学习古文,此后一直追随韩愈,并积极推广韩愈所提倡的古文之道。

复兴儒学

唐代经济繁荣、思想开放,儒、佛、道家都有发展空间,是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鼎盛时期。但是从天宝十四载(755)爆发“安史之乱”后,整个国家就急剧地走下坡路,动乱连年,经济衰敝,矛盾丛生。韩愈生活的时代就是“安史之乱”后的中唐时期,那时社会政治状况混乱,佛教泛滥,道教盛行,作为封建社会精神支柱的儒家思想反而被削弱。韩愈的兄长韩会、叔父韩云卿都是倾向于儒家复古运动的人物,受他们影响,韩愈提倡儒家正统思想,反对佛、老思想。

韩愈提倡的是儒家道统,道统就是“先王之教”,他认为只有《诗》《书》《礼》《易》《春秋》才是经典,只有礼、乐、刑、政才能治理天下。“道统”的提出,使儒家文化再次回归,开始沿着自己的脉络不断发展,史家称之为“新儒学”。

韩愈在研究儒家道统的时候,萌发了倡导古文的念头。在唐代文坛,骈文占据统治地位。骈文起源于汉末,从南北朝开始盛行,到了中唐,句式固化,堆砌辞藻,极大地影响了思想情感的表达。韩愈率先提出“古文”这个概念,“古文”指的是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奇句单行,与骈文相对。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贡士李翊向韩愈请教写文章的技巧,韩愈回了一封《答李翊书》,由此揭开了“古文运动”的序幕。在《答李翊书》中,韩愈提出了“务去陈言”的观点,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以载道”,反对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文风。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世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