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士人生活状况是一扇洞悉时代风云的窗口,前代学人推此窗者大有人在,且取得卓越的成果。当八年前刚刚成为博士生的杨东方甫一勾勒自己三年之后的果实时,已有王瑶先生的《中古文人生活》、余英时先生的《士与中国文化》等大作珠玉在前了。为此,我着实为这个弟子捏了一把汗:在这个已经成熟的领域,想作出新成绩谈何容易,但东方却确乎有了一种咬住青山不放松的决绝!
随着书籍一本本地翻过,随着笔记一章章地堆积,随着思考一天天地深入,随着交流一次次的深入,东方已经越来越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果实,我也越来越踏实了。原来他不是想炒前贤的冷饭,而是要借前贤的酒瓶酿自己的新酒:东方的果实,是要利用话本小说中丰富的历史资料去研究明清士人的世俗生活。
明清士人的世俗生活,尤其是那些在科举路上奔波,未进入上层社会以及刚刚进入上层社会的士人,他们的世俗生活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因为这个庞大的士人群体,是古代士人阶层的基层,蔓延、渗透于各个社会角落,活动其间,牵引、动摇整个社会的发展,透射出了繁复的明清社会。然而却往往因为正史的忽视、轻视乃至蔑视而隐匿在历史的背后。这对于士人阶层的全面考察、历史的完整再现以及一个社会阶层生活状况的真实呈现都是一个极大的障碍。为此,东方想跳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理想,甚至幻想主义,跳出“才子佳人”的思维窠臼,把一个原原本本的真实世俗生活摆在研究中,哪怕这个真实生活是那样灰暗、痛苦、滑稽、漫长、无望。在东方这里,是通过某些典型个案的整理从而对一个阶层进行整体描述,因而他敏锐地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搜寻那个阶层的真实状态。然而世俗生活,包括最基本的日常衣食等生存条件的求取,是一个太大的话题。世俗生活方方面面,如果全面论述,势必非常驳杂,导致泛化和表面化,但杨东方却巧妙地避开了这些问题,找到了一条主线,他仅仅研究科举生活、婚姻生活和谋生生活三个方面,具体而深入地把这样一个几乎只沉寂在各类民间记载以及小说中的阶层呈现在大家面前。在具体而微的考察和客观公正的叙述中,也新见迭出,如“新科进士的凄清岁月”、“秀才资格考试的物质支出”、“娶妻当娶儒家女”等皆发前人所未发,对文学、历史学、教育学等相关研究者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而他所运用的主要资料,恰恰是他一直钟情的话本小说。话本小说,同士人生活状况一样,也是小说界研究的热点。早在1980年胡士莹先生的《话本小说概论》和谭正璧先生的《三言两拍资料》就已成为话本小说研究的扛鼎之作。东方不满足于直接阅读前人的研究成果,而是对竭尽全力搜罗到的话本小说进行全面阅读,细致分析,分类记录。不但如此,他还阅读了明清时期的几百种诗文集和笔记小说,来充实自己的研究资料。因为话本小说虽然以其展示生活的真实性、生动性而在小说中闻名,但那毕竟是小说,存在一定的虚构性,充满了作者的主观构想,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作者甚至接受者的白日梦。比如明清社会中,在数量庞大的读书人中,不乏勉励读书的贫苦人士,对于他们而言,“变泰发迹”小说就是他们的白日梦。因而,为了使结论经得住考验,他引用了大量资料文献,不但几乎穷尽所有的话本小说,而且引用了好几百种诗文集笔记小说,在明清小说研究中引用如此之多的资料是非常少见的。
更重要的是,该书采用的文史互证方法,实际上是小说证史的方法。对于此种方法的操作,作者有自己的思考,特别撰写了“小说证史的几个问题”作为余论,在古代小说研究中如此具有方法意识也是难能可贵的。
总之,该书学术价值颇高,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学术界的空白,可谓旧瓶酿出了新酒,我愿意推荐给大家!
东方2004年开始跟我攻读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文学方向博士学位,他善读深思,学风扎实,多次荣获北京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奖学金(学术优秀型), 2007年顺利毕业,并被评为北京师范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研究生(学术优秀型)。同年进入北京中医药大学工作,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医古文研究会常委、秘书长。虽然他的学术重点已经转向到中医医史文献,但学术是相通的,相信未来他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是为序!
于天池
2012年6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