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不醉人

酒不醉人

中国有一句谚语,“酒不醉人人自醉”,这意思是谁都能理解的。

最近廉政反贪风兴,屡屡从报纸上或电视新闻上看到,凡是被绳之以法的贪官污吏,在公布其贪赃枉法,收受贿赂,敲诈勒索,营私舞弊等等罪行时,在起获的赃物一项中,那长长的名单上,无一例外地都会有上等好酒若干瓶。于是,我对这句应该说是古老的谚语,有了新的理解,也许这些坐在被告席里的当事人,才是真正的“酒不醉人人自醉”,把人家进贡的成箱成箱好酒,堆放在家中,藏而不喝,只为欣赏,不求喝醉,但求看醉,要的是那一份怡然自悦,陶陶然,醺醺然的感觉,这大概才算真正达到了“酒不醉人人自醉”的境界。

所以,司法人员搜查时,打开一看,酒香扑鼻,还以为是某酒厂的酒窖,或者是副食品商店的酒品仓库呢,这便是当代贪官的怪现象了。

有一次,我和叶楠兄谈及此事,很讶异这些“同志”有好酒而不饮而珍藏的怪诞。叶楠笑而言曰:“这些官,几乎天天顿顿有饭局,有酒喝,作为贿赂的好酒,自然是喝不过来了。”继而,他开玩笑想出一个解决办法,说:“其实,大可以送人。”我说:“他们即使有此心,使别的酒鬼同过酒瘾,谅也不敢的。偷来的锣鼓敲不得,他又不是酒厂的厂长,一瓶瓶好酒到处馈赠,岂不使人怀疑来路不明否?”

总之,不解。外国也有贪污,也有贪官,也有报道他们贪了什么什么,但很少有从家里查出许多瓶酒的。难道中国的贪官,都有收藏名酒的嗜好?这是个挺令人纳闷的现象。

也许古老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上至帝王之尊,下到大小官员,无一不嗜酒,才使之后来的官员爱酒若命?但孔融说过:“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曹操在诗里写过:“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看来,他们是喝而不是藏。他的对手孙权,也是酒鬼,喝醉了,令人用水浇满朝文武,宫廷里成了泼水节。他的孙子孙皓,更厉害,“每宴会群臣,无不咸令沉醉”,谁拒绝喝酒,谁喝得不醉,是要砍头的。所以,吴国的大臣顾雍“不饮酒”,《三国志》还专门记了一笔,说明当时好饮成风,不喝酒的官员极少。最出名的就是阮籍了,他是个酒徒,听说步兵营里有一厨师,善酿酒,他宁可去到那里当头头,可以就近大醉,却没有想到暗示人家,给他意思意思,拿若干瓶回家藏起来。

所以,古代虽有贪官,但起出来的赃,极少家中存有许多贿赂的陈年白兰地,或XO之类。我们看过的《红楼梦》里宁国府被抄家时,那张没收物品的单子,什么东西都有,就是没有酒。

古代贪官不贪酒,我想有两个原因,第一是酒薄。

武松景阳冈打虎,在一家路旁酒店,先喝了三碗酒,吃了一盘牛肉,觉得酒味不错,肉也挺香,接着向酒保要求再添。老板说,武先生,我们家的酒可不是假冒伪劣,你看酒旗上写着的“三碗不过岗”,就是质量保证。武松又喝了一轮,犹未尽兴,还向酒保伸手要酒,并掏出碎银子,表示他有钱买单。《水浒传》上说他先后一共喝了十五碗,每碗,往少算,二两,如果是二锅头的话,该有三斤酒下肚,别说老虎,连老鼠都打不了。据此可以判定古代的酒,大概酒精度是不高的。《水浒传》里说到酒,都用一个“筛”字,看来,那时的酒,酿好以后,开缸为醅,筛去渣糜,方可称酒。因此,肯定不耐储存。所以,那时候向贪官行贿,如《金瓶梅》里,西门庆向蔡京之子蔡攸说情求救,送上去的礼品,也只是几百石白米,数百两银子,没有送阳谷老酒的记载。显而易见,古代酒的易变质和酒精度低,不具备货币意义。

第二个原因,应该看到古代政府官员的构成,以士这个阶层出身的人员为多。士,是具有相当的文化程度,经过一定的科举制度,才能成为士。如前面提到的蔡京,就曾经做过翰林学士兼侍读,修过国史,这差使绝非一个草包所能干得了的。他还任过端明殿大学士,这个皇帝内阁秘书的职务,苏东坡也曾担当过的,可见蔡京,虽是贪官,但在文化上,与苏轼兄弟王安石相轩轾,是毫无疑问的。当时,另一贪官童贯,“以供奉官诣三吴访书画奇巧”,显然也是有一定艺术素养。“留杭累月,(蔡)京与游,不舍昼夜,凡所画屏幛、扇带之属,贯日以达禁中,且附语言论奏至帝所,由是帝属意京。”由此也可了解蔡京的诗文书画,在当时是未可小觑的。不像我们现在一些违纪出事的干部,翻出来的赃物,除了金,除了银,还有高级照相机、高级金笔,其实,索贿也还是属于低级阶段的小农意识的,那种土老财的物质需求,连贪污也贪不出一点文化品位,看看人家蔡京、童贯,岂不愧煞?

当然,有文化的人,不等于是具有文化教养的人。即使具有了相当的文化教养,也不等于就不可能堕落成为一个贪官。而这样的贪官,对于社会的贻患,甚至更为剧烈。所以,过去的和今天的蔡京、童贯之流,成为被历史唾弃的败类,也不足奇。

像蔡京与童贯之流,徜徉于西子湖畔,“不舍昼夜”,游山玩水,岂能无酒助兴乎?对行贿者来说,不可能不利用这个机会,将酒做敲门砖,大大地奉献嘛?但查遍《宋史》,未见这等贪官后来败事时,有从家中起出羊羔美酒若干瓶的记载。士,这个阶层,懂得文化消费,有酒肯定马上放怀畅饮,绝不收存,更不珍藏。只是到了后来,酒有了货币价值,出自当时社会底层阶级,如工匠农户家者的贪官,视钱如命,贪婪成性,酒便成为贪污的触媒。一直到今天,酒有手榴弹之称,也是因为它具有杀伤力的缘故。一杯酒下肚,一瓶酒到手,方便之门,也就不打自开了。

所以,若有兴趣,无妨做一次这样的调查。凡近些年来处理过的贪污案件,从家里起出赃来,藏有若干瓶好酒的贪官们,绝对是文化素质不高和欠缺文明修养的人,大致是不会错的。休看他们念过大学,拥有职称;西服笔挺,领带光鲜;经常出国,见过世面;高谈阔论,口若悬河。这些表面上的一切,属于泡沫文化状态,掩盖不住他们本质上的极其贪婪的小农观念。

当前很多本不应该成为贪污犯的干部,出身很好,成份不错,而身陷囹圄者,就是在这种小农经济思想的支配下,过了今天,没有明天,不拿白不拿,不贪白不贪,由小而大,由少而多,一步步走上犯罪道路的。更由于自身文化教养的低下,所形成的人格缺损,道德匮乏,在犯罪的泥淖中,只能是变本加厉,无力自拔,而愈陷愈深。

不久前,南方某地的一个局长,被检举揭发,立案侦查,但苦于找不到他任何赃物。后来,经检举,知其家夜间传出屋里掘土声,结果,在其住宅的堂屋地下,挖出一口大缸,打开来后,人们瞠目结舌。其中包括美钞港币、金银首饰、成捆的人民币和各种值钱的物品。办案人员清点的结果,是其历年的贪污所得,悉存于此,竟分文未少。这种守财奴式的贪官,令人可笑的同时,不也令人感到悲哀吗?

如果这个人,稍稍具有一点文化教养,稍稍能制约灵魂深处的小农意识,来审视自己这种挖坑埋缸的土老财行为,也许会觉得愚不可及,而回头是岸吧?正因为他既无文化教养,又有小农观念,于是,就坐到了被告席上。所有那些家中藏有相当数量贿酒的贪官,大概都是诸如此类之辈。

因此,加强干部素质,提高文化教养,从根本上克服小农观念,不贪不婪,不拿不占,只有首先在思想上建立起坚固的屏障,辅之以纪律,监督,检查,制约,才能防微杜渐,达到反腐倡廉,防止贪污的目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