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起长大的堂弟林宣

二、一起长大的堂弟林宣

1

林宣是林徽因叔父林天民与王氏所生之子,因母亲早逝,到祖父母膝下生活。

林天民在日本留学时,又娶了日本妻子竹村淳美,生了林瓦、樱子、东皇、新枝、新声、慧玉、熏子一堆儿女。据林新声(福州政协委员)说,抗战胜利后,凡在中国的日本人都要回国,竹村淳美提出要带一个儿子回日本,林家不允,最后带了一个女儿回到日本。中日建交后,林天民的子女才与是日本人的母亲取得了联系。

林宣说,他1912年随祖父林孝恂由杭州迁居上海,住在老巴子路(今四川北路)公益坊989弄,与林徽因和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祖母游氏1911年因病去世。她生前喜爱书法,临《黄庭经》颇有造诣。1914年与祖父迁来北京,与伯父林长民一家同住。家在西城前王恭厂(今佟麟阁路西光彩胡同)。前王恭厂东边即是“民国会议场”,林长民曾任政事堂参议、参政院代理秘书长,到那里上班很近(此后参政院归北大四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是新华社所在地)。祖父林孝恂到京不到三个月,因胆石症病故。后归葬福州老家。

1916年秋,林长民全家迁居南府口(今南长街)御沟河织女桥西街。西街、中街早已不存,织女桥1966—1976年间被埋入地下。那时,织女桥南北没有打通,有西街、中街和东河沿三条小街,皆在织女桥南(20世纪20年代南北打通)。林徽因这一年入培华女子中学读书。这所学校1914年由英人创办,与贝满中学齐名,1937年北京沦陷后停办。经我考证并走访,其具体位置在石驸马大街克勤郡王府对面,占地约一千五百平方米,是一座两进院落的二层小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了总参的职工宿舍。改革开放后与北京市二轻局的粮油店一起拆除,合盖成一座高层居民大楼,今门牌是新文化街路南40号。

林孝恂逝后不久,北京发生了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事件,林宣一度离开北京,二十岁时(1923)他又回到伯父林长民家居住,与林徽因及其弟妹住在一起。林宣说,林徽因与表姐妹王孟瑜、王孟亮、曾语儿四人,不仅长得好看,而且出门穿一样的衣服,所以引人注目,常有闲人盯梢,还有的偷拍她们的照片。她们去中山公园,我有时候跟她们一起出门当保镖。因我爱好体育,身材长得高大,不让闲人靠近她们。

小时在北京,住在北海东门路北不远处的雪池胡同,是个坐东面西的三进院落。林长民住院子一进的北房,南房是林长民的书房,叫桂林一枝室;二进是方方正正的院落,还有东西配房,正房是三夫人程桂林和孩子们的住所;三进是一排东房,房前一个条形小院,很窄,二夫人何雪媛和用人住于此。程桂林很精明,有钱就捞,她对二夫人何雪媛比较欺,何有寄人篱下之感?林徽因看到程桂林生的第三个儿子林暄的眼睛就有点怕,因为林暄的眼睛长得很像他的母亲程桂林。

林孝恂在杭州时积蓄下几万元钱,全都投到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总经理李伯少(可能是李拔可,号宣龚,也是福州人),大姑林泽民家的王孟瑜、王孟亮后来都嫁给了李家。曾语儿嫁给北大教授温源宁。林徽因的胞妹麟趾长得比她还好看,1916年夭折。

2

1924年,林徽因、梁思成赴美留学,他们是从上海坐船走的。那时林宣在上海,大家都为他们设宴送行,接连几天的宴会林宣都参加了。走时有车送他们到杨树浦码头登船,因车坐不下他就未去。

1925年冬,林长民应郭松龄之邀,起兵反奉,战败后在乱军中遇难。林家有个门管叫荣福,是个旗人,林长民的字,他常偷偷地藏起来,据为己有,是个势利小人。林长民遇难后,林家变卖家产回福州,这所院落就是被荣福买去的。他买了后以儿子结婚为由,限令原主人搬出去。然而不久前的中秋节,他在林长民面前还是一副奴才相,主人不在了,他马上变脸。

1928年,梁思成、林徽因毕业,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后周游欧洲,回国后在梁启超的安排下去了沈阳东北大学任教。林徽因回福州探亲,并将其母何雪媛接到沈阳一起居住。

1930年,林宣正在天津南开中学文科读书,林徽因动员他报考了东北大学建筑系。林宣到东大后,从建筑系一年级读起。

东北大学创办于1923年,第一、二任校长分别是王永江和刘尚清,均是奉天省人。1928年,东北保安总司令张学良兼任东大第三任校长。同年8月,工学院增加建筑系,梁思成任主任。第一学期只有梁思成和林徽因;第二学期陈植、童寯和蔡方荫先后来校任教。建筑系前后共招三届学生,第一届有刘致平、郭毓麟等十人;第二届有刘鸿典、梁思敬等九人;第三届有林宣、张镈等十四人。

梁思成主讲西洋建筑史和一门更重要的课——初步设计。其他任课教师有童寯、陈植、林徽因等。一年级时,林徽因指导林宣等学习初步设计,还任课雕饰、专业英语和古典文学。每周六个学时,在林徽因倡导下又加了一个学时。林宣记得还学过《威尼斯商人》。林徽因特别强调,建筑史学者的基本功在于精确断代。以辽构(蓟县独乐寺山门)为例:它具唐建许多特征,可以对照大雁塔雕像佛殿图来验证。林徽因的选例、取材十分恰当,其原则为“取精用宏”,贵在同一材料能说明更多问题。蓟县独乐寺山门充分反映了唐代建筑风格,如开间规律、举折平缓和彻上明造等要点。

林徽因常谈,中国建筑自古优先发展大木结构,反映的是宋制。但砖石结构随时代有相应发展,至明初有较高的水平。她还指出,明代须弥座的典型文样为花结带;石栏杆造型特点栏杆柱为直上直下,栏板断面呈梯形,在接合的地方出现一条斜阴影。清代的石栏杆就缺少这样的优点与效应。可见其观察精细。

在东大一年级上学期,经林徽因力争,从六节英语选修中,拿出一节讲专业英语。虽学时很少,但投入备课的时间不少。她曾对林宣试讲,给他吃小灶,林宣至今记忆犹新。

在此期间,东北大学的校徽是林徽因用一个晚上画出来的,有白山、黑水和盾牌,还得了三百元的奖金。

林徽因到东北大学教书心有忌惮,主要原因是其父反对过张作霖,张学良兼东大校长,专横跋扈,她心里不大高兴,但对教学还是很认真的。

初到东大,清华出身的高惜冰是工学院院长,不久就被调走了,这一职务由孙国封接任,孙是东北人,排斥关内来的教职工和学生。童寯是个好人,他是梁思成(宾大)的好友,却不明就里当了孙的“棍子”,来排斥梁思成。不久陈植去了上海。九一八之前数月日军侵华已剑拔弩张,驻沈阳的守军也暗中进行备战。林徽因借寒假回北平看病,后到香山养病,从此再未回东大。这年4月,梁思成也辞去东大教职,回北平加入中国营造学社。林宣清楚地记得,这年的第二学期最后一次设计课,题目是《风景点和小茶室》,之后就准备回北平了。

梁、林走后,建筑系由童寯接任。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建筑系停办。剩下的学生由童寯带到上海,童寯呼吁建筑界好友义务给学生上课,历时两年完成学业。当建筑系第一届本科学生毕业时,梁思成、林徽因写去三千字的长信,给予热烈的祝贺和鼓励。刘致平、郭毓麟等由陈植、童寯安排在华盖事务所;第三届学生进关后也受到童寯解囊相助,张镈、唐璞、林宣、费康、曾子泉这五人转到南京中央大学继续读书,直到1934年毕业。

3

1931年春,林徽因在香山来清轩养病,不是香山双清别墅,是在别墅北面几十米斜坡上一排平房里,房前有一条大走廊。林母也跟去一起住。林徽因住第一间,林母住第二间,两个孩子和用人住第三间,第四间是厨房。徐志摩每次到香山看望林徽因,都叫林宣作陪,他们俩住在香山的甘露宾馆。每天吃了早饭就去林徽因住处,午、晚饭去双清别墅用餐,吃厨子做的西菜,夜里二人回宾馆去住。徐志摩去看林徽因,他们主要是谈文学。林宣有时在一边儿看书,有时也在房边听听。徐志摩在英国初识林徽因时,就常常为她买书送书,借机来往加深友情,徐志摩在香山亦是如此。二人喜欢的作品有拜伦、雪莱、勃朗宁等。林徽因受徐志摩影响最大的是诗,他们在这方面共同兴趣也最多。

沈从文也随徐志摩去香山看林徽因,沈经济比较困难,林徽因有意接济他,又怕沈从文不肯要,伤他的自尊心,就借沈从文的书看,而后让林宣送还沈从文,书里夹着钱。林宣记得有两回,第二回是五十元。有一回林徽因向沈从文要一本他的新作,而沈只有一本,他本打算送给冰心,并且已经写上了字,“送给诗人”,只是还没写上“冰心”二字。沈从文脑子转得很快,就在这四个字前后又添了几个字,改成“与其送给诗人,不如送给诗一样的人”。

林徽因在香山住处环境清幽,不时诗兴勃发,写下了不少诗。她写诗常常是在晚上,还要点上一炷清香,瓶里插上一朵莲花(是林徽因让林宣从池塘里采来的),她穿一袭白绸睡袍,在清风里挥洒她的诗思。林徽因对自己那一身打扮和形象非常陶醉,曾说我要是个男的,看一眼就会晕倒。梁思成在一旁打趣,我看了就没有晕倒,与她唱反调。林徽因听了非常生气,说他哪里会欣赏美。

林徽因是个喜欢热闹的人,更喜欢被人称赞。在静谧的香山养病,生活得十分寂寞,每周只坐车回城一次。在女人面前极会献殷勤的徐志摩,每次到香山看望,都会给林徽因带来许多慰藉与欢喜。

林徽因经常拿英诗给林宣读,有勃朗宁、拜伦、济慈等。她也教林宣读古诗,如王维的“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老作龙鳞”。她还让林宣解诗,并且给打分,用的是五分制。她的审美标准很高,趣味高尚。艺术渗透到她生活的各个角落。她喜欢古诗,与她的建筑专业有关。后来林宣学了建筑,与林徽因的影响有关。她说,《诗经·斯干》中“殖殖其庭,有觉其楹”这八个字,把建筑空间体现出来了。还有《诗经·击鼓》。她给林宣讲,中国建筑庭院空间的历史嬗变。宋以前没有院子,唐朝也只有中庭。建筑大量用院子,到了宋代才有。这样考据,大概是深受梁启超的影响。

林徽因和梁思成结婚后,家庭生活仿佛充满了矛盾。抗战以后生活艰苦了,矛盾倒反而减少了。在性格上两个人很合不来,梁思成太理智,林徽因是艺术气质很强的人。梁思成说:“名与利,我皆不可好。要好的话,好名强于好利。好名有所不为,好利有所为。”梁思成与林徽因在一起,处处让着林徽因,经常默不作声,林徽因对此很反感。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由南京乘邮件飞机北返,到协和小礼堂听林徽因为驻华使节讲演中国古代建筑,不幸在山东济南党家庄附近因飞机失事遇难。梁思成、张奚若、金岳霖赴济南处理徐志摩后事,梁思成回北平时捡回一小块飞机残片,给林徽因保存做纪念,寄托哀思。许多报刊传林徽因将飞机残片挂在卧室墙上直到病逝。林宣说,林徽因保存飞机残片确有其事。但不是一块,而是两块,并且都是梁思成取回的。一次是抗战期间,林徽因当飞行员的胞弟林恒在四川成都对日空战中阵亡,梁思成参与后事处理带回的。另一次即徐志摩出事时,林徽因叫梁思成赶去济南时取回的。林宣说两块残片他都见过,有烧焦的痕迹,她用黄绫扎着,放置的地方并不固定。

4

1946年,东北大学由重庆三台迁回沈阳。此前成立东北临时大学补习班,收容伪满时期各大专院校在校生,全部并入东大,按个人志愿和专业分别插入相关院系和班级。时任校长臧启芳。复校后恢复建筑系,主任先后是王之英和赵冬日。

北平解放后,东北大学解体,文、法、理科到吉林成立长春大学。工学院留在沈阳成立沈阳工学院,后改为东北工学院,建筑系主任为郭毓麟。林宣、刘鸿典等在此任教,到1956年,共毕业六个班。

1954年暑假结束时,林徽因和林宣最后一次见面,林徽因好像要对林宣说许多话,然而,最后林徽因只说了一件事:我的精力实在不够用了,请你回去开始进行我们共同拟定的《文学研究命题》。即《诗经》中的近代语言。要林宣立即开始“《诗经》《楚辞》中的近代语言研究”。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在北京病逝。

林宣和林徽因都因父亲再娶,在祖父身边长大。在祖父林孝恂去世后,林徽因对林宣百般呵护,指导他走进同一建筑领域,成为高等院校建筑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林宣自称,他的成长进步和个人生活都是在堂姐林徽因亲自指导下完成的。

岁月悠悠。林徽因短短五十余年人生,他们姐弟手足情深,无论困苦与成就,林宣不仅是一个见证者,而且也是在堂姐的指导下完成了学业和事业。

1956年,根据高教部的指示,以东北工学院建筑系的四个专业为基础,组成西安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林宣和刘鸿典等教授由东北调往西安任教,直到退休,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建筑人才。

2004年,林宣走完了漫长的一生,终年九十三岁。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