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竺校长不仅关爱师生,他对世间万物都有一颗悲悯仁爱之心,所行之处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或事,他总是竭尽所能。浙大西迁时,竺校长就提出了“大学教育与内地开发相结合”的办学思想,沿途造福乡里。在江西泰和,为解除当地水患,在竺校长的倡导下,浙大师生协助当地修筑了防洪堤;在贵州遵义,当地烟民很多,竺校长甚为痛心,由浙大提供一笔捐助经费,帮助当地人免费戒烟……这些善举至今为当地人津津乐道。这是一种博爱情怀,更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全校师生感动于他暖人灵魂的大情怀、大格局,所以当竺校长安排师生协助这些大义之事时,师生总是欣然应允,全力以赴。1937年战乱搬迁之际,竺校长慨然派浙大教职员协助浙江省图书馆搬运文澜阁四库全书到贵阳地母洞,并始终关注与协助其事,直至抗战胜利后文澜阁四库全书顺利返杭。

竺校长一生为国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据竺校长夫人陈汲回忆,抗美援朝期间,竺校长曾多次将自己留在美国友人处买书的外汇捐赠给国家,把南京一所用自己借款建成的房子也捐赠了,1955年又将故乡的几间楼房捐赠给国家。1974年病逝遗言,将由1966年起自动减薪1/3后的10000多元交了做党费。他用行动表明对党的一片忠诚,为科学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切。竺校长的高风亮节令人感佩不已,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1949年9月,竺可桢(前排右一)与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教育组代表合影

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一代宗师竺可桢[M]//浙江文史资料选辑·第四十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