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惟以是非为前提,利害在所不顾。

——竺可桢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浙大西迁广西宜山时,疟疾疫情肆虐,日机狂轰滥炸,浙大面临西迁途中最为困难的时期。在泰和刚刚丧妻失子的竺校长,强忍悲痛,以顽强的意志和非凡的智慧,用“求是精神”为风雨飘摇中的浙大挺立起屹立不倒的精神风骨。1938年11月19日,竺校长在宜山主持召开校务会议,根据他的提议,经校务会议议决,学校正式确定以“求是”为校训。竺校长先后在多次演讲与论述中阐释“求是精神”的内涵,“求是精神”是科学精神、牺牲精神、奋斗精神、革命精神。竺校长不仅是“求是”校训的倡导者和制定者,更是终生践行“求是精神”的楷模。“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竺校长平日的为人处世即是对“求是精神”最为生动的注解。

竺可桢题写的“求是精神”

1942年1月16日,浙大学生在遵义举行“倒孔运动”示威游行,为避免军警与学生发生冲突,竺校长劝阻学生无效后,竟以国立大学校长的身份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头。1947年10月,浙大学生于子三被国民党特务秘密逮捕后杀害,国民党当局对外宣称于子三系自杀,竺校长大义凛然地向《申报》等记者阐明于子三事件的事实真相,并称于子三“作为一个学生,是一个好学生,此事将成为千古奇冤”。他的言论一出,国民党当局陷于一片被动。铁骨铮铮,民族脊梁,竺校长以身作则践行了他心中科学家应取的态度“:不盲从,不附和,一以理智为依归。如遇横逆之境遇,则不屈不挠,不畏强御,只问是非,不计利害。”在竺校长的身体力行下“,求是精神”在浙大形成一股勇往直前、攻无不克的强劲精神力量,这是竺校长留给我们的永恒精神财富!

竺可桢.竺可桢日记[M]//竺可桢全集(第6卷).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5.

竺可桢.科学之方法与精神[M]//竺可桢全集(第2卷).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