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上下级关系
古代中国没有上级、下级关系这种说法。只有君臣关系。君臣关系的意思跟今天所通用的上下级关系基本相同。
君臣是人世间很常见的一种人际关系。现代社会虽然不称君称臣。但我们习称的上下级关系,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官民关系或曰干群关系,都可视同古代的君臣关系。
五伦中的第二伦就是君臣有义。
义的原始意义是模样、样子。后来的引申意思是宜。宜就是合理、适宜。君臣有义,这句话的意思是:君要有君的样子,臣要有臣的样子。君要按照君的本分处事,臣要按照臣的本分处事。那么,君臣关系有没有普遍实用的法则呢?有的。这就是君仁臣忠。君仁是什么意思?君仁就是当君主的要厚道地对待自己的下属。什么叫厚道。厚道当然不仅仅是小恩小惠。而是立足于爱护培养。关于君仁臣忠,孟子的阐述最为精彩。他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视君为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之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这是处理好君臣关系的大原则。君臣之间是有感应的。通俗地说,你公正,我不敢徇私;你勤政,我不敢懒惰。你对我好,我对你好。但这个好不是无原则的和稀泥,是必须以有义为前提的。如果君不能以义自处,不以仁待臣,轻则臣下离心离德,貌合神离;重则大祸临门,身首异处。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商纣王和西伯姬昌,也曾经是君臣关系。秦始皇和刘邦项羽,也可以说是一种君臣关系,即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由于在上者不仁,残害天下,荼毒百姓。人民起来造反,君很快就完蛋。这就是君不仁,臣不忠。你不仁,我不义的具体写照。宋人欧阳修写过《为君难》的文章,文曰:
语曰为君难者,孰难哉?盖莫难于用人。夫用人之术,任之必专,信之必笃,然后能尽其材,而可共成事。及其失也,任之欲专,则不复谋于人而拒绝群议,是欲尽一人之用,而先失众人之心也。信之欲笃,则一切不疑而果于必行,是不审事之可否,不计功之成败也。夫违众举事,又不审计而轻发,其百举百失而及于祸败,此理之宜然也。然亦有幸而成功者,人情成是而败非,则又从而赞之,以其违众为独见之明,以其拒谏为不惑群论,以其偏信而轻发为决于能断。使后世人君慕此三者以自期,至其信用一失而及于祸败,则虽悔而不可及。此甚可叹也!
他这还只是从领导用人的不易展开。孟子曾经指出过:“敎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这就是欧阳修撰写《为君难》的宗旨。这里的“敎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孟子集编》卷五)两句讲的就是君臣有义。做臣子的应该教人以善。不能导君以不善。把君王往善道上引导,就是忠,把君王往邪道、恶道上引,就是奸。而作为在上者,善于发现人才并能把真正的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上为国家人民做事,那就是最大的仁。由此不难看出,在中国五伦传统中所讲的这种上下级关系的处理原则,实际上是不同信仰的党派群体都可以适用的。即使现在的各级机关,各类企业,道理都是一样的。
为君难,首先在于悟道难。朱熹曾在给孝宗皇帝的奏折中写道:“臣闻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欲之异。二者一分而公私邪正之涂判矣。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人欲者,此心之疾疢。循之则其心私而且邪。公而正者逸而日休;私而邪者劳而日拙;其效至于治乱安危有大相绝者,而其端特在夫一念之间而已。舜禹相传,所谓“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者,正谓此也。”“天下之治固必出于一人。而天下之事则有非一人所能独任者。是以人君既正其心诚其意于堂阼之上突奥之中,而必深求天下敦厚诚实刚明公正之贤以为辅相。使之博选士大夫之聪明达理直谅敢言忠信廉节足以有为有守者随其器能置之列位,使之交脩众职以上辅君德下固邦本。而左右私亵使令之贱无得以奸其间者。有功则乆其任,不称则更求贤者而易之。盖其人可退而其位不可以苟充;其人可废而其任不可以轻夺。此天理之当然而不可易者也。人君察于此理而不敢以一毫私意凿于其间,则其心廓然大公俨然至正泰然行其所无事而坐收百官众职之成功。一或反是,则为人欲私意之病。其偏党反侧黮闇猜嫌固日扰扰乎方寸之间,而奸伪谗慝丛脞眩瞀又将有不可胜言者。此亦理之必然也。”(《历代名臣奏议》卷五十四)这是说领导的见识局限所带来的后患。
其实还有领导心术的正邪问题。如果领导心术不正,他将自己得到的位置当做为个人捞好处的筹码,他就不可能做到出以公心的任用人才。有这样的上级存在,手下的人日子一定难过。所谓伴君如伴虎,就是针对那种心术不正,心肠不仁的君主说的。君臣关系和谐的,被比喻为鱼水关系。如周武王和姜尚的关系,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
君臣关系在不同的时间空间域中,还会发生转变,比如,昨天你是领导,明天你原来的下级做了你的上司;昨天你是君,他是臣,明天就变成了他是君,你是臣;一个大单位的领导,在单位里他是君,回到家中,他的老婆是君,他就是臣。如此等等。世间君臣角色是无处不在的。也经常处在变化之中。因此,当事人、应该学会角色转换。应该保持平和谦逊的心态。周易六十四卦,唯谦卦六爻皆吉。演卦之人当初的一片苦心是不难想见的。君臣关系最怕一个慢字。一种情况是当年一起创业,现在革命成功了。功臣们便没大没小,不把领导放在眼里。这是一个问题,必须把君臣关系关在礼制的笼子里。汉朝刘邦建国后,一开始论功时大家吵得一塌糊涂。各人都给自己评功摆好。叔孙通看不下去,搞了一个君臣见面的礼仪制度,将君臣关系关进了规矩的笼子里。刘邦虽然不怎么读书,但他觉得受用,所以很快就采纳了。他也因此明白马上得天下,马上不能守天下的道理。
君臣有义的一个主要含义是:义是君臣共同的价值目标。作为君主应该有保护群体,强大群体的责任。为了科学领导,必须虚心纳谏,要合理用人。常见的情况是开创之君卧薪尝胆,君臣一心,虚心接受臣下的意见,招贤用俊。而衰世之君则不同。他们往往独断专行,或者任用奸佞。倒行逆施。这种情况下的臣子该如何定位?最为国人所接受的是努力影响君主。用君主所能接受的方式进谏,力图改变不正常的局面。即使君主不醒悟,最后甚至有以死进谏的。当然,以死进谏有两种:一是自杀以震撼君主。二是死后预留遗嘱以震撼君主改正错误。前者的例子二十五史所在多有,不胜枚举。后者的例子最典型的是卫国的史。卫灵公的时候,蘧伯玉贤能却不被任用,弥子瑕不贤却被委任国事,史鰌很担心这件事,几次进言说蘧伯玉贤能,但卫灵公不听。史鰌生病快要死的时候,跟他的儿子说:我就要死了,你在北堂治办我的丧事,我有生之年不能让蘧伯玉受重用,让弥子瑕退出朝廷,我是不能规劝君王的人。死的时候不应该享受正常的葬礼,而应该把我的尸体放在北堂上,这我就满足了。卫灵公前去吊丧,问史鰌的儿子把死者放在北堂这是什么缘故,史鰌的儿子就用他父亲的话回复卫灵公,卫灵公听了很受震动,脸色都变了,说,我错了。于是马上征召蘧伯玉而重用他,让弥子瑕退出朝廷,迁移史鰌的遗体到正堂,完成葬礼然后才离开。卫国能够太平,是史鰌的功劳。他推荐贤能而罢退不贤能的人,死了都不会停止,还以死进谏,可以说是忠心不会衰减啊。
另外,天长日久的相处,领导的神秘感没有了,代之而起的必然是怠慢。怠慢是人际关系出现危险的代名词。先贤姜尚在回答周武王有没有“行之得万世,可为子孙常者”的问题时,援引了黄帝颛顼的两句名言:“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东南晏氏重修宗谱·封姜事略》)久病床前无孝子,说的是怠。子女对父母如此,下级对领导也是如此。所以,对待父母,对待领导,对待自己的工作岗位,对待自己所追求的人生梦想,要始终以敬畏之心待之,方可避免灾祸而得到成功。
(2014年3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