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人才摇篮

语言学人才摇篮

向光忠

北京大学中文系在百年历程中,硕师勤力研讲,学子奋勉求索。面向新时代,崇尚新思想,反对保守,力行兴革,秉持科学精神,追求客观真理。融会古今,贯通中西。弘扬古华夏文明,传承优秀遗产;倡导新文化运动,传播先进学说。研究成果丰硕,新生人才辈出。在我国的社会革新、学术创新、教育更新的进程中,发挥了前导作用,作出了特出贡献,产生了深远影响。功绩卓著,彪炳史册。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清华大学与燕京大学的文科与理科合并于北京大学的文科与理科,北京大学中文系更为壮大了。1954年,中山大学语言学系归并到北京大学中文系,在此基础上,北京大学中文系增设语言学专业(今汉语专业),成为我国唯一的语言学人才培养基地。中山大学语言学系是王力先生创建的。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清华大学从昆明迁回北平时,中山大学邀请王力先生前去讲学,并向清华大学借聘王力先生任文学院院长,王力先生便创立了语言学系,专事语言学人才培养,曾造就一批新秀。而中山大学语言学系调整到北京大学中文系,成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增设语言学专业的坚实基础。中山大学语言学系的学者同原北京大学中文系、原清华大学中文系、原燕京大学中文系的语言学者聚集一堂,组成了名家荟萃的雄厚师资力量。系主任杨晦先生与王力先生等主持拟定了语言学专业教学计划,充分体现了科学原则与实际需要,强化专业知识传授,致力基本技能训练,注重学业根柢扎实。语言学专业的学生不只学习语言学课程,也学习文学课程及其他相关课程。不只学习“文艺学引论”、“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也学习“西洋文学史(古希腊文学、古罗马文学与欧洲中世纪及其以后的文学)”,还单独学习“俄罗斯文学史”等。这样,学生按照教学计划受业,视野较为开阔,根基较为深厚。课程设置不仅齐全,而且开设不少新课,譬如王力先生的“汉语史”、岑麒祥先生的“普通语言学”与“语言学史”、袁家骅先生的“汉语方言学”、魏建功先生的“汉文学语言史”等,都是多年研究的成果,往昔未曾开设或未尝全面讲授过。讲完后则先后正式出版了《汉语史》、《普通语言学》、《语言学史》、《汉语方言学》等学术专著。后来,王力先生新开的“中国语言学史”、“清代古音学”等课,也是以前所未有的学术专著刊行面世。再如周祖谟先生的先连载于《语文学习》后正式出版的《汉语词汇讲话》,也是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成果,时为罕有之汉语词汇学的系统化著作;杨伯峻先生的《文言语法》与梁东汉先生的《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也是先在课堂讲授而后正式出版的学术研究成果。1955年,我国举行“汉语规范化学术会议”与“文字改革会议”。王力先生主持的汉语教研室决定增开“汉语规范化”专题课,王力先生讲“绪论”,魏建功先生讲“语音规范”,周祖谟先生讲“语法规范”,林焘先生讲“词汇规范”。王力先生是在两会进行中讲“绪论”的,他一边参加会议,一边给我们讲“汉语规范”与“文字改革”问题,将会议中学者们围绕“规范汉语”、“改革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汉语拼音方案”诸议题开展讨论,彼此争辩,达成共识的情况,向我们详细进行评介。这样的课程,既向我们深入地传授了理论知识,也让我们及时地了解到学术动态,深受启发,大长见识。另外,王力先生还为我们请来校外专家讲课,先后敦请郑奠先生讲授“古汉语修辞学”、陆志韦先生讲授“高本汉音韵学”、金鹏先生讲授“汉藏语言概要”、吕叔湘先生讲授“马氏文通”等。而平时还请校内外专家开专题讲座。王力先生曾对我说:“从事科学研究必须懂逻辑。教学计划本来列有逻辑学课,由于找不到好教师,就没有开课。你应该认真自学逻辑知识。”这也体现出教学计划还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1959年,王力先生主讲“古代汉语”课程,主编《古代汉语》教材,首创“文选”、“常用词”、“通论”三结合的体例,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切实加强了这门工具课的教学效果。1962年正式出版,教育部定为高等院校通用教材,广为海内外高校“古代汉语”教学所采用,是一部久享盛誉的教科书。高名凯、石安石先生主编的《语言学概论》及后来叶蜚声、徐通锵先生合著的《语言学纲要》,朱德熙、林焘先生等合编的《现代汉语》,也都是学术性强、影响颇广的教材。显然,这样的学习内容广博而充实,新颖而独特,学生都学到了丰富的知识,在名师导引下,学习兴趣日益浓厚,专业志向渐趋坚定,大都走上了献身语言学事业的道路。正课之外,有课堂讨论与课外辅导,学生讲述心得,老师释疑解惑,加深体会,巩固认识。同时,为加强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还组织积极钻研的学生成立科研小组,开展研讨活动,并请老师指导。老师们举行科学讨论会,也让我们学生旁听,若有学生要求发言,也得到允准。1955年开始招收研究生专向培养,研究生在研习中撰写的论文结集为新创办的《语言学论丛》发表。语言学专业(今汉语专业)自建立以来,除“文革”动乱中断外,一年一年,有新本科生与新研究生陆续入学;一届一届,有老本科生与老研究生相继结业;一批一批,这个语言学人才的摇篮为我国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学术部门输送了具有一定素质的专业人员,推动了学术事业的继承与发展。其中不少人,或著有实绩,为业务中坚,或学有建树,而驰誉学界。此外,还经常接纳兄弟院校教师进修,这些进修者原来已有教学科研实践经验,在此进修期间,得到理论升华,返回原校都成了教学科研骨干,有的后来还成了知名学者。至于旁听者,则是难以计数了。特别是名师讲授的新课,最富有吸引力,很多旁听者从城内赶来,宽大的阶梯教室座无虚席,还有一些人坐在地上听讲。这些旁听者,渴望求知而来,满载收获而归,其中不乏成才者。再者,还有很多外国的留学生、访问学者,在语言学专业得到深造,有些成了汉学家。因此,燕园语言学摇篮所哺育的语言学人才是遍及海内外的。

在人生中,大学阶段可谓“黄金时代”。学习每获新知,生活富有朝气,这是燕园度过的春秋给我留下的永不磨灭的深刻印象。不才驽钝,命途乖舛,学无所成。然而,1957年夏被浊浪冲出燕园之后,在极度困厄的窘境中,燕园的美好记忆却经常滋润我的干涸心田;1978年后融冰冒出世间至今,在学路探索的行程中,燕园的浓汁哺乳也一直激发我的进取意向。随着五十多个寒暑交替,燕园的深刻印象与日俱增地愈益强烈了。

向光忠,男,1933年生,湖北枝江人。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专业1957年毕业。南开大学中文系教授,主持中国文字学研究中心。中国文字学会学术委员。撰著《成语概说》、《文字学刍论》,主编《中华成语大辞典》、《成语源流通释大辞典》与《文字学论丛》、《说文学研究》,参编《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发表论文多篇。曾获多项科研成果奖与教学质量优秀奖。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