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 过公桥遭官人屈打 苦读书立志为社稷

第二回 过公桥遭官人屈打 苦读书立志为社稷

盐亭是嫘祖(轩辕黄帝的妻子)故里。嫘祖首创蚕桑法制衣裳、始兴嫁娶、崇尚礼仪、协和百族、帛化干戈、辅弼黄帝、奠定国基。她身上集中闪耀着中华民族“美、爱、和、善”的传统光辉,所以永泰人从黄帝时起,就有文化传承的德行,他们重视自己孩子的读书学习,不管家境贫富,只要稍微能过得去,就一定要送孩子们去读书。

永泰西南方向有一所私塾学堂,叫太元观。文昌翰家在永泰虽不算富裕,但是读书是其文家传统美德,家风家德传承要靠文化,所以文同到了能读书的年龄,就被送往太元观读书了。

太元观依偎在玉凤山北麓,在山峰映衬下更显得美丽壮观,东山的巍峨挺拔使太元观气势如虹地矗立在永泰县,更添了几分神圣色彩。

四月的太元观风景迷人,这一日天气晴好,先生带着学生们走出学堂望风而习文。他们一行数人来到玉凤山,遍地的菜花满目金黄,弯弯的梓江水清澈见底,巍峨的玉凤山上,翠竹苍绿葱郁。大家都被眼前的风光迷住了,有几个学生兴奋得欢呼雀跃。这时文同等几个同学向老师请求要去爬东山,先生看到同学们高兴的样子,便欣然同意了他们的请求,让文同带领大家去爬山。先生再三叮咛学生们注意安全,准时返回。

文同和几个同学高兴地给先生行礼、道别,一溜烟向东山跑去。

文同一行十余人登上东山,举目远望,永泰的美景尽收眼底,同学们的笑声随风飘向远方。他们兴奋,他们奔跑,他们呐喊:“东山,我来了!东山,我来了!”兴奋的声音在山间回荡。云在行走,鸟在飞鸣,东风浩荡,春意盎然,他们沉醉在玉凤山的美景中。

他们当中有一个叫樊东的孩子,是当今永泰县令樊维湘的儿子,由于他体型胖,走得慢,往往拖累其他同学的行走速度,脾气大还仗势欺人。同学们玩够了,要文同带他们下山,文同一声招呼,大家都跟随他而去。樊东落在了后面,大声喊叫道:“文与可,文与可!快别走,我走不动了。快来背着我走!”与可是文同的字。文同听见,只好和另一位同学走向樊东,二人搀着他向山下行走。

樊东对文同说:“你和赵刚背着我走吧!我实在走不动了,你们一人背一段。”心性刚直的文同最反感的就是爱仗势欺人的人,但看樊东一脸诚恳,就说:“好吧,那我先来背一段。”于是背起樊东就走。下山路本就难行,背人更不好行走了,上重下轻,弄不好就会一个跟斗翻下去。但是文同很稳当地一步一步地走着,走了四五十步后,他歇了下来,让赵刚再背,赵刚也毫不犹豫地背起樊东,其他同学都已走到山下了,看到赵刚背着樊东在走,便一齐高喊:“赵刚加油!樊东加油!赵刚加油!樊东加油!”

快到梓江边的平地上时,赵刚脚下一打滑栽倒在地上,把樊东一下抛在了地上。这让一向威风凛凛的县令公子感到没有面子,樊东大声指责赵刚,说他是故意的,还骂声不绝。赵刚从地上站起来走到樊东面前说:“樊东,摔着没有?我不是故意的,来!我来扶你起来。”话落,樊东从地上站起来,毫不客气地说:“赵刚你就是故意的。”

未等赵刚回答,他一下子将赵刚推进了梓江。只听“扑通”一声,赵刚就摔进水里了。先生看见了,一个箭步扑到江中去拉赵刚。由于水流急,水势太大,赵刚很快就被冲进江心,用手够不到了。江水大,大家都不敢轻易下去,眼看赵刚危在旦夕。此时,同学们喊声不断,有的同学四处找棍子、绳子,可是一时间什么也没有找到。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只见文同从江边竹林里拉着一根竹竿飞快地向赵刚落水处跑来,将竹竿一头向水中的赵刚递过去,一头紧紧握在自己手中,赵刚急忙抓住竹竿另一头,在大家共同努力下,赵刚终于被救了上来,危险才解除了。

这时大家齐声责怪樊东,牢骚谩骂声不绝于耳。樊东一个人坐在那里像猫头鹰一样呆呆地听着。文同来到他面前,严肃地说:“樊东今天就是你的不对了,人家赵刚背了你,你非但不感谢,还把人家推到江里,如果今天赵刚出了什么意外,你这一辈子都问心有愧!而且你还得受法,受法你知道吗?就是坐牢,那可不是个好滋味,你为什么不能以和相待他人呢?”

樊东听着听着,一下子恼羞成怒,指着文同说:“你文与可凭什么教训我?还拿什么坐牢来吓唬我?告诉你,我老子就是永泰县令。坐牢的事只有像你这号子人去坐!”说完直接拨开人群,向他家的方向走去。先生跟着喊叫他,他都不理会。

事后先生把人召集齐,将原情给大家讲清,并夸奖了文同机智救人的行为,然后师生一起向太元观走去。文同跟在学生后面,仍旧拿着那根竹竿,先生来他跟前,问:“与可你拿着那竹竿干什么?”

文同回答:“先生,就是这么一根竹竿在关键时刻救了一条人命,我要把它收藏起来,闲着的时候拿出来看看它,用笔画画它。”先生赞许地点了点头。

到了太元观,先生向山长汇报了春采活动的情况。山长听后很不高兴,责怪他说:“你怎么能得罪县令的儿子?咱们的吃穿用靠谁?咱们的办学经费靠谁?我说你简直不分五阴六阳!这下麻烦还在后头哩。”

下午散学了,同学们三三两两向自己家中走去。文同找了两根绳子,向刚才他拿竹竿的地方走去。原来他看到那里有许多丢弃的干柴,便打算用绳子捆回去一些,等学校不上课的休息日,再挑到城里去卖钱。

他把柴扛在肩上,一只手还拿着中午救人的那根竹竿,向家中走去。在通过一座江桥时,其他同学一走三跳的过了桥,文同扛着柴低着头只顾赶路,没注意迎面走来的官轿子。刚走到桥中间,只听“哧”的一声,他感觉划到了东西,便急忙将柴放到地上,这时走来一差人,看见正是文同手里的竹竿划破了轿子,不问青红皂白,举鞭就打。文同一把抓住差人的鞭子,问:“你为什么打人,我不是在给你们让路吗?这么宽的桥过牛过马都能过,难道你的轿子不能过?你这简直就是仗势欺人!”

此时官轿子停在了桥上,轿子里走出个身穿县令服的官人,中等个头,肥胖的身躯,原来此人就是樊东的父亲樊维湘。他瞪着眼睛骄横地问:“你是哪家的小子,还满嘴讲歪理,嘴硬就该挨打!”转头命令手下人:“给我好好地教训这小子!”

手下人用鞭子抽打文同,文同气急了,大声怒斥道:“你这个狗官为什么要打人?为什么要打人?”

文同的正义喊声,招来了许多路人的围观,人群中有人说:“身为县令打一个孩子,太不像话了!”

樊县令听到众人的议论后,命令手下人住手,只说了声:“走!”钻进轿子,轿夫们抬着轿子灰溜溜地离开了。

这时,众人都来到文同跟前询问他受伤没有,十三岁的文同委屈地哭了。有人说:“这个樊县令太不像话,一个堂堂县令跟一个小孩子过不去,真不配做一个父母官。”

文同的母亲李氏也闻讯赶来了,看到受了委屈的儿子,不知用什么语言去安慰,便问:“儿子,樊县令为什么要打你?”

文同将今天发生在太元观的实情从头至尾说了一遍,大家听了都很气愤,异口同声地说这个樊县令简直是欺人太甚。

李氏说:“儿子,别生气,今天你做得很对,你既然看到了这官宦老爷是怎么做官的,他们是怎么利用手中的权力欺压百姓的,你就记住这件事。你要好好读书,将来功成名就,一定要为平民做事。今日之事暂且让它过去吧!你要时时鞭策自己,让它变成自己向上的动力。”

文同擦了一把眼角的泪,坚定地对母亲说:“妈!你的话我记下了,我一定会那样去做的。咱们回家吧!”文同捡起地上的柴火,和母亲一起向家里走去。

文同是个聪明的孩子,他之所以一直拿着这根竹竿,是因为这根竹竿在关键的时候救了赵刚的性命。他想,一根竹竿只要使点力气,随便就能折断,但是为什么顺着拉的时候,使那么大的劲儿也断不了呢?从此他爱上了竹子,画竹子,研究竹子。

文同一边上学,一边跟随当地的有名的画师学绘画。先生对文同所画的竹子很赏识,认为文同将来会成为一名绘画大师,常常鼓励文同说:“与可,只要你坚持不懈、刻苦钻研,在绘画方面定会有大建树的。”文同听在耳里,记在心上,除顽强习字作文外,就是观察竹子,研究竹子,绘画竹子。

文昌翰知道了儿子挨打的事很是生气,恨不得立即到县衙门去找那个樊县令算账,但仔细一想民贱官贵,硬斗是会吃亏的。便只好回过头来劝说儿子:“儿子别生气,这世道自古以来就是官贵民贱,我们要向高处走,更要以此为戒,好好读书,考取功名才能有出头之日。像我们文家的祖先文翁、文立那样去做官,去做为民的官。做官就要为善,做官就要为江山,做官就要壮乾坤。永远不做赃官污吏,永远不欺压百姓,永远不仗势欺人。”

文同对父亲说:“父亲!我一定好好读书,考取功名,将来也要做官,做大官、做好官,做为民办事的官,一定清除那些欺压百姓的恶官。”

文父听到儿子这些铿锵有力的话语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激动地说:“儿呀,如果你将来真能做官,我一定重修文家祠堂,修编文氏家谱,把我们文氏家族人物的业绩记下来,存放千秋。我期待这天能早日到来!”

文同点头,并坚定地说:“请父亲放心,我能!一定能!”

这一天,先生家中有事,便让同学们自己安排习作,也可以自由活动。时节正是春夏交替,大家都走出室外自由活动,唯独文同坐在那里习字。樊东来到文同跟前,扯着他要他一起玩耍,文同不肯,樊东说:“与可你可别后悔,你不听我的话,会让你吃亏在眼前的。”

文同一愣,忙问:“樊东,你凭什么让我吃亏在眼前,凭什么?”

樊东回答:“难道你忘了那天在桥上挨那几鞭子了吗?那就是我让人打的你,我在回家路上正好碰到我爹的轿子,我也就坐了进去。我给我爹说了那天发生的事,这时正好你从桥上过,我说打那小子,轿夫过去就给你了几鞭子?这下你知道凭什么了吧!”

文同气愤地说:“哎呀!你樊东真不知好歹!我帮了你的忙,你不记我的好处,还让你爹手下人打我,你可真没良心!假若那天不是我把竹竿递给赵刚,使赵刚得救,赵刚要是被水冲走了,你现在就已经吃上官司了!你这是忘恩负义,恩将仇报!”樊东无话可答,扭头就向教室外走去。

樊东走后,文同心里好一阵难过,抬头望着窗外的天空,心中隐隐作痛,望着樊东走远的背影,他自言自语地叹道:“这世界上原来竟有如此不讲道理之人,如此慌扭之事,如此遭暗算之情。”随后他无奈地摇摇头,长叹了一口气。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