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生要有目标

第一章 人生要有目标

坦白地说出另一个人的缺点

〔英国〕约翰·密尔 译/漆 浩

一个人,就算没有做过什么有损于人的事,也可能被别人看做是一个呆子,或当做一个不怎么样的人物。这种难堪的情形当然是无沦什么人都想避免的。那么,预先警告他不要再弄出那些容易导致这种后果的行为,就是对他的帮助。

这种有益的帮助,若能突破一般的说辞也许效果更佳。一个人能坦白地说出另一个人的缺点,而不致被这个人认为无礼或冒失,那真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事实上,说出这类对某人印象不佳的意见,我们能够找出许多不同的办法,既能对他起作用,又不至于压抑他的个性。而且,这也会使我们的个性由于运用得当,得到良好的发展。比如说,我们并不是非和他交往小可;我们有权利避免与他接触(虽然不必大肆夸耀这种躲避),因为我们有权利选择与我们最能融洽相处的群体。我们也有权利,甚至还是我们的义务,去警告他人也要这样——当我们认为和一个人结交会产生有害的结果的时候。

同时,我们在进行这种有益的帮助时,是有选择权的,我们完全可以选择这一个人而不选择另一个人。于是,那个不被选择的人,那个不能从我们这里得到教益的人,其实就是受到了极其严厉的惩罚;需要强调的是:他所受的这种惩罚,只是他的那些缺点本身自然的结果,也可以说是自发的后果,和我们无关。我们并不是有目的地施罚于他,因为他对我们无足轻重,他的那些缺点我们更容易容忍。

一个人鲁莽、刚愎自用、傲慢自大,不能约束自己免于有害的放纵,追求兽性的快乐而牺牲情感上和智慧上的快乐——这样的人只能指望被人看低,只能指望人们对他印象不好;而他对此——对他陷入这种状况,是没有权利来抱怨的,除非他以特殊优越的社会关系赢得我们的好感,从而具备资格博取我们的有益帮助,而不是只被他自身的缺点所左右。

美文解读

说到底,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对自己的行为有控制能力,而且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没有人是天生的圣人,每个人都有其不完美之处,正所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既然每个人都有缺点,那么,坦白地说出来,也就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了。当然,说话还要讲究一定的技巧,至少要让他能够接受。再者,像作者所说的,你也可以选择回避——如果你不想交这个朋友的话。惹不起还躲不起吗?呵呵。

实施仁慈和慷慨也需谨慎

〔罗马〕西塞罗 译/大 卫

实施仁慈和慷慨需要小心谨慎。我们应当注意,我们的善行既不可对我们的施惠对象、也不可对其他人带来伤害;更不能超越自己的财力;还必须与受惠者本身值得施惠的程度相称,因为这是公正的基础,而公正是衡量一切善行的标准。有些人将一种有害的恩惠施予某个他们似乎想要去帮助的人,他们不能算是慷慨的施主,而是危险的谄媚者。同样地,有些人为了向某个人表示慷慨而伤害另一个人,这种施恩也是不公正的,这种不公正犹如将邻人的财产据为己有。

现在,有许多人(尤其是那些渴望得到高位和荣誉的人)常常是为了使一些人富裕而对另一些人进行掠夺;假如他们不管用什么手段,帮助朋友富了起来,那么他希望被人们认为对朋友很慷慨。但是,这种行为与道德责任相去甚远,以致世界上没有什么比这种行为更违背责任的了。因此,我们应当注意,在慷慨行善时,我们只能帮助朋友,而不能伤害其他任何人。就因为这个原因,卢西乌斯·苏拉和盖乌斯·恺撒将合法所有人的财产送给陌生人,不应当视为慷慨。因为一件事情,若不同时是公正的,就不可能是慷慨的。

我们需要注意的第二点是:行善不应当超越自己的财力。那些不自量力的慷慨解囊者犯了两个错误:第一,侵犯了其直系亲属的权益,因为他们把本该由其亲属享用或继承的财产送给了陌生人。第二,这种过分的慷慨常常产生一种掠夺或非法占有财富的热望,以便为赠送厚礼提供钱财。许多人实施仁慈和表示慷慨只是想炫示自己的崇高,而不是出自内心的仁慈;这种人并不是真正的慷慨,而是在某种野心的驱使下假装慷慨。这种故意装出来的姿态更接近于伪善而不是慷慨或道德上的善。

最后,在行善中我们应当根据各个施惠对象本身值得施惠的程度而区别对待;我们应当考虑到他的道德品质、他对我们的态度、他与我们关系的密切程度、我们共同的社会纽带,以及他曾对我们有过什么帮助。当然最好是以上所说的这些条件,一个人全都具备;如果一个人不能全都具备,那么我们就应当对那些具备条件较多或较重要者相应地施予较多的恩惠。

生活中,我们所接触到的人并不是十全十美、大智大贤的,如能在他们身上找到某些类似于美德的东西,那他们就算是做得很不错了。因此我认为,大家肯定会赞成这样一种观点:如果一个人表现出些许美德,我们就不应该完全漠视他;而一个人越是具有这些比较高尚的美德(谦虚、自制,以及我已经反复解说过的那种公正),就越是值得称赞。我没有提到刚毅,因为一个人如果没有达到十全十美、大智大贤的境界,那么一般说来,其勇敢精神往往是非常鲁莽的;看来更详细地表征好人的是其他那些美德。

美文解读

卡尼纽斯·莱维鲁斯只当了一天的执政官就逝世了,西塞罗对罗马共和国这一年迈而尊贵的官员的死深有感触,由此而联想到古罗马行政管理的日益衰颓。因而他常就莱维鲁斯的死借题发挥。有一次,他不无讽刺地说:“我们曾有一位始终保持警觉的执政官,在他的任期内连一觉都没睡过。”但有人对西塞罗的态度不满,便反驳说,在莱维鲁斯生前,他连一次礼节性的拜访都不曾有过。

西塞罗对这一指责不以为然,他说:“谁说我没有拜访过他?我已经上路去拜访他了,不料,死神比我走得更快。”——读到这里,我不禁哑然失笑,看来,不仅是“实施仁慈和慷慨也需谨慎”,就连你去拜访一个人,也要考虑再三。西塞罗的意思换成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不能泛爱——也就是说,爱心像好钢,你要把它用在刀刃上。

为过去受苦,又为将来着急

〔罗马〕塞涅卡 译/大 卫

对人的欲望加以限制,实际上有助于医治他的恐惧症。赫卡托说:“不再希望,也就不再害怕。”你也许会问:“希望和害怕如此不同,怎么能联系在一起呢?”它们表面上看来似乎没有联系,实际上却是密切相关的;尽管很多方面不同,但它们是一起行进的,就像犯人和给他戴上手铐的警卫队要一起行进一样。害怕和希望同步,这并不使我感到惊讶,因为二者都属于犹豫不决的心理,都是由于焦心于未来而造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它们主要起因于思想不适应现实,远远地跑到了现实的前头。于是,预见这一赐予人类的最伟大的神恩,竟成了一个祸根。

野生动物只逃离它们眼下的实际看到的危险,一旦危险过去,也就不再担心。但我们却既为过去的事受苦,又为将来的事着急。我们的许多福分都使我们受到伤害,因为记忆会带回害怕的极度痛苦,预见又提前引起这种痛苦。没有一个人能把他们的不幸局限于现在。

美文解读

欲望像海水,越喝越渴。我们不能阻止自己的欲望,因为欲望会让我们走得更远、更高;但反过来说,欲望也会给我们带来这样那样的痛苦。塞涅卡似乎指出了我们痛苦的根源在于有欲望,有思想——也就是说对于生活,我们总会有很多想法。这种想法,让我们的心灵蠢蠢欲动。但这种所谓的蠢蠢欲动,正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人既然无法让欲望归零,那就把它当成一个助推器吧。有了痛苦不怕,怕的是麻木。

人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英国〕约翰·罗斯金 译/大 卫

明智的法规和适当的克制,对于高尚的民族而言,虽说不免有点麻烦,但毕竟不是束缚人的锁链,而是护身的铠甲,是力量的体现,是值得人类尊敬的品质。在这些民族的精神世界中,它的必要性与劳动一样是不言而喻的。要活下去就要劳动,要活得好就要有克制。

每天,你都可以听到无数蠢人高谈自由,就好像它是个无比荣耀的东西,其实远非如此。从广义上来讲,自由并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它不过是动物的一种自然属性而已。

任何人,伟人也罢,强者也罢,都不能像游鱼那般自由自在。人可以有所为,又必须有所不为,而鱼则可以为所欲为。把地球上所有的国家拼起来,其面积也抵不上半个海大;即使将世上所有的交通线路和运载工具都用上(现有的再添上将要发明出来的),也比不上鱼用它的鳍游动更加灵便。

你只要平心静气地想一想就会发现,正是这种克制,而不是自由使得人类在万物之中显得高明一些。其实在低级动物中也是如此。蝴蝶比蜜蜂自由得多,可人们却更赞赏蜜蜂,不就是因为它善于遵从自己社会的某种规律吗?自由与克制相比,后者是经过选择的,这一点,使它包容了前者。不过,单单从抽象的概念中得出最后的结论,是不明智和危险的。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对象而忘记了我们的眼睛。对于自由与克制,倘若你高尚地加以选择,则二者都是好的;反之,二者都是坏的。但是,我还是要你考虑一下,一种品质的高尚,不仅在于它自身的作用如何,还在于它对另一些品质的作用如何。那么,在这两者之中,能显示高级动物的特性而又能改造低级动物的,难道不是更有赖于克制吗?而且,上自天使的职责,下至昆虫的劳作,从星体的均衡到灰尘的引力,一切生物、事物的权力和荣耀,都归于其服从而不是自由。太阳是不自由的,枯叶却自由得很;人体的各部没有自由,整体却和谐;相反,如果各个部分有了自由,随之而来一定是整体的溃灭。

美文解读

罗斯金是由母亲精心培养长大的。他母亲是一位虔诚的清教徒。她把所有的玩乐都看成是罪恶,所以从来没给幼小的罗斯金买过玩具。母亲每天早上花几个小时和儿子一起读《圣经》。当时小学还不是义务教育,所以罗斯金只上了几个月的学,而大部分教育则是在家中进行的。他18岁考入牛津大学。母亲硬是在大学附近租了一间房,密切注视儿子的生活。据说,这位母亲三年多来一直把丈夫留在伦敦,自己住在牛津街。罗斯金的婚姻生活并不美满,1848年他依从母命与艾菲·格雷结婚,1854年即行离异。在晚年,他说道:“我所受的教育,一般说来是错误的,而且也是不幸的。”据说,他在长大以后曾经多次发疯。尤其在临死前的一年,他因精神极度错乱而痛苦不已。

之所以把罗斯金的简介写出来,实在因为这个一生不幸的人,却可以说出那么伟大的道理:“一切生物、事物的权力和荣耀,都归于其服从而不是自由。”其实,这是一个简单的常识问题,但一般人却很难做到,这篇文章如果用咱们中国一句成语来说,就八个字:不依规矩,何成方圆?如果用孔老夫子的话来说就是“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语丝

〔印度〕克里希那穆提 译/周作人

观察者透过意象与结论制造了时空感,因此,他便和所观之物产生了分裂。观察者本身就是时空与距离的制造者,所以问题在于,他能否“无我”地观察实相?!

各类所谓的通灵经验,只不过是人类接受了传统的暗示和以往的习性所策动,而投射出来的念相。

当你的心不再被形象、仪式、信仰、符号、言词及恐惧占据时,你的所见就是真实、永恒、不受时间限制的东西。你可以称他为上帝或实相。但实现它需要深刻的洞察力、领悟力以及坚韧力,只有那些真心想探索何谓宗教,并日夜追根究底的人才能知道。只有当你的心对一切所谓的宗教产生革新时,你才能找到真相!

你有没有思考过经验是什么?它难道不是你面对挑战时的反应吗?当你遇到挑战或刺激时,你总是根据自身的制约,根据自身所受教育、文化、宗教、社会及经济背景而反应的。如果你不从这些背景中抽离,那么当你面对挑战时的反应只会加强或减轻原有的背景。因此你从未真正自由地探索、发掘和了解什么是真相。

经验不能使人自由,透过经验而学习,只是根据个人原有的局限所造出来的新模子而已,这是永远得不到自由的。

理想并非是实际之物,它只是一种你认为“应该”的情形,它存在于未来之中。而我现在想说:把理想忘掉!觉察你的本来面目,不要追求你认为“应该”的样子,而要了解“真实”的自己。在了解自我中,会开始自然的蜕变。反之,如果你想把自己改变成理想的形象,这其中是没有任何变化可言的,只不过是包装改变而已。它只是在追求一种自我投射,延迟对“真我”的了解。

当你问一个问题时,重要的是要亲自去找出事情的真相,而非只是接受别人所说的话。

我们希望被爱,却不知道爱是什么,我们不快乐,我们渴求真实,于是我们转向圣书,在语句中迷失。不论在任何地方,人心都是相似的,它只是在不同的天空下,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罢了。

一旦你依赖某人或某个观念来激励自己,你必定会产生恐惧,因此这根本不是真的激励。万事都能激励人!叶片的落下、鸟儿的死亡、人们的行为举止,如果你注意这一切,你就一直在学习。保持永不停息的探索的心灵,从观察、挣扎、快乐与眼泪中学习。

你害怕接纳自己,因为你对自己没有信心,这就是你为何顺应社会、父母以及宗教的原因。如果不能了解自己而只是一味地想改造自己,是毫无意义的,因此把所有的理想去除吧!然后从接纳自己开始。

想变成某种人物的过程,其中潜藏着嫉妒,意味着对自况的不满。其实我们应该了解自我是什么,在了解的过程中,统合就产生了。自我矛盾会因为对自我的了解而得到化解。

当我们有一种感觉时,我们总是喜欢为它命名,我们说它是愉快或痛苦的。但你可曾想过,如果你不命名会怎样?试试看,下一次生气时,不要为它命名,只要觉察那份感觉而不给名称,然后看看会怎样。

我们空虚、无聊、悲哀,在心理上我们都是乞丐,不断追求别人或别的事物来弥补自身不足,来给我们希望,来支持我们,这就是我们把一件极普通的事都弄得十分丑陋的原因。

什么是不实际?请仔细想想。目前我们的生活方式、教书方式、以及永不休止的战争……你能说这一切实际吗?野心和贪婪是实际的吗?一个建立在贪婪和获取上的社会,永远脱离不了战争、冲突和痛苦,这些是否实际呢?爱才是世上最实际的事。爱、没有野心、不被别人的话语影响而能独立思考……这一切都非常实际。能够爱就是最实际的事!

一旦我们开始了解自己——不仅在意识上了解,而是连自我的每个隐藏部位都了解,我们就宁静了。以强迫方式安静下来的心,事实上并不安静。这种心是停滞的,不是能够创造性地接受事物的心。静心需要不断地关注,不断地觉察自己的每一句话、每一意念、每一丝情感。这些都在揭露我们表面的或隐藏的存在状况。但是这太辛苦了,所以我们就逃避到种种安适而骗人的把戏里,以为那才是静心。

美文解读

克里希那穆提在西方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主张真理纯属个人了悟,一定要用自己的光来照亮自己。他一生的教诲皆在帮助人类从恐惧和无明中彻底解脱,体悟慈悲与至乐的境界。

怎样才能宁静下来?我看不是哲学家的话题,而是自己的话题。放一块明矾在水里,再浑的水,也会清澈。看了这篇文章,我真希望自己的心,也能变成一块明矾,痛,并宁静着。

格言和感想

〔德国〕歌 德 译/程代熙

能把自己生命的终点和起点连接起来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看出谬误比发现真理要容易得多;因为谬误是在明处,也是可以克服的;而真理藏在深处,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发现它。

一个人只要宣称自己是自由的,就会同时感到他是受约束的。如果他敢于宣称自己是受约束的,他就会感到自己是自由的。

人不会被别人欺骗,他只会欺骗自己。

我们的忠言是:每个人都应该坚持走他为自己开辟的道路,不被权威所吓倒,不受时兴的观点所牵制,也不被时尚所迷惑。

人类是需要制约的。在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他们会焦躁不安;而在得到满足时,他们又表现出漠不关心。

最足以显示一个人的性格的,莫过于他所嘲笑的是什么东西。

我做错事时,人人都看得见;可是我撒谎时,却并非如此。

暴风雨袭来之前,尘土最后一次猛然地飞扬起来,而正是这阵尘土将被永远按捺下去。

你所不理解的东西是你无法占有的。

把恩惠作为至高权力的一个象征,就往往被无能之辈所用。

雪是虚假的纯洁。

大胆的见解就好比下棋时移动一个棋子,它可能被吃掉,但它却是胜局的起点。

美永远不能真正了解它自己。

我能保证做到诚实无欺,但不能保证不偏不倚。

人的错误正是使他显得真正可爱的东西。

生命的全部奥秘就在于为了生存而放弃生存。

希望是不幸者的第二灵魂。

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

傻瓜和聪明人都是同样无害的。最危险的是半傻不傻和半聪明不聪明的人。

提示出人类天性的是弱点,而显示出个人特色的则是优点;人人都有共同的缺点和不幸;而美德则各个不同。

赞美别人就是把自己放在同他一样的水平上。

容忍一个人无异于侮辱他。

每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他能够和愿意如何来影响他的时代。

美文解读

歌德在诗、小说、散文方面都有杰出的表现,而他这些格言,更像一台台空调,可以制造冬天里的夏天,夏天里的春天。每一条都给人以巨大的启示,每一条都可以做一篇大文章。我读这些东西,总感觉他们像最好的清凉油,给我清醒的力量,仿佛所有哲理都被歌德一网打尽。每一条格言,都可以当作生命的干粮,且让我们笑览沧桑。

人生是一个幻想消逝的过程

〔德国〕叔本华 译/刘玉芝

我们人生的全部时刻中属于当下的时辰,仅仅是弹指之间。然后,它就属于过去了。每当夜幕降临后,我们都深感空虚。我们或许会在那瞬息的白昼时光悄悄流逝后,变得有些想入非非,几近疯狂。我们内心默默地感到我们在生命的幽深之处,仍然有一个不可穷尽的永恒源泉,借助它,我们可以不断地获得新的生活,不断地更新我们的时间。

我们生存的基础,除了建立在当下之上,别无依靠。因此,现在的形式,就是那永不停息的运动,不可能存在着那个我们奋力追求以待喘息的休止:这就像一个跑着下山的人,停下来即会摔倒,因此只得马不停蹄地奔跑;或像一颗行星,不竭尽全力奋力向前,立即就会被它的恒星吸引过去。所以,生命就是运动。

在这个世界中,没有一成不变的安稳和平静;这里万物嬗变、迷乱,为了进一步的变化都将自己绷得紧紧的。在这个世界中,幸福并非像人们预料的那样多。

我们的人生画面,宛如一幅粗糙的镶嵌画,近看毫无效果,只有站在远处,才可发现它的美丽之处。

人生的开始和结束之间究竟有何区别?开始时,我们充满了疯狂的欲望和肉体快感;结束时,都落得个所有器官之毁灭,只闻得到尸骨之腐味。由生到死之路,就像生活之中品尝到幸福和乐趣时的感受一样,是一条下坡之路:天赐梦幻的童年,热血沸腾的青年,吃苦耐劳的壮年,羸弱和常常令人可怜的老年,病魔缠身的晚年,以及最后的碧落黄泉。

假如,我们把人生看做是一个逐渐解除我们幻想的过程,我们对它的这种领悟,也许会是最准确无误的。

美文解读

叔本华的这篇小文像锐利的刀子,它闪着光,割痛了我们。这样的文字已经不是文章,它是思想的鞭子和绳索,它抽打人,把人勒得喘不过气来。但是,没有谁能说它不对。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哲学家和诗人放眼天地间,他们谈的是一个终极的问题,从一个极高的终极的角度,这些文字给我们的是一个思考的推力。是的,人生就是一个走向瓦解的过程,每个人都一样。但是,如果我们站到自己的对岸去看一下,就会发现时间是个巨大的单元,我们生活得是如此的迟缓和从容,我们要干点什么都来得及,人生是一种对“当下”的判断和选择,从“当下”开始,有一千条道路通向远方,我们要选择相对正确的一条。一半红一半黑的人生,它是走过“当下”的野马,它肥壮的背只适合英雄的骑手。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德国〕马克思 译/李 伟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

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瑕的伟大人物。

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诲我们,人人敬仰的理想人物,就曾为人类牺牲了自己——有谁敢否定这类教诲呢?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美文解读

生命的过程,不在于你得到了多少,而在于你奉献了多少。一个人只有面朝山谷呐喊,才会得到更多的回声,如果他只面对自己,只会越来越消弭。当地球变成一个小村,我们都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和谐世界需要付出,付出你的爱与勇气,你要明白,一滴水如果不想干涸,只能把自己放在大海里。

留给青年创造者的遗书

〔法国〕罗 丹 译/傅 雷

青年们,想做“美”的歌颂者的青年们,在这里,你们找到一个长期经验的撮要,这也许对于你们是高兴的事。

生在你们以前的大师,你们要虔诚地爱他们。在菲狄亚斯和米开朗基罗的面前,你们要躬身致敬。崇仰前者神明的静穆和后者狂放的忧思吧。对于高贵的人,崇仰是一种醇酒。

可是要小心,不要模仿你们的前辈。传统把钥匙交给你们,而靠了这把钥匙,你们会躲开陈旧的因袭,也就是传统本身。告诫你们要不断地探求真实和阻止你们盲从任何一位大师。

你们要真实,青年们;但这并不是说要平板地精确。世间有一种低级的精确,那就是照相和翻模的精确。有了内在的真理,才开始有艺术。艺术,就是所谓静观、默察;是深入自然,渗透自然,与之同化的心灵的愉快;是智慧的喜悦,在良知照耀下看清世界,而又重视这个世界的智慧的喜悦。艺术,是人类最崇高的使命,因为艺术是要锻炼人自己了解世界并使别人了解世界。

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在他看来,生命是无尽的享受,永久的快乐,强烈的陶醉。他既然以自己的心灵渲染了物质世界,这便是向那些怡然神往的同时代人显示出千变万化的感情色调。他使这些人在自己身上发现从来不知道的宝藏。他给他们以种种新的理由、新的内在光明,来热爱人生,来做人。

你们不要浪费时间,在交际场中或政治圈里去拉关系。你们会看到许多同行,勾心斗角,谋求宝贵——这些不是真正的艺术家;可是其中不乏聪明人。如果在他们的地盘上打算和他们争名逐利,你们将和他们同样浪费时间,就是说耗尽你们的一生——那就不再剩一分钟时间给你们去做一个艺术家了。

如果工作对于人类不是人生强索的代价,而是人生的目的,人类将是多么幸福。

为了使这种神奇的变革能够实现,希望所有的人都变成艺术家——都变成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感到愉快的人。

啊!我们的社会将要多么快地把过去存在的错误与丑恶除掉,我们的世界将会何等迅速地变成乐园!

美文解读

这是罗丹临终之际口述的一份遗书,是凝聚了罗丹全部创作经验的一段箴言。在这篇简短的信中,他谈到了传统与创新的关系、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创造者的真正意义等多方面的问题,其中许多语句都充满哲理和诗意。

学会利用藐视

〔西班牙〕葛拉西安 译/任浩之

获取难得之物的最好方法就是对它们不屑一顾。世间之物,苦苦寻觅不见踪影,而稍后,你不必费力,它们却奔涌而来。尘世万物是天国的影子,其行止亦如影子;你追赶它们,它们就逃走;你逃离它们,它们却追逐你而来。藐视也是一种最机警的报复手段。

有这么一句智慧的箴言:永远不要用笔来保卫自己,因为这会给你的敌人以可乘之机并使他们出名,而达不到惩罚他们的目的。

卑鄙小人常会狡猾地对抗伟人:他们试图间接地由此得到他们根本就不配的荣耀。

如果杰出人物对他们的对手置之不理的话,那些小人恐怕将永远默默无闻。

没有比漠视更好的报复了:把那些人埋葬在他们愚昧的灰烬中。轻妄之徒想妄经由纵火烧掉世界和历史的奇迹以成不朽。

平息流言飞语的方法之一就是置之不理。

指责它们只会给自己带来伤害,对它们反唇相讥只会使自己荣誉受毁。

你应为别人想与你媲美而感到高兴,尽管他们的言语能使完美蒙上一层阴影,却毕竟难以将完美真正掩盖。

美文解读

如此短文,几乎句句是格言。这里说了两层意思:第一,处卑微者,藐视是一种武器,那些东西得不到,不若看不上它罢了,否则朝思暮想,瘦上好几圈,那真是何苦来哉?要想办法保持内心的平衡。我国的苏东坡也讲过:“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丝毫而莫取。”不是自己的东西一点点都不要!第二,处高位者,藐视也是一种武器,何也?高高者易折,皎皎者易污,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出头的椽子先淋到雨。你到达了一个令人瞩目的位置,你要知道向这个位置前进的人、志在必得的人,那是成千上万,但,到达的却是你,大失望之下,有多少愤怒和不平?其中必有小人在,他们上不来了,没本事了,他们还有一种可能就是通过对你攻击来唤起你的回应,从而将他们自己显现出来,你可不要上当了,“轻妄之徒想妄经由纵火烧掉世界和历史的奇迹以成不朽”,这其中的三昧,你是要明白的。

快乐之道

〔英国〕罗 素 译/汪淑钧

道德家们常说:快乐靠追求是得不到的。只有用不明智的办法去追求才是这样。蒙特卡洛城的赌徒们追求金钱,但是多数人都会把钱输掉,而另外一些追求金钱的办法却常会成功。追求快乐也是一样。如果你要通过喝酒来追求快乐,那就是记忆了酒醉后的不适。伊壁鸠鲁追求快乐的办法是只和志趣相投的人一起生活,同时只吃不涂黄油的面包,节日才加一点乳酪。他的办法在他来说是成功的,但他是个体弱多病的人,而多数人需要的是精力比较充沛。就多数人来说,如果没有其他各种补充办法,这样追求快乐就过于抽象和脱离实际,不适宜作为个人的生活准则。不过,我认为不管你选中什么样的生活准则,除了一些罕见的和英雄人物的例子外,都不应该是和快乐不相容的。

很多人享有快乐的全部物质条件,即健康和充足的收入,可是他们非常不快乐。就这种情况来说,似乎问题出在关于生活的理论不正确。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任何关于生活的理论都是不正确的。我们和动物的区别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动物是凭冲动生活的,而且只要客观条件有利,就会快乐。如果你有一只猫,它只要有东西吃,感到暖和,有时晚上能得到机会去寻乐,就会很快活。你的需要比你的猫要复杂一些,但还是以本能为基础的。在文明社会中,特别是在讲英语的社会中,这一点很容易被忽视。

人们给自己定下一个最高的目标,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冲动都加以克制。一个商人可能因为想发财以致不惜牺牲健康和爱情。他终于发了财,可是除了苦苦劝人效法他的好榜样,搅得别人心烦外,他并没有得到快乐。很多有钱的贵妇人,尽管自然并未赋予她们任何欣赏文学或艺术的兴趣,却决意要使别人认为她们是有教养的,于是情愿花费很多时间学习怎样谈论某些流行的新书。这些书写出来是要给人以乐趣的,不是可以让人贸然假充内行的。

你只要注意一下周围那些可以认为是快乐的男男女女,就会看出他们有某些共同之处,其中最重要的共同点是:有某件事情常常使他们乐意去做,并且逐渐使他们的某种愿望得以满足。生性喜爱孩子的妇女能够从抚养儿女的工作中得到这种快乐。艺术家、作家和科学家如果对自己的工作感到满意,也能得到这样的快乐。不过,这种快乐的形式有不少是比较平常的。许多在城市里工作的人在周末自愿为他们的庭园作无偿的劳动,到了春天就尽情享受自己创造的美景带来的快乐。

在我看来,整个关于快乐的题目探讨一向都太严肃了。过去一直有这样的看法:如果没有一种生活的理论或者一种宗教,人是不可能快乐的。也许由于理论不对头以致不快乐的人需要一种较好的理论帮助他们重新快活起来,就像你生过病需要吃补药一样。但是,在情况正常时,一个人应当是不吃补药也会健康,没有理论也会快乐的。真正有关系的是一些简单的事情。如果一个人喜欢他的妻子儿女,工作又很顺利,而且无论白天黑夜,春去秋来,总是感到高兴,则不管他的理论如何,都会是快乐的。另一方面,如果他讨厌自己的妻子,对孩子们的吵闹也觉得受不了,而且害怕上班,如果他白天里盼望夜晚,到了晚上又盼望天明,那么,他需要的就不是一种新的理论,而是重新安排生活——改变饮食习惯,多锻炼身体等等。

人是一种动物,他的快乐取决于生理状况的时候多于他的思想状况。这是个很不高雅的结论,然而我不能不相信。我确信这一点:不快乐的商人要靠找到新的理论来使自己快乐,还不如每天步行6英里更有用。

美文解读

生活中的我们正如观星一样,不是缺少快乐,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快乐其实随处可见,根本不用我们费心地四处寻找——生活着并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向着目标步步前进是快乐的,发现某个兴趣是快乐的;母亲可以从抚育儿女成长过程中享受快乐,艺术家、科学家可以从自己的工作中得到满足。快乐是晨曦,是太阳的光环,是小鸟的第一声啭鸣。也许你要迷惑了,既然快乐无处不在,为什么我总觉得快乐的时光过得太快,仿佛是有速度的,稍纵即逝?又怎样让它持久呢?我们曾经都认为答案是金钱,是勋章,是无尽的浮华。为此,许多人逼迫自己透支体力成本,精神成本,最后换来的只是感官层面上的刺激与满足,但是它决非快乐。就连戎马一生的拿破仑在拥有了荣耀、权利、财富等等之后,仍对圣海琳娜说:“在我的一生中,从来没有过快乐的日子。”而海伦凯勒这个在我们眼中原本应该是很不幸的残疾人,却微笑着感恩:“生活是多么的美好啊!”可见,快乐与财富的多少,地位的尊卑关系不大。金钱可以买到毫宅,却买不到家的温馨,真正的快乐如阳光、空气,子与我所共适。

生之爱

〔法国〕加 缪 译/郭小聪

我在旧金山哥特式小修道院中度过很长时间,它那精细而绝美的柱廊以西班牙古建筑所特有的美丽的金黄色大放异彩。在院子里有月桂树、玫瑰、淡紫色牡荆,还有一口铁铸的井,井中悬挂着一只锈迹斑斑的长把金属勺,来往客人就用它取水喝。在鸽子翅膀干涩的扑扑声中,突然的沉默蜷缩在花园中心,而我在井边锁链的磨击声中又重温到一种新的然而又是熟悉的气息。我清醒而又微笑地面对诸种表象的独一无二的嬉戏。世界的面容在这水晶球中微笑,我似乎觉得一个动作就可能把它打碎,某种东西要迸散开来,鸽子停止飞翔,展开翅膀一只接一只地落下。唯有我的沉默与静止使得一种十分类似幻觉的东西可以被接受,而我也参与其中。金色绚丽的太阳温暖着修道院的黄色石头。一位妇女在井边汲水。一小时之后,一分钟、一秒钟之后,也可能就是现在,一切都可能崩溃。然而,奇迹接踵而来。世界含羞、讥讽而又有节制地绵延着。平衡继续保持着,然而染上了对自身终了的忧虑的颜色。

我对生活的全部爱就在于此:一种对于用来盗窃逃避自我的东西的悄然的激情,一种是在火焰之下的苦味。每天,我都如同从自身中挣脱那样离开修道院,我的思维在很短的时间内存在于世界的绵延之中,我清楚地知道,为什么我那时会想到多利亚的阿波罗呆滞无神的眼睛,或纪奥托笔下热烈而又呆钝的人物。直到此时,我才真正懂得这样的国家所能带给我的东西,我惊叹于人们能够在地中海沿岸找到生活的信念与律条,人们在此使他们的理性得到满足并为一种乐观主义和一种社会意义提供依据。因为最终,那时使我惊讶的并不是为适合于人而造就的世界——这个世界却又向人关闭。不,如果这些国家的语言同我内心深处发出回响的东西相和谐,那并不是因为它回答了我的问题,而是因为它使我觉得这些问题只不过是些无用而多余的困扰。这不是能挂在嘴边的宽容行为,因为拿达只能面对太阳的被粉碎的景象才能诞生,没有对生活的绝望,就是没有对生活的爱。

在伊比札,我每天都去沿海港的咖啡馆坐坐。5点左右,这儿的年轻人沿着两边栈桥散步。我坐了下来,一切依旧在白天的阳光里摇曳,到处都是白色的教堂、白垩墙、干枯的田野和参差不齐的橄榄树。我喝着一杯淡而无味的杏仁糖浆,注视着前面蜿蜒的山丘。群山向着大海平缓地低斜,夜晚正在变成绿色。在最高的山上,最后的海风使风磨的叶片转动起来。由于自然的奇迹,所有人都放低了声音,以致只剩下了天空和向着天空飘去的歌声,这歌声像是从十分遥远的地方传来的。

在这短暂的黄昏时分,某种转瞬即逝的、忧伤的东西笼罩着。并不只是一个人感觉到了。至于我,我渴望爱如同他人渴望哭一样。我似乎觉得我睡眠中的每一小时从此都是从生命中窃来的……这就是说,是从无对象的欲望的时光中窃来的。就像在巴马的小咖啡馆里和旧金山修道院度过的激动时刻那样,我静止而紧张;没有力量反抗要把世界放在我手中的巨大激情。我清楚地知道,我错了,并知道有一些规定的界限,人们在这种条件下才从事创造。但是爱是没有界限的,如果我能拥抱一切,那拥抱得笨拙又有什么关系?无疑,没有什么更简单的了。但是词语不会掩盖我遗憾的火焰。我在旧金山修道院中的小井中看到鸽群的飞翔,我因此忘记了自己的干渴。我又感到干渴的时刻总会来临。

美文解读

加缪的父亲在加缪10个月时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负伤身亡,这使他“从来没有与那位素不相识的父亲哪怕是从理论上接近过”,使他一辈子都有一种解不开的父亲情结。外祖母粗暴、傲慢、专横,对孩子非常严厉,有时甚至用牛筋鞭子抽打他们;温柔的好母亲却不知道怎么疼爱孩子,结果也是麻木不仁,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孩子们被打;“家”在加缪的眼里成了“一个贫穷、肮脏、令人厌恶的地方”,在那里,“苦难代替了团结”。读完小学后,外祖母要加缪去做工,赚钱贴补家用,后来多亏小学老师日尔曼上门劝说,加上他的鼓励和帮助,加缪才考取中学,并获奖学金得以完成学业。幸亏有这位老师日尔曼,否则人间会少了一位哲人和文学家,加缪在1957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自由与生命

〔美国〕索尔·贝娄 译/黄琼莹

8月的一天下午,天气暖洋洋的,一群小孩十分卖力地捕捉那些色彩斑斓的蝴蝶,我不由自主地想起童年时代发生的一件让我印象很深的事情。那时我才12岁,住在南卡罗来纳州,常常把一些野生的活物捉来放到笼子里,而那件事发生后,我这种兴致就被抛得无影无踪了。我家在林子的边上,每当日落黄昏,便有一群美洲画眉鸟来到林间歇息和歌唱。那歌声美妙绝伦,没有一件人间的乐器能奏出那么优美的曲调来。

我当机立断,决心捕获一只小画眉,放到我的笼子里,让她为我一人歌唱。

果然,我成功了。她先是拍打着翅膀,在笼子中飞来飞去,十分恐惧。但后来她安静下来,承认了空虚的新家。站在笼子前,聆听我的小音乐家美妙的歌声,我感到万分的高兴,真是喜从天降。

我把鸟笼放到我家后院。第二天,她那慈爱的妈妈口含食物飞到笼子跟前。画眉妈妈知道这样比我来喂她的孩子要好得多。看来,这是件皆大欢喜的好事情。接下来的一天早晨,我去看我的小俘虏在干什么,发现她无声无息地躺在笼子底层,已经死了。我对此迷惑不解,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我想我的小鸟不是已得到了精心的照料了吗?

那时,正逢著名的鸟类学家阿瑟·威利来看望家父,并在我家小住,我把小鸟儿可怕的厄运告诉了他。听后,他作了精辟解释:“当一只雌美洲画眉发现她的孩子被关进了笼子后,就一定要喂小画眉足以致死的毒莓,她似乎坚信孩子死了总比活着做囚徒好些。”

从此以后,我再也不捕捉任何活物来关在笼子里,因为任何生物都有对自己自由生活的追求,而这种追求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美文解读

本文作者是美国著名作家,1976年因“对当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分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作者笔下,地球上曾经有过一个“黄金时代”。那时,人和动物和睦相处,共享生命的快乐。虽然是否真有这样一个时代还有待考证,但现在的情形是,人已经占据了地球的大部分表面,地球上的其他物种正以飞快的速度消失。对于动物,人们或者奴役它们,让它们为人类劳作,或者把它们关起来,仅仅是供人赏玩。人们对此已习以为常。孩子们在小时候被家长带到动物园去,看见那些被长期关在笼子里的动物,感到的只是新奇和好玩。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不会意识到自由对于生命是多么的宝贵。

本文作者是幸运的,一来他目睹了美洲雌画眉因为爱而毒死自己骨肉的惨烈的一幕,二来他有幸听到一位著名的鸟类学家的解释,使他突然认识到人们对这些可爱的生灵所做的事是多么残酷。而在平常,无论是孩子们捉蝴蝶还是大人们赏玩笼子里的鸟,他们都是那么理所当然甚至兴致勃勃。

自由就是生命,对自己,对别人,对地球上的所有生物而言,都是如此。

我们应该怎样选择生活道路

〔英国〕休 谟 译/杨 兰

一个人按照他的性格爱好选择他的生活道路,可以运用许多办法来确保自己比另一个追求同样目标的人得到成功。你追求的主要目标是财富么?那你就要专心你那一行以获得熟练技能;要勤勉的实际练习它;要扩大你的朋友和熟人的范围;要避免享乐和花销;绝不做无所谓的慷慨和大方,而要想到你必须节俭才能得到更多的钱。你想得到公众的好评么?你就要避免狂妄和过谦这两种极端,显出你是自尊的,但也没有轻视别人。如果你陷入这两种极端之一,那你就会由于你的傲慢而激起人们对你的傲慢态度,或者就会由于你胆小如鼠的谦卑和你似乎喜欢说些低声下气的话,让别人看不起你。

你会说,这不过是些普通有关小心谨慎和遇事斟酌之类的老生常谈,每个父母都拿出这样的道理来谆谆告诫自己的孩子,每个头脑健全的人在他选定的生活道路上都会这么做的。可是你还想得到的更多的东西又是什么呢?——是的,我们从一位哲学家那里受到的教导,主要是我们应该怎样选择我们的生活目的,而不是达到这些目的的手段;因为我们不知道选择什么样的志向能使我们满意,什么感情我们应当依从,什么嗜好我们应当迷恋。至于其他,我们信任普通的健全智慧,和世上为人处世的一般道理,把它当做我们的教训。

美文解读

人一定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做。不止一次地遇到毕业班的学生,问我填报志愿的问题。甚至有学生说,她因为自己喜欢的志愿被父母否定而痛不欲生,甚至想离家出走。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没有喜欢的事情做或者说做了自己不喜欢的事情那是相当郁闷的。前中国国家足球队主教练米卢曾经说过,如果你不知道足球往哪儿踢,你就往球门里踢。在此,我对那些为填报志愿而困惑或为自己不知道做什么样工作方好的人,愿意再重复一句俗话:爱喜欢的人,做爱做的事——爱因斯坦说过,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工作是这样,生活道路也是这样。英国大诗人弗罗斯特有一首诗叫《未选择的路》,也说到了这个问题,只不过,他选择了“人迹较少的一条”,因为这样会看到别人没有看到或很少看过的风景。看了休谟的这篇文章,你将怎样设计自己的生活道路?

通向盛名之路

〔德国〕叔本华 译/谢子航

建立名声的巨大成就可以分为两类:立功、立言。这是通向名声的两条必经之路。就基本条件而言,立功者需要有一颗伟大的心灵;立言者则需要一个伟大头脑。两条道路亦有区别,其得失也显而易见:功业若过眼烟云,而著作则永垂不朽。最为辉煌的丰功伟业,对人类影响都有时限;然而一本才华横溢、飞珠溅玉的名著,却是生机勃勃的灵感泉源,历经千年岁月仍光华四射。功业更多是留给人们回忆,在岁月流逝中逐渐遗忘变形。日复一日,人们对它渐渐不再关心,直至消失殆尽,除非历史将它凝化为石,流传后世。而著作本身便可不朽,一旦书篇写就,便可与世长存。

立功的实现多少要靠机遇。因此,获得功名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其业绩本身的价值,另一方面也有赖于时事风云的造就,否则,就不可能光华闪烁。

立言的情形则与立功相反。它无须偶然的机遇,所依靠的是立言者的品德学问,并且借此可与世长存。

事实上,名声是比较的结果,而且主要是在品格方面的对比,所以,要对其做出评价,也就因人而异。因新秀的崛起,某人的名声便不知不觉地受到了冲击或湮灭。因此,所谓绝对,只存在于那些出类拔萃之物,直接地靠其本身而傲视同类,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为他人剥夺。所以伟大的头脑与心灵值得我们全力追求,以增进我们和社会的幸福。没有反射体我们无以看到光线,没有沸扬名声我们便不可能认识真正的天才。然而名声并不能代表价值,许多天才于默默中沉没。莱辛便有句名言:“有些人得到了名声,有些人却当获未获。”

美文解读

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拥有一个好的名声,好的名声对我们自身的发展非常有必要。然而,在建立名声的过程中,有的人可真是各种手段都运用了,包括一些下三滥的手段,也无所不用。作为青少年朋友,应该好好地阅读一下本文,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自己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切记,做人,应以德为本。

敬畏生命

〔德国〕史怀哲 译/翟晓梅

我是一个生命,生命的意愿是生存,在生命的中途,她愿意活着。

在我的生命意识中,带着对毁灭和痛苦的惧怕,渴望着更广阔的生存和快乐;我的周遭围绕着同样的生命意识,无论她在我面前表达自己还是保持沉默。

生命意识到处展现,在我自身也是同样。如果我是一个有思维的生命,我必须以同等的敬畏来尊敬其他生命,而不仅仅限于自我小圈子,因为我明白:她深深地渴望圆满和发展的意愿,跟我是一模一样的。所以,我认为毁灭、妨碍、阻止生命是极其恶劣的。

尊敬生命,在实际上和精神上两个方面,我都保持真实。根据同样的理由,尽我所能,挽救和保护生命达到她的高度发展,是尽善尽美的。

在我内部,生命意识懂得了其他的生命意识。她渴望透过自身达到整合,成为一个整体。我只能坚持这样一个事实,生命意识透过我展示了她自己:成为与其他生命意识相互依存的一员。

我经验过向一切生命意识表达同等敬畏的不可遏止的冲动,如同尊敬自身的一样。通过这种经验形成了我的伦理观。一个人遵从这种冲动,去帮助所有他能够帮助的生命,并且畏惧伤害任何活着的生灵,这个人才是符合伦理的。如果我把一个昆虫从泥坑救出来,我的生命对另一个生命作出贡献,那么对立于生命自身的生命分隔现象就消失了。

不论何时不论何种方式,我的生命对另一个生命贡献出他自身,我的生命意识就经历了一个从有限到无限的融合的愿望,在这个愿望中,所有的生命是一个整体。绝对伦理要求在生命中创造完美。她不可能完全实现;这一点倒无所谓。对生命敬畏的感觉是绝对的伦理。它使生命序列的保持和提升顺利运作。

不论在什么情况下,毁灭和伤害生命都如同恶魔一样有罪。在实践中,我们真的被迫选择。我们经常必须武断地决定何种形式的生命,甚至何种特殊的人,我们应该挽救,何种我们应该毁灭。尽管如此,敬畏生命的原则仍然是完整的和毋庸置疑的。

这种伦理并不因为人们的伦理观抵触现象而失效,农民在牧场割草喂牛割下了一千棵花,可是他必须注意,在回家的路上,不要因为沉浸在消遣心情里而划掉路旁的花朵,因为这样做是不必要,是对生命犯下罪行。

美文解读

万物有灵,人与万物虽然不在同一小组,但在同一班级,猎豹是“体育委员”,百灵则是教人唱歌的“文娱委员”,最会学舌的鹦鹉则是“外语科代表”,而人类顶多算个“生活委员”——但又是一个不合格的生活委员——只顾照顾自己的生活而忽视甚至残暴万物。其实,一棵柳树,有可能是你前世的伙伴,而一棵梨树,有可能是你今生的朋友。热爱生命吧,试着从扶起一棵受伤的小草开始……

环绕我们的是人生

〔奥地利〕里尔克 译/谢 林

我们总是必须将最重的东西当成基础,而那也正是我们所肩负的任务。

人生重重地压在我们的身上,它的重量越重,我们就越深入人生之中。必须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不是快乐,而是人生。

人生非得这样不可。假如在年轻时便急着把人生变得前卫且肤浅,或是将人生变得轻率且轻浮的话,那只是放弃了认真地接受人生乐趣及放弃了真正担当人生责任的机会,而靠着自己固有的本性去感受人生,并且停止了追求生命价值的努力。

但是,这对人生而言,并不意味着任何的进步。这只是意味着抗拒人生无限的宽广与其可能性的表示。而我们被要求的是——去爱惜重大的任务及学习与重大任务交往。

在重大的任务中,隐藏着好意的力量,也隐藏了使我们变成有用之才,及带给我们生之意义的使命。

我们也应该在重大的任务中,拥有我们自己的喜悦、幸福及梦想。我们只要将这美丽的背景放到我们的眼前,幸福与喜悦就会清楚地浮现出来,这样我们才能开始体会其中之美。

我们高贵的微笑在重大任务的黑暗中,也拥有某种意味。那就是——我们只能在这个黑暗中,当它犹如梦幻般的光在一瞬间大放光明时,清楚地看见围绕在我们身边的奇迹与宝藏。

美文解读

人生从来没有一帆风顺的,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那样“重大任务”,活着就意味承担,意味艰辛,意味着勇气。人生如果过得轻飘如柳絮就没有任何意义了。里尔克是大诗人,如果有兴趣不妨找他的诗读读,像我就喜欢冯至译的那首《秋日》“让最后的果实长得丰满,/再给它们两天南方的气候,/迫使它们成熟,/把最后的甘甜酿入浓酒。/谁这时没有房屋,就不必建筑,/谁这时孤独,就永远孤独,/就醒着,读着,写着长信,/在林荫道上来回,不安地游荡,当着落叶纷飞。”是啊,孤独又何尝不是人生的一个“重大任务”呢。

里尔克此文和孟子的观点不谋而合:“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你认为你人生中的“重大任务”是什么?作者说“人生重重地压在我们的身上,它的重量越重,我们就越深入人生之中”——你怎样理解?

单纯是一种正直品质

〔法国〕弗朗索瓦 译/廖月娟

单纯是灵魂中一种正直无私的品质。与真诚比起来,单纯显得更高尚、更纯洁。许多人真挚诚恳,但却不单纯。他们怕遭人误解,唯恐自己的形象受到损害。他们时时关注自己,反躬自省,处处斟词酌句,谨慎小心。待人接物他们总是担心过头,又怕有所不足。这些人真心诚恳,却不单纯。他们难以同人坦然相处,别人对他们也小心拘谨。他们的弱点在于不坦率、不随意、不自然。而我们则更宁愿同那些谈不上多么正直、多么完美,但是没有虚情矫饰的人结交相处。这几乎已成为世人的一条准则,上帝似乎也以此为标准对人做出判断。上帝不希望我们如对镜整容一般,用太多的心思来审视自身。

但是,完全注意他人而放弃自省亦是一种盲目状态。处于这种状态的人只全神贯注于眼前事物以及个人的感官感受,而这正是单纯的反面。下面是两类正好相反的事例:其一是无论效力于同类还是上帝,均全身心地忘我投入;另一类是自以为含蓄聪颖,自我意识强烈,而一旦他得意自满的情绪受到外界干扰,便会魂不守舍、心烦意乱。因此,这是虚假的聪明,乍一看冠冕堂皇,实际上与单纯追求享乐的行为同样愚蠢。前者目光短浅,只陶醉于眼前的事物;后者却过分看重自身,陶醉于内心的占有。这两者都充满虚妄。相比起来,只注重内心的冥思独想比全神贯注于眼前事物更为有害,因为它貌似聪明而实则愚蠢,而且,它常诱人误入歧途,自以为是,引一孔之见为至上光荣。它使我们受着不自然的情绪的支配,让我们陷入一种盲目的狂热,自认为体魄强健,实则已病入膏肓。

单纯需要适度,我们身处其中既不过度激动,亦不过分沉静。我们的灵魂不会因为过于注重外界事物而无暇做必要的内心自审,亦不必时时注重自我,使一心维护个人形象的戒备之心扩张膨胀。要是我们的灵魂能挣脱羁绊,直视伸展的道路,不将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权衡研究脚下的步伐上,或者对已逝的岁月频频回头,那我们就拥有了真正的单纯。

美文解读

说一个人不成熟,往往会说他单纯——你的看法呢?你认为人是一味地单纯——像玻璃那样透明还是像水那样清澈好?你愿意做一个怎样的人?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如果一个人仅有单纯,是不是也太单调了些?你能否写一篇文章,题目就叫《单纯与单调》,本文中的某些观点,你可以引用一下,比如这句:“单纯需要适度,我们身处其中既不过度激动,亦不过分沉静。”

寻找生之乐园

〔瑞士〕希尔提 译/曹 娟

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自己在期望着什么。

当你的心灵全然寂静的时候,不妨自问:“我真正盼望的是什么?”然后老老实实地回答!

过着没有工作也不必担心生计的豪奢生活,享尽天下的荣华富贵,这大概是某些人想象中的乐园生活吧!但这种生活在我们的文明社会中,可以说是不存在的。亦即,你在这辈子必然无法获得这样的生活。

那么,你为什么不盼望有个工作,在正确思想的引导下,过着舒畅、稳定而无压力的生活呢?这件事是任何人都做得到的,只要心中强烈地希望过那样的生活,并且朝着那条路前进。

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自己在期望些什么,甚至很少去真正思考这方面的问题。有些人期望去做根本不可能达到的事,结果徒劳无功;也有些人一直在变更期望,因此一事无成。但那些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始终抱着积极态度的人,常能完成在别人眼中不可能完成的事。

不过,必须注意的是,即使有积极的态度,仍需按部就班地去做。人生的全部阶段,不是任意飞跃得了的,低年级不可妄求高年级的事,否则就会连自身最基本的义务都无法履行。

美文解读

好高骛远,幻想着老天的特惠,总是希望自己突然之间成功。这是我们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很多人特有的本性。可是生活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是平凡而实在的。踏踏实实地努力吧,路在脚下而不是在空想中。

记得年轻时看过一部电影叫《弹道无痕》。里面的将军问师平阳:为什么这么多年了还是一个士兵?不想当将军么?师平阳回答说:不想。将军问:为什么不想?你不知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句话幺?师平阳说:知道,但是我现在士兵还没有当好呢。

远大的理想也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我就是个五音不全的人,曾经幻想能成为音乐家,付出的那么多,浪费了那么多光阴,甚至放弃了本来更有天赋的文学,如今才感悟到,原来一个人并不是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好。大千世界属于我们的辉煌并不是那么多,看清它们哪个可以属于自己,并坚持去追寻,这也许是少年最初应该懂得的道理。

热爱生命

〔法国〕蒙 田 译/王人敏

我对某些词语赋予特殊的含义。拿“度日”来说吧,天色不佳,令人不快的时候,我将“度日”看做是“消磨光阴”;而风和日丽的时候,我却不愿意去“度”,这时我是在慢慢赏玩,领略美好的时光。坏日子,要飞快去“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度日”、“消磨时光”的常用语令人想起那些“哲人”的习气。他们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在于将它打发、消磨,并且尽量回避它,无视它的存在,仿佛这是一件苦事、一件贱物似的。至于我,我却认为生命不是这个样的,我觉得它值得称颂,富有乐趣,即便我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还是如此。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或是白白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

“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

不过,我却随时准备告别人生,毫不惋惜。这倒不是因生之艰辛或苦恼所致,而是由于生之本质在于死。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我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尤其在此刻,我眼看生命的时光无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分量。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饱满。

美文解读

《热爱生命》是蒙田的代表作之一。它篇幅短小,寥寥数语,却道出了生命的真谛。文章开头是:“我对某些词语赋予特殊的含义。”这是一个简洁的、引人入胜的开头。紧接着道出了作者所关注的词语——“度日”他赋予它以双重含义:天色不佳,令人不快的时候,“度日”无异于“消磨光阴”,打发时光。而“风和日丽”的时候,则要“慢慢赏玩、领略”这“美好的时光”。这一奇异的对比深深吸引了读者的注意。接下来,作者详细解说了这两种生活态度:一是所谓“哲人”的颓废习气,二是“我”的积极的人生观。“哲人”和“我”生活方式不同,根本原因在于对生命的看法不同。在“哲人”看来,生命是“苦事”,是“贱物”。“哲人”不尊重生命,所以活得毫无乐趣,百无聊赖,生命在无谓的损耗中悄然而去。相反,“我”认为生命“值得称颂,富有乐趣”,它“受到自然的厚赐”,“是优越无比的”。“我”对生命心怀感谢,热爱生命,所以“我”不会虚度时光,而是活得认真而洒脱,充分享受人生的乐趣。真正的希望不在于来世,不在于任何虚无缥缈的东西,而在于生命本身。

美丽的微笑与爱心

〔印度〕特雷莎修女 译/孟 丹

穷人是非常好的人。一天晚上,我们外出,从街上带回了四个人,其中一个岌岌可危。我告诉修女们说:“你们照料其他三个,这个濒危的人就由我来照顾了。”这样,我为她做了我的爱所能做的一切。我将她放在床上,她的脸上露出了如此美丽的微笑。她握着我的手,只说了句“谢谢您”就死了。

我情不自禁地在她面前审视起自己的良知来。我问自己,如果我是她的话,会说些什么呢?答案很简单,我会尽量引起旁人对我的关注,我会说我饥饿难忍,冷得发抖,奄奄一息,痛苦不堪,诸如此类的话。但是她给我的却多得多——她给了我她的感激之情。她死了,脸上却带着微笑。我们从排水道带回的那个男子也是如此。当时,他几乎全身都快被虫子吃掉了,我们把他带回了家。“在街上,我一直像个动物一样地活着,但我将像个天使一样地死去,有人爱,有人关心。”真是太好了,我看到了他的伟大之处,他竟能说出那样的话。他那样地死去,不责怪任何人,不诅咒任何人,无欲无求,像天使一样——这便是我们的人民的伟大之所在。因此我们相信耶稣所说的话——我饥肠辘辘——我衣不蔽体——我无家可归——我不为人所要,不为人所爱,也不为人所关心——然而,你却为我做了这一切。

我想,我们算不上真正的社会工作者。在人们的眼中,或许我们是在做社会工作,但实际上,我们是在世界的中心沉思冥想的人。因为,一天24小时,我们都在触摸基督的圣体……我想,在我们的大家庭里,我们不需要枪支和炮弹来破坏和平或带来和平——我们只需要团结起来,彼此相爱,将和平、欢乐以及活力带回家庭。这样,我们就能战胜世界上现存的一切邪恶。

我准备以我所获得的诺贝尔和平奖奖金为那些无家可归的人们建立自己的家园。因为我相信,爱源自家庭。如果我们能为穷人建立家园,我想爱便会传播得更广。而且,我们将通过这种宽容博大的爱而带来和平,给穷人带来福音,这些穷人首先是我们自己家里的穷人,其次是我们国家和世界上的穷人。为了做到这一点,姐妹们,我们的生活就必须与祷告紧紧相连,必须同基督结合一体,这样才能互相体谅,共同分享。因为同基督结合一体就意味着互相体谅,共同分享。因为在今天的世界上仍有如此多的苦难存在……当我从街上带回一个饥肠辘辘的人时,给他一盘米饭,一片面包,我就心满意足了,因为我已经驱除了他的饥饿。但是,如果一个人露宿街头,感到不为人所要,不为人所爱,惶恐不安,被社会抛弃——这样的贫困让人心痛,如此令人无法忍受……因此,让我们总是以微笑相见,因为微笑就是爱的开端,一旦我们开始彼此自然地相爱,我们就会想着为对方做点什么了。

美文解读

特蕾莎修女自己也是一个穷人,她的生活朴实无华,但同时她又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因为她拥有爱、给予爱、收获爱。特蕾莎修女清醒地认识到,居高临下的给予,接受者会有被施舍的屈辱感觉,这对一个人的尊严是极大的伤害,可能导出苦涩的敌意,而不是和谐与和平。在街头,这个瘦小的修女亲手握住快要死去的穷人的手,给她们送去临终前最后一丝温暖;在医院,这个受着病痛折磨的修女亲吻着艾滋病患者的脸庞,为他们筹集医疗资金;她给柬埔寨内战中被炸掉双腿的难民送去轮椅,也送去生活的希望。

本文所选即她在领取“诺贝尔和平奖”时的演讲词。

特雷莎修女的这篇演说辞,语言简洁质朴,所举事例听来似乎平凡之至,然而其中所蕴含的伟大而神圣的爱却感人至深。她曾动情地说:“我们做的不过是汪洋中的一滴水。”特蕾莎修女说这些话的时候,就好像母亲给孩子讲故事,没有粉饰,没有卖弄,有的只是一颗直白坦率的心。她微笑着说,让我们记住这一点:没有人不需要关爱,我们要总是以微笑相见,尤其是在微笑起来很困难的时候,更需要微笑。

给父亲的一封信

〔奥地利〕卡夫卡 译/沈慈辉

最亲爱的父亲:

你最近曾问过我,为什么我声称在你面前感到畏惧。像以往一样,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你,这一部分正是出于我对你的畏惧,一部分则是因为要说明这种畏惧的根源牵涉到非常多的细节,在谈起它们时我只能把握一半左右。假如我试图在此书面回答你,答案将是很不完整的,因为在写下来时这种畏惧及其后果也会使我在你面前障碍重重,因为素材之大已远远超出了我的记忆和理解力。

在你的眼里事情总是显得非常简单,至少你在我面前和不加区别地在其他许多人面前是这么说的。你大体上觉得是这样的:你一辈子艰苦工作,为你的孩子们,首先是为我牺牲了一切,结果我得以过上“花天酒地的”生活,有充分的自由可以选择学习专业,丝毫不必为吃饭问题担忧,也就是根本无须有任何忧虑;你并不为此要求我们感恩,你是知道孩子们的感恩心情的,但我们至少得做出某种迎合姿态,一种同情的信号。我不是这样,反而从来就躲着你,躲进我的房间,躲在书本里,躲在疯疯癫癫的朋友们那儿,躲在偏激的思想中。我从来没有同你坦率地交谈过,我没有去教堂站到你的身边去,在弗兰岑斯巴德我从来没有去看过你,除此之外,也从来没有家庭观念,对商店和你的其他事情漠不关心,我把工厂“套”在你的脖子上,然后扬长而去,对舆特拉我支持她的固执,我从不为你哪怕动一下小指头(甚至从来没给过你一张戏票),却为了朋友什么都干。如果你把你对我的评价加以归纳,就会显示出,虽然你没有指责我下流或恶毒(也许我最近这次结婚意图是个例外),但分明在说这一年(1919年)卡夫卡曾和一位名叫尤利叶·沃里切克的姑娘热恋过一阵,同年秋天卡夫卡打算与她结婚,但因女方出身低微遭到父亲的激烈反对,终于告吹。

我冷淡、形同陌路、忘恩负义。你这样责备我,好像那是我的责任,好像我只要转一下方向盘就可以使一切都改观似的,而你对此连一点责任都没有,要有就只有一点,也就是你对我太好了。

你这类习以为常的描述只在一点上我认为是对的,那就是,我也相信,你对我们之间的隔阂是完全没有责任的。但我也同样是完全没有责任的。如果我能说服你承认这一点,那么虽然不可能会产生一种新的生活,对此我们俩都已经是太老太老了;但可能会出现一种和平,不会终止你的没完没了的指责,但会使之温和下来。

最初几年里我记住的只有一件事。你可能也还记得。有一天夜里我不停地要水喝,不过不是出于渴,而可能一部分是为了要惹恼你,一部分是为了寻乐。在一些强烈的威胁不生效后,你把我从床上拽起来,抱到阳台上去,关紧了门,让我独自一人穿着衬衣在那儿站了一阵子。我不想说这是不正确的做法,也许当时除了这样没有办法使夜间的安静得到恢复。但我想要以此说明你的教育方法及其对我的影响的特点。自那以后,我当然是听话了,但这事却给我造成了一种内心的伤害。以我的天性,我根本无法把我认为很自然的那次荒唐的要水的哭闹同极其可怕的被抱出去这件事联系在一起。许多年后我还经常惊恐地想象这么个场面:那个巨大的人——我的父亲,审判我的最后法庭,会几乎毫无理由地向我走来,在夜里把我从床上抱到阳台上去,而我在他眼里就是这样无足轻重。

当时这件事还只是个小小的开端,但这种经常笼罩在我心头的无足轻重的感觉(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当然也是一种高尚的、有益的感觉)在很大程度上是从你的影响中产生的。我需要一点儿鼓舞、一点儿亲昵、一点儿走自己路的自由,但你却拧歪了我的道路,当然是出于好意,希望我走另一条道路。可是我却没有去走那另一条路。比如,当我一本正经地敬礼并行军式地走路时,你就鼓励我,但我并不是未来的士兵;或者当我大口大口地吃饭时,或甚至还能喝一喝啤酒时,或唱起并不理解的歌时,或模仿你习惯的讲话腔调时,你总是鼓励我,但这一切都与我们未来无关。很能说明问题的是,直到现在你也只有在你自己对事情本身也产生热情时,只有当事情关系到你的自我感觉,而这感觉受到我的伤害(比如通过我的结婚意图)或者在我身心受到伤害(比如当亲戚培帕辱骂我)时,你才会鼓励我去干什么事情。这时你勉励我,把我的价值告诉我,指出我肩负的重任,把培帕批得一无是处。且不论以我现在的年龄鼓舞已经对我起不了作用,而且在不是主要牵涉到我的事情上对我进行鼓舞,于我又有什么帮助呢?

当时那样做就好了,当时我倒是很需要鼓励的,而且是无处不需要。仅仅你的体魄那时就已经压倒了我。比如我常想起我们常在一个更衣室里脱衣服的光景。我又瘦,又弱,又细,你又壮,又高,又宽。在更衣室里我已经自惭形秽,而且不仅是对你,而是对全世界,因为你在我眼里是衡量一切的标准。然后我们走出更衣室,去人们面前亮相,我牵着你的手,作为一副小小的骨头架,光着脚站在木板上站都站不稳,怕水,又没有能力模仿你的游泳动作。你出于好意,但真的使我深深羞愧地不断做给我看。那时我绝望极了,而我在所有方面的坏的经验在这样的时刻出色地合成了交响乐。我觉得最舒服的时候是,有时你自己先脱了衣服,我得以一个人留在更衣室里,尽可能拖延到公众面前去献丑的时间,直到你最后亲自来看看是这么回事,并把我赶出更衣室。我为你似乎没有觉察我的困境而感激你,而且我也为我父亲的体格感到自豪。直到今天,我们俩之间仍然存在着类似的差别。

与这个差别相适应的还有你精神上的统治权威。你以自己的力量单枪匹马奋斗到这么高的位置,因此你对自己的见解抱有无限的信任。这一点对童年时代的我还不像后来对正成为成人的年轻的我那样耀眼眩目。你坐在靠背椅上统治着世界。你的见解是正确的,其他任何见解都是发病的、偏激的、癫狂的、不正常的。你的自信之强,使得你的思想根本不必前后一贯,也照样永远是正确的。还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你对一件事根本就没有观点,这就导致对这件事可能产生的任何观点统统都是错误的。比如你可以骂捷克人,然后骂德国人,然后骂犹太人,而且不是有所选择,而是什么都包括在内,到最后除了你以外没有一个人未被骂过。你在我心中产生了一种神秘的现象,这是所有暴君共有的现象:他们的权力不是建立在思想上,而是建立在他们的人身上。至少我觉得是这样。

但你在我面前显得常常是有理的,真是令人吃惊,在谈话中自不待言,因为我们几乎就不谈什么话,而在现实中竟也是这样。但这并不是什么特别不可理解的事情:我的一切思想都处在你的压力之下,那些与你的思想不一致的思想同样如此,而且尤其突出;所有这些似乎与你无关的思想从一开始就带上了等待你即将说出的判断的负担;要想忍受住这个负担,直到完整地、持续地形成这种思想几乎是不可能的。我这里说的不是那些高层次的思想,而是童年时代任何小的举动。只要是对任何一件事感到高兴,心里只想着它,兴冲冲地回到家里,把这事说出来,回答就会是一声嘲讽的叹息,一个摇头的表示,一个手指敲桌子的动作:“世面我见得多呢”或“你最好把你的烦恼告诉我”或“我的脑袋可不是这么给脸的”或“这对你有什么用!”或“这也算回事吗?!”当然,你在烦忧和辛劳中生活着,自然不能要求你对小孩子的每件小事都抱以满腔热情。问题也并不在这里。问题的症结是:出于你那与孩子截然相反的天性,你始终如一地给孩子带来这种失望,再加上这种天性的对立通过物质的堆积不断加强,以致最后甚至在你偶然和我的看法一致时,这种对立仍然带着习惯的惯性继续发挥威力,以致孩子的失望最终已不再是寻常生活中的失望,而由于它是由你那决定一切的自身造成的,触及到了核心。勇气、决心、信心和对这对那的愉快都不能坚持到底,只要你表示反对,或只要能够估计到你可能会反对,一切便都告吹;而我做任何事情时几乎都能够估计到你可能会反对的。

可是这就是你的全部教育方法。我相信,你有一种教育天才;你的教育对一个像你这种类型的人很可能会是有效的;他会看得出你对他说的话中的理智所在,从而对其中别的因素不必关心,安安静静地照此行事就是了。但对于我这个孩子,你对我吼叫的一切都不啻是天谕神示,我绝不会忘记它,它成了我判断世界的最重要方法,尤其是判断你自己的最重要方法。你在我身上可以说是完全失败了。我童年时主要在吃饭时同你在一起,所以你给我上的课一大半是关于吃饭时的行为的课。凡是端上桌子的东西,都必须吃光,对伙食的好坏,不可以说三道四。可你自己经常认为菜没法吃,称之为“饲料”,说那头“牲口”(指女厨师)造成了一笔大亏损。现在要是结婚,那不是非发疯不可了吗!

我至今与你共同度过的生活大致讲完了,这种生活的未来前景如何呢?

你若注意看一下我对你畏惧的根由,你就会回答说:“你声称,我简单地以你的罪责来解释我与你的关系,那是图省事,但我认为,尽管你表面上花了很大力气,但实际上并不很费劲,这事例反而使你大为得益。首先你也拒不承认负有任何罪过和责任,在这方面我们的做法是一样的。我那样坦率地、一如心中所想地认定你单独负有全部罪责,而同时你却打算表现得‘特别聪明’和‘特别温柔”并宣布我也是无罪的。当然后面那点你只是似乎做到了(你的意图也不外于此),而在品质和天性与对立和绝望这些方面尽管有种种‘说法’但字里行间却透出这么一层意思:我是进攻者,而你干的一切都是自卫。现在你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得到的已经够多的了,因为你证实了三点:第一,你是无罪的;第二,我是有罪的;第三,你纯粹出于慷慨胸怀,不仅要原谅我,而且多多少少还想证明,并且想要使自己相信:我也是无辜的(当然这是不符合事实的)。这些于你本来应该够了,但却还不够。你满脑子塞着的是完全依靠我生活的想法。我承认,我们在相互斗争。但世上有两种斗争,一种是骑士式斗争,这是两个自立的对手间的相互较量,各自为阵,胜败都是自己的事。另一种是甲虫的斗争,这甲虫不仅蜇人,而且还吸血以维持生命。这是真正的职业战士,这就是你。你在生活上是不能干的;但为了把这一点解释得舒服、无须忧虑、无须自责,你证明是我夺去了你的所有生活本事,并塞进了你的口袋里。你对你在生活上不能干又何必担心呢?反正我有责任,你尽管放松四肢,无论肉体上还是精神上,任我拽着穿过生命之河。一个例子:当你最近想要结婚时,你同时不想结婚(这点你已在信中承认),但为了不多花自己的精力,却希望我帮助你结不了婚,也就是说,使我认识到这一结合将给予我的姓氏以‘耻辱’,因而禁止你们结婚。但我根本没有往这方面想。首先,我在这方面永远不想成为阻止你获得幸福的绊脚石,其次,我绝不愿听到我的孩子对我发出那样的指责。我克制了自己,给你以做出婚姻决定的自由,但这么做对我又产生了什么益处呢?一点都没有。反感,我对这场婚事的反感也许阻止不了它,而且反而成为促使你娶那位姑娘的因素,因为这么一来,‘逃亡尝试’(你是这么表达的)将是万事俱备了。而我即使允许你结婚,也无法阻止你的指责,因为你在此证实,无论如何我都对你的结不成婚负有责任。但实际上你在这方面,以及其他诸方面,对我来说什么也未曾证明,只证明了我的所有指责都是对的,这些指责中还缺少一个特别合乎情理的指责,即说你不正直、阿谀逢迎、寄生的指责。我想不至于搞错:即使这封信也是你靠我过寄生生活的一个明证。”

我的回答是,首先,这一大段插话(一部分是反对你的)并不真是你说的,而是我写的。你对别人的不信任还没这么严重,还不像我的自我不信任那么严重,我的自我不信任是在你的教育下养成的。我不否认这段插话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它也为表明我们之间关系的性质做出了一些新的贡献。在现实中,事物间的关系当然不会像我的信中所证明的那样,生活并非仅仅是磨砺耐心的游戏;但这段插话对此做了一些矫正,这一矫正我既不能、也不愿详加阐释了,我认为通过这一矫正,情况已表达得非常接近事实了,使我们俩都能得到一些安慰,使我们的生与死都变得轻松起来。

美文解读

这是卡夫卡于1919年11月写给父亲的一封超级长信,实际上是一篇有关社会学、伦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学和文学的论文。

家书通常是以其浓厚的感情动人的,如《傅雷家书》,阿莫纳什维《给女儿的信》等,而卡夫卡这封《致父亲的一封信》却表现出了另一种特色:犀利的批判。笔势纵横、犀利,观点鲜明,具有檄文气概,有很高的思想和文学价值。

卡夫卡仔细地分析了父亲和自己的心理,指出父亲的行为对自己早就开始的伤害,于无形中宣告了对父亲的背叛和自己的彻底独立。卡夫卡心情沉重,对过去的一切怀有深情,然而他的批判态度是鲜明的,他否定了父亲的妄自尊大,粗暴无札,以及自私无情。他并不是想与父亲绝交,所以在措词上有时显得谨慎,但不影响自己观点的明确表达。

最后要说的是,卡夫卡曾托母亲转交此信,但母亲阅后退还给了他。

为远去的妈妈写一封情书

SUNNY

亲爱的老爸:

我想了很久,才决定替你的妻子——我的妈妈写这封信。爱情大师教我们说,女人千万不能主动;否则一开始,她就已经在爱情这场游戏中输了一半。提笔的是我,默认的是她,我们各输一半,两个女人加起来,于是这场游戏注定了你是赢家,赢得了两个人的感情,轻而易举。

所以,答应我,在你和她认识的第21个情人节里,这个夜晚,请你微笑。

她被你打动,因为你的20封情书,从认识的那一天起,每一年的情人节。是的,我知道,最初不是2月14,而是七夕。尽管你的情书笔迹缭乱,内容又是千篇一律,20年如一日永远抄袭叶芝的《当你老了》,但,她还是喜欢的。可能你不知道,那些信她都收着,连我都不让看;没人的时候拿出来,一个人低声读着,一个人傻傻地笑。

她说不好意思让你写了20年的情书,她说接下来的20年轮她来写给你,她说她的情书会很美,像因长年的携手而重复相叠的掌纹,是日夜相聚而相映成波的眼神,缠绵萦绕你的这一生。遗憾的是,在决定做这一切的时候,她无法亲手提笔为你书写。原谅她,她不能当面对着你说,我们都知道,你会掉眼泪的。你最近老这样,动不动就掉泪,她可不想在今晚看见你哭的那副样子。不好看,真的。所以,当你看到这第一封、她叮嘱我写的、我流着泪却又带着笑容写的情书,请你,跟我一样,都要微笑,不管有多艰难。

谢谢你20年来为她烧的每一道菜,要知道她只会对着厨房里的一切一筹莫展不知所措;谢谢你20年给她讲的每一个蹩脚的笑话,要知道你那夸张卖力的表情比起笑话本身来更令人忍俊不禁;谢谢你在每一个雨天撑着伞站在她公司门口,要知道什么样的感动都比不过找到一个承风担雨的肩。她有太多的感谢,只是一直放在心里,因为她以为说谢谢的时间还很长,有一生。只是她没想到,这么快,她就没机会了。

不过没关系的,她说上天待她还是不薄,起码,她还是牵着你的手走了20年。20年,不短,不是吗?她不是什么可以让男子惊为天人的女子,不敢奢望爱情轰轰烈烈,有这20年一饮一啄的筑巢之情,她说,她知足感恩。

说到爱情,今晚,整个世界都在为爱情沸腾,但这么多的日日夜夜,她和你的话语里都没有“爱”这个字眼。从初识那小鹿乱撞的悄悄一瞥到踏上神圣殿堂的笃定注视,她都没有说过,直到今天,她还是没有。其实她用不着说,只要她在每一夜为晚归的你留着一盏点亮的灯,只要她仔细地弯伏着为你将白发染黑,只要她偷偷地把你洗过却不曾洗净的碗碟再刷一遍,你就会知道,其实,爱这个字是不用说出口的。爱情,在这纷纷扰扰的人世间,是个寻找和感激的路程。她寻觅爱情于熙熙攘攘中,人潮涌过那惊鸿一瞥的竟是你,于是牵起手,一把白菜一条鱼,一同感激。

你曾打趣道要将“情人节”改称“爱人节”,她笑你不懂。爱情在一刹那电光火石,在风雨过后沉淀平寂,最后演化做恩情,千丝万缕地挽着彼此。因此,要爱,那就把爱情走成恩情。要婚姻,要炊烟,要夕阳,要一蔬一饭痴儿娇女,这就是她一个平凡女子的爱情观。

很抱歉到今天才对你说这些,不过她说,这些,你都知道。也有你不知道的,那就是她许了个愿,在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她要我告诉你,她对着窗外绽放的烟火和闪烁的繁星许愿,她说,要有来世,要再碰见你,要再读你的情书,要亲手给你写情书。

你知道吗,她那时在笑,笑容很美,心满意足的安详一直一直地挂在脸颊上,直到闭上眼睛,那抹笑还在。

她说她不要在最后见到你,那时两个人都好丑。你可以看她的照片,上面的她一定是笑颜如花;而她,早把你刻在脑里,永世不忘。请你不要哭泣,她嘱咐,因为她不喜欢你的悲痛,要和她一样,微笑,让她了无遗憾。

她知道你最不喜欢她的唠叨,可对不起,她还想最后再一次地重复一遍:少抽烟,因为你的肺不好;吃东西的口味淡点,容易得高血压;开车时小心注意安全;不要还以为自己是年轻人,运动要适量;冬天记得多穿衣服涂护手霜;淡泊明志,不要给自己太多压力;染发时一定不要碰到头皮……还有,当你有一天碰到一个像她那样爱你,同时也爱你女儿的女子时,不要犹豫,让她走进你的生活,而你的妻子,会笑着在云端祝福你们!

今晚的星空将璀璨,在玫瑰的芳香、巧克力的浓郁和烛光的摇曳里,我代她送你这封情书。希望我们都不哭泣。你要相信,今晚她会回来,陪伴着你,只是你看不到罢了。既是这样,就让我们在炉火边轻声吟诵叶芝那首名诗《当你老了》。你来,她说,她会在一旁倾听——

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思昏沉,

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

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

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

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

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

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

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

美文解读

我曾问过自己,有一天,当繁华落尽之后,我们留下来的将是什么呢?很多年了,一直没有找到答案。而看过这篇文章心中突然有种震动,或许我们仅仅就需要的是一家人围在火炉旁边取暖。两个人的感情产生虽然容易,但要保持持久却是异常艰辛的,它需要时间的冲洗,猜忌、粗心、意外,甚至无心之过都会让这样的感情断裂开来。当你老了,说来容易做起来却难,像周星驰在电影中说过的一句话,如果上天给我一次机会的话,我希望它是一万年。点点与滴滴,朝朝与暮暮,我想一百年就差不多了。

父亲不说“对不起”

徐怀谦

30年前,在胶东农村,泥瓦匠是一门令人非常羡慕的行当。

海的父亲就是一个手艺不错的泥瓦匠。

那年海8岁,海的父亲觉得该是把手艺传给儿子的时候了,他对海说:“咱们庄户人不能只会种那二亩地,还得学门手艺,这泥瓦匠不管在旧社会还是新社会,也不管在乡下还是在城里都用得上。”说着,他开始和泥、抹墙。从如何掌握泥和水的比例到怎样把泥抹匀整平,他讲得头头是道。活儿干完了,海的父亲收拾起工具回屋去,留下海面对着一堵光溜溜的墙出神。

海没有听进去什么泥和水的比例,他只觉得这光滑的墙壁上如能画上些鸡呀狗的一定会很好看。于是,他折断了一段树枝,在墙上挥舞起来:一座山,山上有许多树,树上有小鸟,树下有牛、羊、鸡、狗、猫。那面刚刚泥好的新墙上,一下变得好生热闹。

海正陶醉在创造的兴奋中,突然一个巴掌从背后扇来,他一下子扑倒在墙上,前额给自己的杰作盖上了一个大印章。

“你癫了还是傻了,你这该揍的臭小子,你今天不给我……”

多亏有人拉住,要不然还不知有多少巴掌打过来。

海从没见过父亲发这么大的火,又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他两眼呆呆地看着墙上的画,不知怎样做才好。

娘走过来,把他拉回屋里,责备说:“你爹刚泥好的墙,你怎么给画成那个样子呢?”

海挠着后脑勺,眼里擒满泪花。

“以后你要再乱画,我非狠狠地收拾你不可。”父亲余怒未消。

娘见爹还在生气,咬着海的耳朵悄声说:“你到外面玩去吧,过一会儿回来吃饭。”

海走出院子,见不少人正围在他的杰作前议论纷纷。

“这孩子画得真像啊,看那只小狗!”

“刚泥好的墙被画成这个样子,是够气人的。”

“那也不该打孩子呀,这么小的孩子能画得如此好,表扬都来不及呢!”

海听着,心里对画画的欲望更强了,而他的父亲却反感不已。

一次,大队供销社来了一批纸,海觉得画铅笔画很好用,就回家向爹要钱,爹非但不给钱,反而训了他一顿。正在海伤心难过的时候,一个同学来找他,说他爹给他买了一本画画的书,叫海去看看。海来到那个同学家,见是一套绘画入门的书,很想借来看看。谁知,这个同学的母亲不肯借给他,说:“这是从县新华书店买的,找你爹要钱,也去买一套不就得了。”

海是多么希望有一套这样的书啊,可他不敢向爹要钱。

后来,海白天上学,晚上跟着爹去给大队烟花厂卷爆竹筒挣工分。

大队规定,每卷1000支爆竹筒可记5分工,父亲就让海每晚完成1000支。

海干这一类活儿特别快。完成1000支后便在卷爆竹筒的纸上画画。父亲对海画画像是有一种过敏反应,但见他已为家里挣了5分工,也就不好说什么了。第二天,他把儿子的定额提高到1500支,不久又上升到2000支,海照样轻松愉快地完成了,完成之后照样利用卷爆竹筒的纸画画。2000支,可记10分工,和一个壮劳力干一个白天挣的工分相等,爹再也找不出可以阻止儿子画画的借口了。

但他的心里还是觉得不舒服。这份不舒服也许源自海那次把他泥好的墙画得一塌糊涂,也许源自海的不能子承父业……

时间,只有时间,能悄悄地改变些什么。

那年春节将至,父亲赶集置办年货。在集市最热闹的中心区,一个14岁的男孩正在一个宣传板上画《毛主席去安源》的画像。许多人围着这个孩子称赞不已。

“这是谁家的孩子?画得真好!”

“北里庄老王的孩子呀!”

“嗯,这孩子将来一定有出息!”

果然是自己的儿子海。父亲没想到画画比自己那套泥瓦匠手艺还要风光,他一时傻了。

那天晚上,父亲吩咐海的娘:“今天我高兴,你做几个好菜,等海回来,我要喝两盅。”

饭桌上,父亲端详了海很久,像不认识儿子似的,还不时地往海的碗里夹菜。他想夸几句儿子的画画得好,可又不知该怎么夸;想向儿子道歉,就说以前他没让儿子好好画画是不对的,却又放不下这做父亲的架子……他只是一个劲地看着儿子,一个劲地往儿子碗里夹菜。

海感觉到父亲今天的变化,但他幼小的心灵早已种下怨恨的种子了。海不愿原谅父亲。长期以来,他和父亲的谈话常常是一问一答,而且用最简洁的语言,有时只是点头或摇头,甚至有很久他都没有喊过“爹”了。

18岁那年。海高中毕业,应征入伍了。

临走前一天,父亲去了一趟县城。

第二天早晨,村里的干部来送海上路。父亲把海叫到另一个屋,拿出一个小布包交给他,说:“海,你从小喜欢画画,可我总是管着你,不让你画。现在,你就要去部队了,我昨天特意去县上给你买了几支毛笔,让你到了部队也要画下去。部队的领导不像我这么糊涂,好好画吧……”

海的心颤了一下。他没想到长着粗糙大手和脸庞的父亲会有这样细腻的情感。

几支笔很轻,但它们带着父亲的体温,带着父亲的道歉,更带着父亲的期望,在海的手里,沉甸甸的。

“爹”。海叫了一声,一扭头,背起背包,大踏步地走出了屋子。

外面的阳光在他的泪眼中变得异常灿烂。

美文解读

20世纪90年代,中国画坛崛起一个以青年军旅画家为主体的大地画派,这个画派中的一些人,像王界山、王阔海、张清智等都是我的山东老乡,他们作品中的现实主义画风和故乡民间文化对其作品的渗透,让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画派。我们一路采风,一路交流,很快成了朋友。《父亲不说“对不起”》中的人物原型就是王阔海,他的童年遭遇勾起了我对故乡、对早年苦难的深刻记忆。我有过帮大人挣工分的经历,有过不敢向父亲借钱买课外书的体验,更重要的是,我的父亲和海的父亲和中国千千万万的农民父亲一样,不善表述,他们不会说“谢谢”,不会说“对不起”,他们对于子女的爱或者抱歉是以一种非常含蓄、非常委婉甚至非常扭曲的形式表达的,就如海的父亲,明知自己差点扼杀了儿子的创造力,但他不会说“对不起”,因为他从来就没有说过这3个字,但他会用买毛笔这种方式来表达对儿子的道歉。这是东方父亲的魅力,也是我创作此文的情感基础。

爸爸的味道

张小娴

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独特的气味,日子久了,那种气味就代表他。

F说,他爸爸是一家海鲜酒家的厨师。小时候,每晚爸爸下班回来,他都嗅到他身上有一股浓烈的腥味。他们住在一个狭小的房间里,爸爸身上的腥味令他很难受。他和爸爸的关系很差,考上大学之后,他立刻搬出去跟朋友住。两父子每年只见几次面。

后来,他爸爸病危,躺在医院里。临终的时候,他站在爸爸的病榻旁边,老人家身上挂满各种点滴,加上医院里浓烈的消毒药水味道,他再也嗅不到小时候他常常嗅到的爸爸身上的那股腥味,那股为了养活一家人而换来的腥味。他把爸爸的手指放到自己鼻子前面,可是,那记忆里的腥味已经永远消失。那一刻,他才知道,那股他曾经十分讨厌的腥味原来是那么芳香。

爸爸走了,他身上的腥味却永存在儿子的脑海中,变成了悔疚。F说,他不能原谅自己小时候曾经跟同学说:“我讨厌爸爸的味道。”

他记得他有一位同学的爸爸是修理汽车的,每次他来接儿子放学,身上都有一股修车房的味道。另一个同学的爸爸在医院工作,身上常常散发着医院的味道。

爸爸的味道,总是离不开他的谋生伎俩。爸爸老了,那种味道会随风逝去。我们曾否尊重和珍惜他身上的味道?

你爸爸是什么味道的?

美文解读

每位爸爸的味道,对儿女来说,都应该是独特的。像我爸爸,身上有汗味、酒味、烟味,还有浓重的人情味。因为他是爸爸,我也不管他的地位怎么卑微,是怎样一个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我都爱他。一年半载不见便想得慌,要逃命似的回老家看看这个平凡的老头子。

感谢父亲

〔美国〕米勒·怀特 译/毕 松

6月的一天,旧金山阴云密布,我正在翻阅当天的报纸。报上说东海岸仍将持续高温,忽然看到一则广告,这才想起父亲节快到了。父亲节同母亲节一样,对于我——一个成年人来说,它并无多大意义。我向来都认为这样的节日只对商家和孩子有利。

放下报纸,我抬起头看到了摆在桌子上的照片。那是几年前的一个夏天,父亲和我在马德里照的—张合影,照片上的父子俩紧紧靠在一起,相互搭着肩。

我拿起照片,仔细地看了起来。照片上,白发苍苍的父亲像一位棒球队的老球员,正咧着嘴开心地笑呢。正是他,曾经带我在海边追逐嬉戏;正是他,曾经教我如何划船、溜冰、劈柴……现在,这位老人已年逾七旬,眼睛也深深陷入了眼眶,但那饱经沧桑的脸上依然保留着他所特有的自信。我仿佛还能闻到他身上的那股苏格兰威士忌酒味和贝兰发水味。

我决定给老人打电话。

“下午好。”一接到电话,他就喊了起来。妈妈拿起另一部电话告诉他应该戴上助听器。

“在我的口袋里。”他说着,我能听到他正在摸索着往外拿助听器。

与此同时,母亲对我述说他们的爱犬山姆正在生闷气。她说,每当山姆心情糟糕时,它就会跳出篱笆墙,跑得无影无踪,害得我们总要为它担心,直到它回来。有时凌晨两三点它也会跑出去找同伴,然后便在一起吵闹不休。山姆回来之后,你父亲总要训斥它几句——用西班牙语,仿佛它能听懂似的。

“它正在学习西班牙语。”这时父亲插话了,“你妈妈总说我很傻,也许她是对的。”

“你不要大声喊叫。”母亲说道。

显然父亲还没有戴上助听器。他没有理会母亲,继续询问我现在的生活情况,我如实告之。

“做个自由职业者固然不错,”他大声说着,“但却没有保障——你不该只顾开你的小店。既然已经拿到了学位证,为什么不学以致用呢?你知道没有医疗保障,现在住院看病的费用有多大?如果你真的病了该怎么办?”

“看看你自己吧,爸爸。”我接上,“抽那么多烟,喝那么多酒,吃饭总是凑合,几乎不出去锻炼——你不是照样生活得很好吗?”

“也许你是对的。我比我的任何一位同学都长寿。”

我接着说:“爸爸,父亲节就快到了。”

“哦,是吗?”他从来都不注意这些事情。

我还想对他说些什么,忽然间觉得要清楚地表达自己似乎很困难。我想向他表示我的谢意——谢谢他曾带我打棒球、下跳棋、吃龙虾……

怎能忘记:44年里,我和父亲之间存在着种种分歧。我们曾彼此为对方感到生气、失望,甚至相互诅咒。但那似乎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18岁那年,我一拳打在父亲的眼睛上,我一直想为此向他道歉。

我只说了这么一句话:“对不起,爸爸。我曾把你的敞篷车搞坏了。”

“你那时才6岁。”他轻轻地笑了。

“还记得吗?”我急急地接上,“有一次在格林凯特俱乐部,看到一头小毛驴,我想喂糖给它吃。你在它屁股上拍了一巴掌,想借此引开它的注意力,结果却被它狠狠地踢了一脚。”

“是啊,”他大笑起来,“该死的东西踢在了我的膝盖上。你还一直觉得那是件很可笑的事情呢。”“还有,你常常带我去看那些轮船。”“我很喜欢它们。”“但是我始终没有能说服你加入海军——你完全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海员。”

我沉默了。

他继续,“我和你母亲一起飞往加利福尼亚,想在你去越南参战之前为你送行。”他顿了一下,“那个星期天晚上我们必须乘飞机返回洛杉矶。在机场,我们紧紧地握了握手。那时的你已身着制服。”

父亲的声音慢慢地低沉了,他说:“我不知道我们是否还能见面。在飞机上,我哭了——你的离开让我感到撕心裂肺般痛楚。”

“我知道,爸爸。”我的嗓子仿佛被什么堵住了似的。

“我们为你祈祷,”他的声音颤抖了,“我们每天都在盼你来信。”

“我也每天在等你们的信。”

清了清嗓子,我的眼睛湿润了。该死,怎么讲起这些事情了——我暗暗责备自己。

“我打电话是要祝父亲节快乐。”最后我终于说出来了,“感谢您——我的父亲!”

电话的另一端,父亲沉默了,母亲也没出声,一切仿佛静止了。

“我希望我能做得更称职。”他压低了声音。

我说:“您已经做得很好了。没人能比得上您。”

“尽说好听的。好了,我要挂了——我可不想让你的账上出现赤字。”他轻轻地笑了一下。

“不用担心。”我说,“我爱您!”

“我也爱你!”他匆匆说完,便收线了。

挂上电话之后,我又一次拿起父亲和我的合影。冲着照片笑了笑,我擦掉了眼里的泪花。

美文解读

感谢父亲的人很多。前一种是因为他们有个好爸爸,假的也行。好爸爸给了他们一切的一切。他们一出生,就宣告这个世上多了他爸爸的一个复制品。过去在农村,有一个非农业的爸爸,就意味着他的孩子至少一个也会是非农业的。我们那儿有一个伙计,他爸是老师,他也就接班成了老师。

后一种人也感谢父亲。因为父亲很无能很苦很辛苦,但没做过亏心事、很正直,所以才苦,但赐给儿女的是精神财富。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