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道二则

君道二则

(唐)吴兢

○ 贞观[1]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dàn)腹[2],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理[3]而下乱者。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人[4]。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5](dú)既作,离叛亦兴。朕每思此,不敢纵逸。”谏议大夫[6]魏徵[7]对曰:“古者圣哲之主,皆亦近取诸身,故能远体诸物。昔楚聘詹何[8],问其理国之要,詹何对以修身之术。楚王又问理国何如,詹何曰:‘未闻身理而国乱者。’陛下所明,实同古义。”

○ 贞观十年,太宗谓侍臣曰:“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尚书左仆射[9](yè)房玄龄[10]对曰:“天地草昧[11],群雄竞起,攻破乃降,战胜乃克。由此言之,草创为难。”魏徵对曰:“帝王之起,必承衰乱,覆彼昏狡[12],百姓乐推,四海归命,天授人与,乃不为难。然既得之后,志趣骄逸,百姓欲静,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弊,恒由此起。以斯而言,守成则难。”太宗曰:“玄龄昔从我定天下,备尝艰苦,出万死而遇一生,所以见草创之难也。魏徵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所以见守成之难也。今草创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者,当思与公等慎之。”

【浅解】

本文选自《贞观政要》。作者吴兢(670—749年),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著名史学家。与刘知几齐名,在史馆任职30余年,以叙事简练、奋笔直书见称,《贞观政要》是其代表作。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明有为之君,在位23年,在房玄龄、杜如晦、魏徵等贤臣的辅佐下,实现了天下大治,其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史称“贞观之治”。唐太宗的治国理政之道也就成为历代政治家推崇、效法的楷模。吴兢编修《贞观政要》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歌颂“贞观之治”,总结唐太宗时代的政治得失,为后来的君主提供借鉴。全书共10卷40篇,分类辑纂了唐太宗与群臣之间的问答,以及唐太宗的诏书、众臣的谏议奏疏,内容十分广泛,比较详细地展示了这一历史时期“君明臣良”的良法美政和历史经验。全书虽偶有纰漏,但整体来看,主题明确,体例得当,叙事详赡,文字明畅,受到历代统治者的的重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说:“此书盖出其(按:指吴兢)耄年之笔,故不能尽免渗漏。然太宗为一代令辟,其良法善政,嘉言微行,胪具是编,洵足以资法鉴。前代经筵进讲,每多及之。故《中兴书目》称历代宝传,至今无阙。”

本文所选的两段文字,均出自《贞观政要》的首篇《论君道》,都是在探讨为君之道。第一段中,唐太宗提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这种君与民互为依附的爱民思想、治国先修其身的理政观念,以及“寡嗜欲,谨言语”的谦谨态度,对于君临天下者而言,均是万世不变的重要法则。第二段讨论的是草创与守成,即得天下和治天下的问题。一般而言,草创虽然艰难,但经历的时间较短;守成看似容易,但面临的考验更多,稍有不慎,便会由盛转衰。因此,得天下不易,治天下更难。治天下的重点仍然是统治者要正自身,以上率下,确保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安定,否则又将面临国家衰败的困境。这样的认识在今天仍未过时。1949年3月,在全国革命胜利之前,毛泽东同志就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高屋建瓴、语重心长地指出,“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13]而预防的办法,就是永远坚持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4]

[1] 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从公元627年到649年,共23年。唐太宗继位以后,励精图治,取得了天下大治的局面,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史学家将这一时期称为“贞观之治”。

[2] 啖腹:让肚子吃饱。啖:让……吃。

[3] 理:治。文中都用“理”字,是为了避唐高宗李治的名讳。

[4] 生人:生民。此处用“人”字,是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

[5] :怨恨,诽谤。

[6] 谏议大夫:官名。秦代置谏议大夫之官,无定员,专掌议论。汉武帝元狩五年置谏大夫。东汉改称谏议大夫,魏晋时称散骑常侍,隋唐仍置谏议大夫,有左、右谏议大夫,主掌谏诤议论。魏徵任谏议大夫时,“凡二百余奏,无不剀切”。

[7] 魏徵:(580—643年),字玄成,祖籍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州),历任谏议大夫、秘书监、侍中等,封郑国公,世称魏郑公,谥号“文贞”,唐太宗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以敢于直言纳谏著称于世。

[8] 詹何:战国时期楚国道家学派的学者。《列子·说符第八》载:楚庄王问詹何曰:“治国奈何?”詹何对曰:“臣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国也。”楚庄王曰:“寡人得奉宗庙社稷,愿学所以守之。”詹何对曰:“臣未尝闻身治而国乱者也,又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故本在身,不敢对以末。”楚王曰:“善。”

[9] 尚书左仆射:官名。秦始置,汉因之。汉成帝建始四年,初置尚书五人,一人为仆射,位仅次尚书令,职权渐重。汉献帝建安四年,置左右仆射。唐时左右仆射为宰相之职,掌统理六官。

[10] 房玄龄:(579—648年),名乔,字玄龄,以字行于世,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唐初著名政治家。他是李世民的得力谋士之一,李世民即位后,历任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司空等职,封梁国公。逝后追赠太尉,谥号“文昭”。唐太宗时期,房玄龄与杜如晦同为宰相,房善于谋划,而杜处事果断,因此人称“房谋杜断”。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

[11] 草昧:蒙昧杂乱,晦冥不清。

[12] 覆彼昏狡:消灭昏庸狡猾之人。覆:消灭。

[13] 《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8页。

[14] 同上。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