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货殖列传序

史记·货殖列传序

(西汉)司马迁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1]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2]

太史公曰:夫神农[3]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4]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chú huàn)之味[5],身安逸乐而心夸矜[6](jīn)埶[7](shì)能之荣使[8],俗之渐(jiān)民久矣[9],虽户说以眇(miào)论[10],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11]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12]之,最下者与之争。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13]绝,虞[14]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15]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16],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17]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埶(shì)益彰,失埶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夷狄益甚。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18]。”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19](shèng)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20]乎!

【浅解】

本文节选自《史记·货殖列传》。作者司马迁(前145—前90年?),字子长,西汉中期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他才、学、识、德并美,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称为“东方历史之父”,与西方历史之父希罗多德相媲美。《史记》记载了上起轩辕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等五个部分,是一部体大思精、前无古人的历史巨著,也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学著作之一。清代学者赵翼评价云:“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本纪以序帝王,世家以记侯国,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志人物,然后一代君臣政事,贤否得失,总汇于一编之中。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鲁迅先生更是将《史记》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与北宋司马光主持编修的《资治通鉴》并称中国古代“史学双璧”。

货殖的意思是利用货物的生产与交换,进行商业活动,从中生财求利。《史记·货殖列传》是司马迁为商人所立的类传,记载了先秦至汉代之间一些著名商人的商业经营活动,同时阐发了司马迁对商业活动的深刻认识。司马迁不赞同道家“小国寡民”和儒家“正其义不谋其利”的思想,也反对过分重视农业却抑制商业的传统观念,认为农、工、商、虞对于国计民生而言,都极为重要,尤其指出了商业流通和商业发展的必要性。可贵的是,司马迁充分肯定民众对财富的正常追求,正视商业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倡导政府鼓励经商而不是与民争利,强调只有民众富有,国家才能富强。当然,司马迁眼中的“求富之道”也是有差别的:“本富为上,末富为下,奸富最下”。即靠农业致富为上,靠商业致富为次,靠作奸犯科投机倒把致富则为最下等。后世班固批评司马迁“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岂不知这正是司马迁独到而深刻的“史识”之表现。

[1] 此处引文与通行本《老子》第八十章原文略有不同,但意思基本相同,描绘的是老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状况。

[2] 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日本学者泷川资言解释说:“言必用老子所言,以涂塞民耳目为务,则不可行也。”挽近世:挽救近代衰颓的风气。

[3] 神农:传说中的“三皇”之一。

[4] 虞、夏:虞舜、夏禹。

[5] 刍豢之味:指牛羊犬豕等各种家畜的肉。

[6] 夸矜:夸耀。

[7] 埶:通“势”,权势。下文的“得埶”“失埶”之“埶”,亦通“势”。

[8] 荣使:荣光。

[9] 渐民久矣:熏陶民心很久了。渐:浸染,熏陶。

[10] 户说以眇论:用老子那样精妙的学说挨家挨户去劝说百姓。眇论:老子的学说思想。眇:同“妙”。

[11] 道:通“导”,引导。

[12] 整齐:用制度、法律作出整齐划一的限制与规定。

[13] 三宝:农所出之食,工所成之事,虞所出之财(物料、货物)。

[14] 虞:掌管、开发山林水泽资源的人。

[15] 原:通“源”,根源,基础。

[16] 莫之夺予:没有谁能人为地夺取或给予。

[17] 适:逞,纵。

[18] 千金之子,不死于市:一说:“不死市者,知荣辱,耻犯法也。”另一说:富家子弟犯法,家有金钱打点,亦可使其“不死于市”。

[19] 千乘:拥有兵车千辆的诸侯国。乘:一车四马为一乘。

[20] 匹夫编户之民:普通百姓。编户:编入户口。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