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面”和“脸”

说“面”和“脸”

史锡尧

“面”就是“脸”。“面”有时说“面孔”,如“最近单位添了几副新面孔”。“面”还有时说“面目”,如“面目可憎”。“面目”常不指人的脸,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面目”有“面貌”的意思,这儿指事物(庐山)。“面目全非”,事物的样子跟原来完全不同。“面目一新”(某事物)展现了新的面貌。“面目”有时指政治身份,如“政治面目”。“颜”,有时是“面”、“脸”的意思。“汗颜”,脸上流着汗,意思是羞愧。“笑逐颜开”,脸上展露笑容。“厚颜无耻”,脸皮厚不知羞耻。

“面”是人很重要、很突出的一部分。因为脸上长着一双能看见光明和万物并能传达情意的眼睛,长着能听见别人说话和各种声音的耳朵,长着用以呼吸并能闻见各种气味的鼻子,还长着能吃饭、喝水以延续生命并能说话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嘴,因此,“脸”(面)可以代表一个人。见到某人了,是“见面”,会见某人,是“会面”;不认识某人,是“面生”,见过某人,是“面熟”。人们说二人直接接触,有“面谈”、“面商”、“面授机宜”……

“面”可以表现人的健康情况。“满面红光”,身体非常健康(可能人还高兴)。“面有菜色”,常吃不饱,脸色发青。“面黄肌瘦”,营养不良,身体衰弱。

“面”可以表示人的感情。心情欢畅,便“笑容满面”。生气时,“脸色铁青”。不高兴时,“拉长了脸”。羞惭时,“面红耳赤”。发愁时,“愁容满面”。感到为难、难办时,“面有难色”。受到惊吓时,“面如死灰”。当然,也有人“喜怒不形于色”,有人大义凛然,毫无畏惧,而“面不改色”。

人的面对人来说是这样的重要,人们对于“脸”(面)也就有一些很形象的描写。

描写好的。 “面如桃花”即“人面桃花”,这来源于崔护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西厢记》中描写莺莺,“淡白梨花面,轻盈杨柳腰”。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描写杨贵妃是“芙蓉如面柳如眉”。

描写男子的。“面如锅底”,旧小说中描写唐朝大将尉迟恭。“面如重枣”, 《三国演义》中描写关羽。旧小说中描写面孔白皙的书生有“面如冠玉”之说。

除着重颜色的描写外,还有着重形象的,如“面如满月”、“面如银盆”、“面目狰狞”、“一脸横肉”。

比较特殊的是“冷面”和“铁面”。

“冷面”常用于描写杀手。“冷面杀手”,冷酷无情,杀人时不动声色的杀手。

“铁面”常与“无私”连用为“铁面无私”。“铁面”,表示刚强、坚定,不畏权贵,不徇私枉法,执法如山,所以“无私”,没有私心。

“面”(脸)甚至可以代表一个人。因此“露脸”、“长脸”与“没脸”、“丢脸”, “有面子”与“没面子”、“丢面子”对一个人来说是比较在意的。

俗话说“人有脸,树有皮”,树没有皮,便会死去,人没有脸,活着何益?还有熟语说“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春秋时赵国太后深知“脸”在人心目中的重要位置。她力拒群臣的意见,不愿把自己的小儿子长安君送出做人质以换取救兵。赵太后威胁说谁要再提这一意见,“老妇必唾其面”,我老太婆一定吐他一脸唾沫。

“没脸”,就是“没面目”,就是内心愧疚,无法面对他人。历史上最有名的便是项羽兵败垓下,在乌江边说的话:“无面目见江东父老。”他没有脸面对江东的父老乡亲,遂自刎而死。后来杜牧对项羽表示惋惜,写了《题乌江亭》诗:“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但项羽无自知之明,他认为“非战之罪也”, “天亡我也”。这样的人不能很好地总结经验教训,即便再从江东聚众卷土重来,到头来也很可能是彻底失败。

“面”对着哪个方位,也非常重要,这表示人的地位和权势。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天下大乱时,群雄并起,逐鹿中原。获“鹿”者,“面南而坐”成为皇帝(君不见所有帝王宫殿都坐北朝南)。助皇帝荡平天下者“北面而事之”,是为“臣”,以侍奉天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