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佛学与文学——以竟陵八友为中心》序

《南朝佛学与文学——以竟陵八友为中心》序

佛教与文学的关系,尤其是中古佛教与文学的关系,近年来日益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其中的原因不言自明,因为现存汉译佛教经典,很多传译于这个时期,对于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广的影响。从事中古文学研究,就一般资料的搜集整理而言,似乎没有多少难处;然而,一旦涉及佛教经典,尤其是对涉及佛教与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就会面临许多困难。因为,交叉研究既有无限魅力,又充满学术风险,往往费力而不讨好。费力自不必说,因为作者必须全面掌握相关领域的原始资料,熟悉研究现状;同时,还要努力探寻彼此之间的密切关系,对于相近的历史背景有深入的了解。尽管如此,其研究成果,又往往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所质疑,两面不讨好,时常会挫伤研究者的积极性。

大约在五六年前,我的老师孙昌武先生邀我回母校南开大学参加一场博士论文答辩会。那时,谭洁博士正潜心于博士论文《齐梁“竟陵八友”之研究》的写作,向我询问有关学术信息。我在十五六年前曾经做过南朝时期“竟陵八友”的研究,自以为竭泽而渔,便不假思索地说,这个题目可开垦的空间不是很大。言下之意,劝她另作选题。此事,我以为就过去了。没有想到,一年以后,谭洁竟然拿出了非常厚重的博士论文,叫我惊讶万分。而且,我又一次得到孙老师的厚爱,邀我参加谭洁博士论文的答辩会。为此,我认真地审读了她的博士论文,越读越感到惭愧,因为还有那么多的问题,我以前不曾涉猎;即便是对我曾论及的问题,也有了更多的拓展。由此可见,学无止境,确非虚语。其实,这种感知早已刻印脑海。我完成博士论文不久,就已感到疏漏,为此曾撰写《别求新声于异邦——介绍近年永明声病理论研究的重要进展》(《文学遗产》1999年第4期)等文,专门介绍国外这方面的研究情况。当时我以为国内的研究情况,我已经掌握得八九不离十。现在看来,就是国内的研究,也后来居上。事实上,不仅谭洁做了这个题目,后来与我合作的博士后柏俊才也以“竟陵八友”作为研究选题。可见,这里确实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对于国内同行的这个选题的研究,我们理应给予特别关注。由此来看,我当初对于谭洁选题的质疑,确实囿于一隅之见,根据不足。

然而,谭洁并不以此为满足,又将研究的触角伸到佛教文化领域。为此,她选择著名佛教文化研究专家赖永海先生作为博士后的合作导师,在赖先生的悉心指导下,经过两年的努力,完成了《南朝佛教与文学》一书的写作。作者的视野已远远不限于“竟陵八友”的佛教思想与文化活动,而是整个南朝,论及了佛教发展与南朝社会的历史文化背景,论及了佛学对文人世界观及其创作的影响,援据精博,视野弘通,给人更多的启迪与思考。就选题而言,同样的题目,西北大学的张弘(普慧)已然在先,而谭洁依然知难而上,做出自己的独到研究。由此我就推想,谭洁博士正是通过自己的研究,来证明一个基本道理:学术研究犹如积薪,后来居上。诚如朱熹《鹅湖寺和陆子寿》诗所说:“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邃密深沉,这正是谭洁博士努力追求的学术境界。

因为我曾做过南朝文学研究,又是南开校友,谭洁博士便引以为同道,很希望我能为《南朝佛教与文学》作一序言。我深知作序难,既要避免吹嘘别人,更要避免自吹,便只能扼要地回顾与谭洁博士的学术交往,由此可以看出她邃密深沉的学术特点。至于说到这部著作的学术特色与学术贡献,确非三言两语可以涵盖。其逻辑之缜密,文笔之流畅,学风之谨严,结构之完整,都鲜明地体现在字里行间,读者自可体会,就不必由我在这里一一赘论了。

(《南朝佛学与文学——以竟陵八友为中心》,谭洁著,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8月版)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