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更

炒更

“炒更”,是一个时代流行词,粤语之说。

20世纪90年代左右,广东盛行“炒更”,“炒更”成了一个人有本事、有门路的标志。

粤语中“炒更”一词很形象,念“Cao Gang”,也就是干完白天的主业后,晚上从事副业,即从事第二职业甚至第三职业,“捞外快”。

“更”是以前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有入更、三更、五更之说,其计时到五更为止。“炒”时间的过程也就是赚取时间价值的过程。

大多数人的专职工作都安排在白天,所以,“炒更”形象地说明:要取得业余收入,就必须把握好晚上的时间。

“炒更”,英文是Part time,在香港称之为“秘捞”,就是秘密地去捞钱赚外快,不能让老板知道。

“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广东人说有“更”可“炒”,是在经过“十年磨一剑”的改革开放后,已有了相当多的“炒更”机会。制造业是工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企业需要大量的产业工人。人气的聚集,自然会带来服务业的产业需求,各行各业随之不断繁荣。

改革开放初期,对于中国普通人来说,欧美、日韩遥不可及、高不可攀。“港台风”首先刮进广东,风靡全中国。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舶来品”随之而来,撩拨得人们心痒难耐。满大街充斥着电子产品、时装、西点美食……当年,不看港台剧、不会唱几首港台流行歌曲,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潮流人。

广东“炒更”盛行,是人们的发财梦使然。当然,广东是改革开放前沿,“炒更”机会多,但也不是遍地黄金,到处掉馅饼的,是要人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不辞辛劳,三更五更,加班加点地工作。还得把握好一个度,不能本末倒置,不然主业副业都可能面临被辞退、解雇,或者开除,“炒更”炒不好就会被“炒鱿鱼”,得不偿失。

当年,远未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好光景,年轻人若拥有一份相对稳定的主业养家糊口,再不辞辛劳、夜以继日地“炒”一两个“更”补贴家用,或者让自己有请朋友喝一两杯的能力,那定是羡煞旁人的。

要“炒更”,得有一些看家的本领、耐磨的品性。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