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溪志》简介

《仙溪志》简介

 

现存的福建地方志中,最早的当属宋代梁克家所修《(淳熙)三山志》四十二卷,其次就是《仙溪志》了。对于前者,因其卷帙较多,记载较详细,学者多有研究,而后者却被忽略,只是零星有一点介绍,也不够清楚。笔者根据《宋元方志丛刊》所收铁琴铜剑楼影抄本《仙溪志》a,对这福建省莆田地区现存最早的地方志之一作一简单介绍。

一、102650.jpg志缘起及作者

01%e3%80%8a%e5%ae%8b%e5%85%83%e6%96%b9%e5%bf%97%e4%b8%9b%e5%88%8a%e3%80%8b%e7%ac%ac8%e5%86%8c%e3%80%8a%e4%bb%99%e6%ba%aa%e5%bf%97%e3%80%8b%e4%b9%a6%e5%bd%b1.tiff 

《宋元方志丛刊》第8册《仙溪志》书影

现在的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古称仙溪。“仙游”之名可以追溯到汉代,传说汉武帝元狩年间(前122—前117),有何氏兄弟九人游历到仙游九鲤湖,发觉这里山清水秀,于是在此专心修道,最后一起飞升成仙,所以取名“仙游”,寓意该地曾有仙人。实际上,“仙游”这个名称出现得比较晚,在这之前一直是称“仙溪”。武周圣历三年(700)在莆田地区设置清源县,天宝元年(742)因改泉州为清源郡,清源县遂改名为仙游,所以志书上也说:“盛唐之际,邑加仙游之名。”(第8304页下)

《仙溪志》的修撰缘起,在序文中说得比较清楚:“莆甲七闽,分邑惟三,仙溪又甲诸邑,前未有志,是大漏。”(第8270页下)刘克庄在序中也说:“吾郡三邑,仙游最巨,其山川之美,户口之众,前未有记载者。”(第8270页上)宋朝时期,仙游与莆田、兴化同隶属于福建路兴化军,三个县之中,仙游的地位最重,但是没有方志传世,因此被认为是为政者的一个疏漏。到了南宋宝祐二年(1254),赵与沁任仙游知县,黄岩孙任县尉,开始筹划纂修方志事宜。

现存的《仙溪志》上署的是宋朝赵与沁修,黄岩孙纂。赵与沁,武阳人,官至奉义郎。黄岩孙,其生平在正史中没有记载,所幸方志中记载了他的事迹。他的籍贯,《仙溪志》黄岩孙的跋文中自称是温陵人,该书卷二中又说他是泉州人,而温陵正是泉州的别称。根据《(嘉靖)惠安县志》卷十三《人物》的记载,他字景傅,南宋宝祐二年进士:

 

登第授仙溪尉。兴学校、通水利、创桥梁,修邑志,一以义理之学为政。咸淳间令尤溪,新南溪书院,建四斋及讲堂以栖学者,复作夫子燕居堂。初《太极》、《通书》、《西铭》,文公为之解,后诸儒多有发挥,而文公所与文人问答书疏错出语类文集中者散而无统,岩孙乃本文公解,悉疏语类文集及诸儒之说,间申以己意,会萃成编,伦类通贯,名曰《辑解》,刊于书院,文公曾孙浚序之。后通守福州,又校刊《西山读书记》。b

 

同书卷十二《选举》还记载:“历尤溪知县、福州通判兼西外宗正丞。”《(嘉靖)尤溪县志》卷五《官师志·县官年表》中记载,度宗咸淳元年任尤溪知县c

综合以上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黄岩孙的生平大略。他字景傅,温陵(泉州)人,宝祐二年进士,任仙游县尉。咸淳元年(1265)任尤溪知县。在任期间大兴文教,以义理之学为政。后来任福州通判兼西外宗正丞。他的一生与程朱理学有密切的关系,他纂修《仙溪志》,给朱熹的作品作疏,著有《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三篇,另撰《辑解》,并由朱熹的曾孙作序,后又校刊真德秀的读书记。可见在当时他应该是闽学学者中较为出众的人物。

另外根据序和跋文,参加修撰的还有苏国台、苏攀龙、黄尧俞等人。

二、刊刻情况及版本

《仙溪志》刘克庄所作的序言中记载,该书原来有十五卷,现在流传的本子却只有四卷,笔者细察书中内容,认为并无脱漏之处,下文自有论述。这里先叙述刊刻状况。

黄氏的跋文中说“越半载而书成”,该跋作于宝祐丁巳季春,也就是宝祐五年(1257),据此推算,修书开始于宝祐四年(1256)。另外,刘克庄的序言作于“宝祐五年孟夏既望”,陈尧道作序于“宝祐丁巳中秋”,可以知道修书时间在宝祐四年至五年d

书的正文前面又有元代田九嘉的序言,序言说宋朝的刻版早已经毁掉,邑士傅玉成以“家藏本”献之,元代根据这个本子重刻,这就是元刻本。今本卷一署“宋迪功郎兴化军仙游县尉黄岩孙编 元兴化路仙游县务提领黄真仲重订”,今人据此定为元代黄真仲重订本。对这种判断,笔者还有疑问。该书中小注多次出现“原本”字样,如第8272页注“此条及下四乡原本未注”,第8282页卷一终下注“原本货殖以下仅注旧志数条,今依序文所列及引用古书者并录之”,第8288页注“原本序文及贾郁等三人政绩并注旧志,余以意推,仍录至宋末”等等。这里需要先搞清楚“原本”到底是哪个本子。有几种可能:1. 宋本;2. 傅氏家藏本;3. 元刻本;4. 黄真仲重订本;5. 其他本子。宋本已经毁掉,可以排除第一种可能性。小注的字里行间,“原本”与“旧志”大多并列,旧志或许是傅氏家藏本。有的人可能会问:元刻本与黄真仲重订本是否为同一本子?田九嘉序中只是说重刻,并没有说修订,所以这二者应当不是同一个版本。又第8300页后注“以上题名原本失注,按原本称元之科第因邑志不修以致莫考,是知唐宋题名皆据宋志旧文。又案宝祐以后亦似宋人所添,故并录之。令佐题名仿此”,据此,原本并非黄真仲重订本,可能是元刻本。然而看第8300页小注的语气,不像元代人的口气,或许黄真仲重订本在流传中又被后人修订过?我们姑且称之为元后递修本。清代瞿镛就是用这个元后递修本为底本影抄,成为目前流传的铁琴铜剑楼影抄本。

根据以上的判定,我们可以把《仙溪志》的刊刻情况示意如下:

 

宋本——傅氏家藏本——元刻本——黄真仲重订本——元后递修本——清影抄本

 

版本情况经笔者查阅,限于条件,将所见各书著录情况罗列于下:

 

1.《文渊阁书目》卷十九著录“仙溪志二册”,见《明代书目题跋丛刊》上册,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第193页上。

2.瞿镛铁琴铜剑楼影抄本,四卷,见《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第十一卷,光绪二十四年刊本,第12页。又见《北图古籍善本书目》,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735页。《宋元方志丛刊》所收《仙溪志》即是瞿氏影抄本,现归国家图书馆收藏,卷首末有“京师图书馆收藏之印”,国图编号为05273,四册,八行二十五字,小字双行,周白口左右双边。

3.传抄本,四卷,见缪荃孙《艺风藏书续记》卷三, 1913年刊本,第4页。

4.传抄本,二册,上海图书馆藏,见《上海图书馆地方志目录》, 1979年,第322页。

5.清抄本,四册一函,北大图书馆藏,内有“积学斋徐乃昌藏书”、“南陵徐乃昌校勘经籍记”等印。《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史部上册第925页作“(宝祐)仙溪县志”,“县”当为衍字。

6.清抄本,二册,国家图书馆藏,编号6784,八行二十五字,蓝格蓝口四周双边,见《北图古籍善本书目》,第735页。

 

另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第531页的记载,山东大学图书馆和福建图书馆也有收藏。20世纪80年代末,仙游县文史学会对该书进行了初步的点校工作,作为《福建地方志丛刊》的一种,由福建人民出版社于1989年出版。

三、体例、内容及其特点

为了更准确地认识《仙溪志》的体例、内容及今本《仙溪志》是否为足本的问题,我们不妨将它的目录与《吴郡志》作一番对比:

108371.jpg 

从以上目录的对照中,不难看出《仙溪志》的体例与《吴郡志》类似,内容上也比较完整,通读全书,并无脱漏的感觉,因而笔者认为今本《仙溪志》乃足本,原本十五卷可能是经过黄真仲重订后成四卷的。

该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文字简略,但记载清晰。全书仅有四卷,五万余字,每一子目的记载都比较简略,但十分清楚,每一目、子目前都有总序、序。概括说来,其修书方法是“抚之前闻,质之故老,参之学职……订郡志之失纪载者,访碑刻之未流传者,博观约取,诞去实存”(第8333页上),因而全书从内容上看比较完整,对地理形势、人情风俗、财政赋税、物产都有明文记载,开莆田方志之先例,为后世保留了许多珍贵资料。

其二,重点记载人物。全书四卷,如果把令佐题名、进士题名、衣冠盛事、仙释一并算入人物一目,那么对人物的记载几乎占全书的三分之二,所以刘克庄、陈尧道均认为此书“志人物尤详焉”,“于人物为尤重”。这与当时莆田地区的风气不无关系。众所周知,五代至宋,福建文风大盛,莆田尤为突出,当地民谚有云“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虽蕞尔之地,却有“十室九书堂”之称,可见文风之盛。正因如此,莆田科甲鼎盛冠于八闽,人才辈出,这是当地最值得称道的事情,因此在方志中详于人物便不难理解了。书中还单列“衣冠盛事”一目,罗列文士最荣耀之事,比如“六代登进士第”、“兄弟同年登进士第”、“一门监司郡守”等等,更可见修撰者对当地人才鼎盛的自豪之情。

其三,书中充斥着程朱理学的观念。黄岩孙本人就是闽学的重要人物,所以他对材料的取舍就带有鲜明的理学气息:

 

论财赋必以惜民力为本,论山川必以产人杰为重。人物取其前言往行,否则爵虽穹弗载焉;诗文取其义理法度,否则辞虽工弗录焉。按是非于故实之中,寓劝戒于微言之表。(第8333页上)

 

陈尧道的序言中说得更明白:

 

尧舜道统之传,盛于孔子,而尊经有阁;周程道统之传,恢于朱子,而肖像有祠。重惟兹邑,山川逴跞,秀气所宫,钟媺前哲,崇经术,嗜理学,寿斯道之脉宏矣。直节高风,立懦千载,不笔诸志,何以诏久。(第8270页下)

 

这种思想在记载人物时尤为突出。如记宋代人物时便着重于“庆历之谏臣,元祐之君子,乾道之相业”(第8314页上),列蔡襄、陈次升、朱绂、林豫、陈觉民、余象文等人的传记,对于庆历革新、元祐党争之类的事情多所涉及,很是详细。

以上从修撰经过、作者、刊刻、版本、内容、体例及特点等方面对《仙溪志》作了简单介绍。笔者认为现存瞿氏铁琴铜剑楼影抄本并非全是宋元旧本,可能还经后人修改过,但从整体上还保留了元本的面貌。它是福建莆田地区现存最早的地方志之一,对唐宋时期仙游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较为全面的记载,又因为其存世仅有抄本,因而在现存宋元旧志中殊为珍贵。

 

原刊《福建文史》2003年第2期,2021年2月17日修订

a 中华书局,1991年。以下凡引自该书,均不再注出版本,随文注出页数。

b 《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32册。同书卷十二《选举》又记,黄氏是宝祐四年文天祥榜进士;《仙溪志》卷二《令佐题名》中记载,二年黄氏即已上任。按:《仙溪志》是黄氏所修,记载自己的履历当不会有误。

c 《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33册。

d 《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作“宋宝祐五年修”(中华书局,1985年,531页),误。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