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生平与创作

柳永生平与创作

生平:风流才子也为功名所累

柳永生于984年,彼时正值宋朝初期。五代十国时期混乱的局面已结束,天下太平,百废俱兴。生活在盛世,柳永的一生却无法用“幸”或是“不幸”来概括。他流连秦楼风流成性,游览都市极尽繁华,低吟浅唱誉满天下。然而,他也几番落第仕途不畅,辗转多地不被重用,生活清贫晚景凄凉。人生的失意与得意都成就了柳永,从此,宋词史上多了一颗璀璨的明珠。

少年才盛

柳永出生在一个典型的官宦世家。祖父柳崇,字子高,曾为沙县县丞。唐末时局动荡,烽烟弥漫,柳崇选择辞官隐居读书,不问世事。朝廷数次派人请其出仕,都被婉言谢绝。他发誓不入仕途,布衣终老。然而他的后人积极入世,都取得了官位。柳崇生有六子,柳永的父亲柳宜为其长子,初任监察御史,颇得南唐后主李煜的赏识,入宋后官至工部侍郎。柳永的叔叔柳宣,以及哥哥柳三接、柳三复也都取得了科第功名。

柳永的家庭文化氛围浓厚,从小就接受儒家文化的熏陶。柳永之名是多年以后自取的,最初,柳永父亲为其取名柳三变,出自《论语·子张》:“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这是父亲希望柳永有君子气度,远望气势十足,近距离接触温文尔雅,说起话来睿智犀利。柳宜忙于仕途,柳永的母亲刘氏便负责柳永的教育。刘氏出生于书香世家,精通诗词歌赋。柳宜写信告诉刘氏,要严厉管束柳永,让他专心学习“经史子集”,柳永的童年便在学习儒家典籍中度过。柳永的词体现出极高的音乐造诣,这与他的家庭环境也分不开。刘氏的外祖父是唐代著名乐师雷海青之后,她从小跟随舅舅学习音乐知识。刘氏时常唱些小曲给柳永听,在母亲的熏陶下,柳永学会了乐理和识谱。良好的家庭教育,为柳永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童年时期的柳永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994年,10岁的柳永写下《劝学文》,阐述了教育与学习的重要性。父母有教育监督子女的义务,须做到严厉;子女要主动学习,须做到勤奋。“学,则庶人之子为公卿;不学,则公卿之子为庶人。”最后两句十分警策,精炼地说明了学与不学的结果,学习能够改变命运,也体现出他积极入仕的心态。柳永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觉悟,让人惊叹,也使他在当时赢得了“神童”之名。998年,柳永跟着叔叔一起回故乡福建,在武夷山的中峰寺游览时,写下了《题中峰寺》,在当地广为流传。少年时期的柳永锋芒初露,开始奔赴更广阔的天空。

屡试不第

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柳永18岁时便出发准备去参加科举考试。当时的他满怀豪情壮志,对于及第势在必得,却没想到这条路异常坎坷。1002年,柳永从家乡福建崇安出发,去汴京考试,途中路过杭州,写下《望海潮》求见孙何。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介平民无法见到孙何,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词,并让孙何宴会上的歌妓演唱。这首词气势宏大,孙何听到后,立刻安排与柳永见面。孙何并没有对柳永的仕途起到什么作用,然而此词却让柳永名震杭州。杭州秀丽的风光和繁华的市井生活使他流连,后又前往苏州,游历了六年,才继续前往汴京。

直至1009年,柳永才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宋真宗有诏,“读非圣之书,及属辞浮糜者,皆严遣之”。因为当时宋朝北有契丹虎视眈眈,西北又有党项强势兴起,边患严重,宋真宗认为是靡靡之音影响了大宋王朝的斗志与士气。刚好柳永的风格便属于这一类,因此初试落榜。他失意之下作《鹤冲天·黄金榜上》:“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词中带着几分不平,几分自嘲,但更多的还是洒脱。这首词流传非常广,甚至传入了宫墙之内,给柳永日后的仕途埋下了重大隐患。

1015年,柳永参加礼部考试,第二次落榜。此时柳永虽然仕途失利,但是他的词却越来越受欢迎,京城歌妓纷纷慕名而来请他写词。他经常出入秦楼楚馆,浪漫而放荡不羁的性格便显露出来,都市的繁华、歌妓的多情,使他沉醉其中,创作灵感也源源不断。

1018年,柳永第三次参加考试。这次他终于中举了,只等皇上朱笔圈点放榜。宋仁宗看到“柳三变”的名字时,记起正是他写了“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便毫不客气地把“柳三变”的名字从榜中抹去,并对大臣说:“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因此,柳永第三次考试依然落榜。知道落榜原因后的柳永,哭笑不得,从此称自己是“奉旨填词”,“奉旨填词柳三变”由此而来。决心离开官场的柳永走向红尘,在一个个眠花卧柳的夜晚,创作了大量雅俗共赏的长歌短调。他那些表现平民百姓喜怒哀乐和青年男女爱情的通俗慢词,情真意切、言之有物,经歌妓演唱后,传遍大街小巷,走进千家万户,一时无人能及。在歌妓心目中,柳永地位极高,有歌唱道:“不愿穿绫罗,愿依柳七哥;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中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

1024年,已经40岁的柳永心中仍有遗憾,决定再考一次。但因之前落下了不好的名声,因此仍是落榜。为了消除自己声名不利的影响,柳永改“柳三变”为“柳永”,字耆卿。从“变”到“永”,体现出柳永心态的转变,也许柳永此时已决心放弃科举之路,从此放浪于市井之中。尔后柳永离开京城,愤然南下,临走的时候,他与自己的恋人虫娘依依不舍,写下了名传千古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游历了许多城市之后,柳永对京城仍有眷念。1029年,柳永返回京城。汴京繁华依旧,但物是人非,触目伤怀,柳永又离开京城,前往西北。“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命运的转机往往就在不经意间出现。1034年,宋仁宗特开恩科,对往年落第的才子放宽了要求,当时柳永已经年过半百,被授睦州团练推官,从此走上了仕途。

仕途风波

好景不长,柳永的仕途又遇风波。朝廷里有一位宦官十分欣赏柳永的才华,看他空有一身才学却从来没有受到重用,于是便告诉柳永有个机会可以让皇上开心,说不定能得到提拔,让柳永为皇上写一首歌功颂德的贺词。于是柳永写下了《醉蓬莱·渐亭皋叶下》,本意为赞美皇上,但因其中“此际宸游,凤辇何处”与仁宗哀悼真宗的挽联“宸游凤辇何处”意外相似,使得宋仁宗触目伤情。又因“太液波翻,披香帘卷,月明风细”一句有不祥之意,触犯了皇上的大忌,于是柳永被贬。

往后几年,他辗转于成都、潭州、杭州、苏州等地。1049年,转官太常博士。次年,改任屯田员外郎,后人又称其为“柳屯田”。遂以此致仕,定居润州。

爱情故事

关于柳永的妻子,正史中没有记载,从他的词作中,可以看出他是娶了妻的。柳永有多首词表达了对家中妻子的思念,《忆帝京·薄衾小枕凉天气》写得最为深情,整首词意境凄美,短短几句,把自己的思念之情描写得淋漓尽致。柳永离开福建,在京城参加科举考试,与妻子渐行渐远,感情也出现了间隙。

到了京城之后他结交了许多红粉知己,有心娘、佳娘、酥娘、虫娘,还有陈师师、赵香香、徐冬冬等女子。词中出现最多的是虫娘,如《木兰花》中的“虫娘举措皆温润”,《集贤宾》中“就中堪人属意,最是虫虫”,《征部乐》中“但愿我、虫虫心下”,可以推测,柳永与虫娘有过一段爱情故事。大中祥符八年即1015年的时候,柳永第二次参加科举考试落第后,和虫娘关系发生破裂,之后柳永的词作中再也没有出现过虫娘。

后人传扬较多的是他与江州名妓谢玉英的爱情故事。1037年,柳永调任余杭县令,途经江州时,结识了名妓谢玉英。谢玉英十分倾慕柳永,书房有一册《柳七新词》都是她抄录的。柳永与她一见如故,相知相爱。临别时,柳永写新词表示永不变心,谢玉英则发誓从此闭门谢客。柳永做余杭县令三年期满调回京城,临行时到江州与谢玉英相会。只是没想到谢玉英因生活所迫,又开始接客,于是柳永留下一首《击梧桐·香靥深深》离开了。“见说兰台宋玉,多才多艺善词赋,试与问、朝朝暮暮。行云何处去。”道尽了柳永的辛酸,三年前的恩爱,如今再也寻不见。谢玉英看到柳永写的词后十分后悔,于是进京寻柳永,几经周折,终于在京城名妓陈师师家找到了柳永。两人相见后,恩爱如初,自此,谢玉英与柳永如夫妻一般生活。

晚景凄凉

1053年5月,69岁的柳永去世。虽然当过小官,但是柳永为官清廉,生活清贫。晚年的柳永既无家室,也无财产。谢玉英曾与他拟为夫妻,为他戴孝。全国各地的歌妓听说柳永去世,纷纷赶来,为柳永置办葬礼。在葬礼上,歌妓们歌唱柳永为她们写过的词。之后每年清明节,都有大批歌妓聚集来到柳永坟前凭吊他,当时称为“吊柳会”。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