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铺的物质文化史

茶铺的物质文化史

名称与位置

我们最容易忽视的,就是那些我们每天都看得到的,时时刻刻在我们身边的那些东西,比如说我们所享受的物质文化。我们认为那是理所当然的,自然就有的,其实那是大自然和人类文明的恩赐,是无数代人奋斗的结晶,是非常值得珍惜的。

茶馆的名称、地点、茶具以及堂倌等都无不反映出茶馆文化。例如茶馆取名非常讲究,都力图高雅和自然,诸如“访春”、“悠闲”、“芙蓉”、“可园”等。

茶馆更竭力择址在商业或有自然或文化氛围之地。街边、路旁、桥头等人来人往容易引人注目,当然是理想口岸,坐落在风景胜地亦是绝妙选择,商业娱乐中心也颇受人们青睐,至于庙会、市场更是茶馆最佳选择。

花会是每年成都最热闹的公共聚会,位于二仙庙和青羊宫之间的空地成为巨大的市场和展览地。据称有上百家茶馆和酒店在此搭棚营业。有资料称那里每天顾客达10多万人。但花会结束后,这些茶棚就被拆除。

公园更是茶铺集中的地方。成都的第一座公园是建在过去满城的少城公园,那是晚清社会和城市改良的一个结果,也就是今天人民公园和鹤鸣茶馆的所在地。在一百多年以后,仍然肩负着当时开办公园的初衷,即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具有自然景色的休闲的地方。

繁荣的商业区当然也是茶馆的集中地。劝业场是成都第一个商业中心,著名的悦来茶园便坐落在此。

在成都,街边茶铺多利用公共空间,临街一面无门、无窗亦无墙,早上茶铺开门,卸下一块块铺板,其桌椅便被移到街檐上。茶客们便借此观看街景。行人往来以及街头发生的任何小事,都可以给他们增添许多乐趣和讨论的话题。

公园的茶铺

在中国的传统中没有公园这个概念,是近代从西方所引进的一种公共空间。这再一次证明了一个国家和民族需要不断地汲取外来的因素,只要它符合我们现代生活的需要。

公园是成都茶馆的集中之地。望江楼是成都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以其巍峨的结构和独特的位置——坐落在江边——而为成都人所钟爱。过去这里是码头,远行者多在此别离亲友。这里还有著名的薛涛井,因此这里的茶馆凭借赏心悦目的环境和得天独厚的泉水招徕顾客。

鹤鸣茶馆

当悦来茶馆被拆除之后,鹤鸣茶馆就是今天成都有着最长历史的茶馆了。它地处成都中心位置,保留了盖碗茶、木桌、扶手竹椅的传统,而且又在竹林之下,空气清新,景色宜人。对成都老茶铺不了解的年轻人,去鹤鸣坐一坐,就会体验老茶馆吃茶的风情。

少城公园也是游人如织之地,有好几家茶铺,都藉树荫放置茶桌茶椅,占地不小。正如刘师亮一首竹枝词所描写的:

当路茶园有绿天,

鹤鸣永聚紧相连。

问他每碗茶多价?

都照君平卖卜钱。

按照这首竹枝词的说法,在少城公园的主道上是绿天茶社,而鹤鸣和永聚茶社紧紧地连在一起。这些茶铺的茶价都与君平庙算命的价钱是一样的。按照刘师亮为这首词所做的注:“茶价一律一百文”。

茶馆成为几乎各个公园的中心,在中城公园茶馆占据了北面的大部分,而有人说支矶石公园整个就像一个大茶馆。而城外的一些茶馆以其悦目的环境招徕许多顾客。

一首竹枝词描绘了花会附近的茶客们:“久坐茶棚看路口,游人如织不停梭”。环境对茶馆生意十分关键,在花园、庙宇中的茶馆总是不愁客源,对此,清嘉道年间的号称“六对山人”的地方文人杨燮吟道:

个个花园好卖茶,

牡丹园子数汤家。

满城关庙荷池放,

绿树红桥一径斜。

就是说有花园的茶铺生意都非常好。有的花园里有牡丹花,有荷花池,有小桥,有绿树,有小径,还有庙宇,为茶客提供了一个优美的环境。

器具和“三件头”

整个茶铺,无论是它用的器具、环境、布置、语言,以及在那里谋生的诸如堂倌、瓮子匠(就是管灶烧水的火头军)、小商小贩、装水烟的、掏耳朵的、补伞补扇的、修鞋擦鞋的、算命的,林林总总,都是茶馆文化的组成部分。茶铺可以说就是一部过去成都物质生活和物质文化的历史。

茶铺所用茶具一般为“三件头”,即茶碗、茶盖、茶船(即茶托或茶盘)三件组成,去茶铺喝茶称之为“喝盖碗茶”。茶船即茶托,用它端碗以免烫手。茶盖可以使水保持烫度,还可以用盖来拨动茶水,使茶叶香味四溢,滚烫的水也凉得快一些,以便着急的客人赶快止渴。另外,茶客喝茶时从茶碗和茶盖之间的缝隙,可以把茶叶撇开。

桌椅也具地方色彩,在早期都是在路旁放小木桌,每桌四条矮板凳,没有雅座,没有茶屋,没有躺椅,因而亦无士绅光顾,纯粹为下层人民而设。之后,有靠背和扶手的椅子开始在茶铺使用,使人们坐得更舒服,当然也延长了他们坐茶铺的时间。

茶具相对来讲较贵,所以下等茶铺尽量延长其使用期。按照李劼人在《暴风雨前》中带有讥讽的描述,茶碗“一百个之中,或许有十个是完整的,其余都是千巴万补的碎磁。”

而补碗匠的手艺高超,“他能用多种花色不同的破茶碗,并合拢来,不走圆与大的样子,还包你不漏。也有茶船,黄铜皮捶的,又薄又脏。”

碗匠可以把不同的茶碗片拼在一起,他们的技术是如此高超,以至于民初寓居成都的传教士徐维理(William Sewell)说,在这些碗片拼好后,如果不从碗的下面看的话,“几乎看不出是补过的”。

茶铺里的桌椅也展示了茶馆文化。四川有丰富的竹子资源,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经常被用作建筑材料或起居用品,像筷子、工具手柄、家具等。

在公园和成都郊区,茶铺一般坐落在竹林之中,夏天人们在里面享受着阴凉。茶铺的椅子都有靠背和扶手,坐在上面舒服方便,与矮方木桌非常般配。因为使用经年,被磨得油光水滑,呈古铜一般的铮亮,自然与人文相得益彰。

茶碗

茶碗、茶托和茶盖,是过去四川茶铺必备的三件套。当然,木桌和有扶手的竹椅,也是过去茶铺的标配。这也是物质文化发展的见证,瓷器、木器和竹器,真是相得益彰,缺一不可。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