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自序

本书精选以当今乡村为题材的短篇小说若干篇,这些小说以恒村为背景,描写不同人物的生活面貌及命运走向,浓缩每个人物的遭遇与生存状态,字里行间流露出人们对未来生活迷茫与期待的特殊情绪。书中描绘出的别样乡村风俗与传统文化的时兴与消逝,更是让人陷入深深的缅怀和忧伤之中,却又不沉沦下去,而是将时代的阵痛转化成催人向上的力量,继而使人振奋起来。

恒村,是当代众多乡村演变的一个缩影。曾经红红火火的乡村在时代的变迁中悄然改变着,在此处生活的人们为了谋生而流向外面的世界后一去不返,这里的景色也逐渐变得荒芜。恒村人的生活改善了,但乡村中千古流传下来的东西却不见了踪迹。乡村以及生活在那里的人们该怎样走出一条令人欢欣鼓舞的出路?小说里写到的现状留待人们去思考。

我写这些小说缘于一次中央电视台的专访。导演在专访时曾问我,下一步将写什么样题材的作品?我当时对下一步的写作方向暂未确定,想起刚从广东到广西桂北的乡下之旅,乡下的荒芜景象给我留下了很深的感触,于是便回答导演,自己接下来准备写一系列反映乡村现状的小说,因为乡村的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村里留下来的多是老人、儿童以及很多渐渐无人耕种的土地,而自己想用小说的方式把看到的写下来,留给人们去思考。之后,我便开始了构思。

这个系列小说的写作过程比较艰难,可谓篇篇都是呕心沥血之作。我时常是写完一篇便投稿一篇,目的是检验一下小说写得怎么样,会不会被文学杂志接受,读者的反应如何。令我欣慰的是,这个系列小说的大多数篇章在全国一些公开发行的报纸杂志刊登了出来,并且读者反响热烈,其中有好几篇还先后斩获了由作家协会或杂志评选的文学奖,实在令我欣喜。

下面摘录部分文学大赛评委与读者对本书几篇小说的评价:

北京海峡两岸新媒体原创文学大赛评委会:《红房子》是一部描写城市化背景下“空心村”生存状态的小说。故事以乡土情开头,归乡客路过红房子,最后没有被红房子看似富足的空壳诱惑,孑然一身踏上归途。作品是对田园牧歌的反写,别具新意,貌似世外桃源,实则一片荒芜,强烈的对比凸显出现实意义,情节完整,人物形象生动。

中山市作家协会香山文学奖颁奖词:《恒村的女人》从一位农村妇女的生活变化着手,反映社会更深层次的变化。《恒村的女人》是一篇有味道的作品。

深圳《宝安日报》周刊《宝安文学》导读:小说《殊途同归》中对屠夫职业的描写很真实,带读者直面宰杀现场,丝毫不做任何马赛克式的处理,看得人心惊肉跳。时代变迁,即使是屠夫这类传统职业,也在市场化的环境中面临裂变,可能发展,也可能被淘汰,亦可能像主人公一样走向自我毁灭。作者为读者营造了一个身临其境的故事氛围。

作家孙少勇 :杨福喜大多小说的主人公都是“我”、过客、妇人、陌生人,连一个姓名都没有,简单到了极致,如同卡夫卡的有些长篇小说主人公的名字只是一个字母“K”,具有象征意义,在高度凝练的叙事中,作品达到了寓言的高度。

其余评价不在此一一列出。作品就摆在您面前,还是留待您去慢慢品味吧。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