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小寒

2.小寒

寒夜

杜耒(宋)

寒夜客来茶当酒,

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

才有梅花便不同。

“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清乾隆时期,历经十五年建设清漪园,让北京城西郊的这片湿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清咸丰时期,英法联军的纵火使清漪园变为一片废墟。在这座皇家园林被烧毁二十多年之后,清光绪帝为慈禧太后重修清漪园,并更名为颐和园。从清漪园到颐和园,萦绕在仁寿殿、佛香阁、玉澜堂、宜芸馆之间,有很多故事和传说,皇权争斗、变法博弈、家国恩仇,建筑凝固了历史,历史在建筑中流转。

历史的晴雨表,留下太多的未解谜团,任由后人浮想联翩。只有生生不息的草木和清澈荡漾的湖水,静静地记录着岁月的沉淀、时光的流逝。走进颐和园的次数多了,我更喜欢远离辉煌威严的建筑群,避开拥挤的参观人流,去亲近园子里的一草一木,呼吸自然的气息,感受万物的生长。北如意门—西堤—东堤—万寿山—北如意门的健步走路线,无疑最合我意。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小寒,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古人认为,到了小寒这一天,天气虽然已经很冷,但是还未到最冷的时候。小寒之日,西北风飕飕,带来阵阵寒意,我穿戴好衣帽和手套,如常走出家门,来到颐和园。一次次的健步走,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视角,每一次走近她,同样的山水,却展现出不一样的景色,带给我全新的画面,让我拥有全新的心境,让我越来越离不开她。

西堤,昆明湖中一条自西北向东南逶迤的长堤,约2千米长,很适合像我这样初级健步走的人。沿途的六座桥,形态各异,或缓或陡,或亭或榭,成为我休息的驿站,或桥边驻足,或登桥远眺,或依桥而坐,歇一歇脚,缓一缓心跳。在天光云影下,在万寿山的环抱中,昆明湖的灵动和华贵,总是让我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看不够、望不停。匆匆脚步,依次经过西堤上的六座桥——界湖桥、豳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柳桥。

在西堤上漫步,西望耕织图景区,水村居的机杼声、玉河斋下的蝉鸣、澄鲜堂前的春景,一派清新淳朴的农桑景象,仿佛就在昨天。如今,亭亭的棕黄色芦苇丛中,依稀可见轻轻飘动的芦花,婆娑临照着冬季农闲时节的静寂和悠闲。

堤岸东侧的昆明湖,由于连日的低温天气,形成了一个偌大的冰场,热闹的冰上乐园已经开园了,成为严冬时节颐和园里人气最旺的地方。传统冰车、冰上自行车、电动冰狗等项目格外受欢迎。很多游客,特别是由家长带着的小朋友,尽情驰骋冰场,在泛着晶莹光泽的冰面上,或小跑,或滑行,甚至不小心滑落一脚,都化作了一阵阵欢笑。静穆的万寿山,在阳光的照耀下,彰显着皇家风范,皇家园林里的冰雪世界,别有一番韵味,人们与冰雪的亲密接触,化作寒冬里的一抹亮色。

在昆明湖边的堤岸上,一棵棵古柳巍然屹立,交织盘绕的树根牢牢地抓住大地,两三人才能环抱的庞大树干,或直立,或弯曲,斑驳的身躯勾勒出上百年的年轮。一些古柳的枝干折断了,枯萎了,但依然在牢固的钢铁架支撑下,顽强地向上生长,像历经沧桑的老者,拄着拐杖,向天空竭力伸展着弯曲的身躯。望着古树,从它身边经过,我依然能够感受到一种神奇的力量,一种使得我的步伐变得更加从容有力的力量。柳树,一种极其普通的北方树种,无论是沿路栽植,还是种于庭前,柳枝纤纤,柳荫依依,是柳树给我留下的印象,因为它的平凡,我从来没有正眼看过它一眼,更不必说细细端详了。然而,在料峭寒冬中,它顽强的生命力,让我重新认识了普通但不平凡的柳树。

玉带桥向东直至柳桥的堤岸,沿堤遍植桃树和柳树,可以想见初春时节,桃红柳绿,柳枝摇曳,游人如织,一幅多么美丽的江南风光,让人一时分不清是杭州西湖的苏堤,还是北京颐和园里的昆明湖西堤,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留下许多传颂至今的诗画。出于人们对江南美景的喜爱和向往而分出彼此,似乎已没有必要,因为人们心中自有所爱。此时,东望南湖岛,如蓬莱仙境,烟云缥缈,俨然一幅水墨山水画;回望万寿山,云雾缭绕,仙山琼阁,雄伟壮丽的画卷,一览无余。

在灰暗天空的映衬下,我惊奇地发现,眼前的巨幅水墨山水画中,浓淡相宜的轮廓点缀,或曲或直的线条勾勒,竟是湖边遍植的柳树。这些柳树,早已落光了叶子,或高或矮,或粗或细,或曲或直,尽显着独特的筋骨和线条。在繁花争艳的春光里,柳叶吐绿,柳树是葱绿的底色,在炎炎夏日里,柳枝轻轻摇曳,为人们带来丝丝阴凉。然而,在寒冷的冬日,我感受到了柳树的精神。

看着景,赏着画,不知不觉已经走到了西堤尽头,折入东堤,一路向北,在自然景观的变化中,别样的山水景象,改变着我的心境,使我自由自在地切换着脚步的节奏。东堤之上,有两块昆仑石碑,一块立于绣漪桥北,刻着“几湾过雨菰蒲重,夹岸含风禾黍香”。另一块立于新建宫门内的湖边,刻着“展拓湖光千顷碧,卫临墙影一痕齐”。御笔诗文,岁月刻痕,记录下清漪园的胜景、颐和园的乾坤。

沿着仁寿殿后的御道,匆匆走进万寿山的松柏林中,满眼郁郁葱葱的墨绿,展现着松柏的勃勃生机,我享受着林中的安静和清新,丝毫感觉不到冬季的寒意,朝着北宫门的方向,快步疾走,不一会儿,人已经微汗。在半山腰小憩,环顾四周,游人稀少,小鸟的叫声不时传出,在静寂的山中显得格外清脆。

此时,从山下走上来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便一路同行,交谈之中,得知老人是寻梅之人。原来,老人家住北京城东,退休之后,每周三次来颐和园散步,风雨无阻。他喜欢颐和园,对园子里的殿堂楼阁、石桥亭榭,很是熟悉;对各处栽植的植物如数家珍,春赏花、夏观叶、秋看果。然而,傲骨幽香的腊梅,实在难寻,几次来到园中,均一无所获,他一路寻到万寿山上,期待有所收获。

在山中岔路口,与老人告别,默默祝福他,能够找到心心念念的腊梅,因为小寒过后,年味渐浓。严冬过去,春天还会远吗?

(2019年1月5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