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序

新版序

本书1998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初版,2003年获教育部颁发的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除初版外,尚有以下版本:(台北)麦田出版,2000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博雅英华·陈平原著作系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在初版“后记”中,有这么一句:“本书的完成,与《学人》集刊的出版息息相关。”这绝非虚言,看一下书中各章最初发表状态,便一目了然:

导言“西潮东渐与旧学新知”初刊《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题为《西潮东渐与旧学新知——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

第一章“求是与致用”初刊《中国文化》第7期(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编辑部,1992年11月),题为《“求是”与“致用”——章太炎学术思想核论》;

第二章“官学与私学”初刊《学人》第二辑(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年7月),题为《章太炎与中国私学传统》;

第三章“学术与政治”初刊《学人》第一辑(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1年11月),题为《在政治与学术之间——论胡适的学术取向》;

第四章“专家与通人”初刊《中国文化》第5期(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编辑部,1991年12月),题为《在专家与通人之间——论胡适的学术取向》;

第五章“作为新范式的文学史研究”初刊《学人》第五辑(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年2月),题为《假设与求证——胡适的文学史研究》;

第六章“关于经学、子学方法之争”初刊《学人》第六辑(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年9月),题为《章太炎与胡适之关于经学、子学方法之争》;

第七章“晚清志士的游侠心态”初刊《学人》第三辑(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年12月),题为《晚清志士的游侠心态》;

第八章“现代中国的‘魏晋风度’与‘六朝散文’”初刊《中国文化》第15、16期(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编辑部,1997年12月),题为《现代中国的“魏晋风度”与“六朝散文”》;

第九章“现代中国学者的自我陈述”初刊《学人》第十辑(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10月),题为《半部学术史,一篇大文章——现代中国学者的自我陈述》。

正文加导言共十篇,刊《北京大学学报》一,刊《中国文化》三,刊《学人》集刊六——后者不仅数量最多,且本书发轫之作《在政治与学术之间——论胡适的学术取向》就载《学人》第一辑。除了是主要发表园地,更关键的是学术立场,故提醒读者关注那篇《章太炎与中国私学传统》。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术及文化转型中,民间学刊的崛起起了决定性作用。在这中间,活跃在1991—2000年间、共刊行十五辑的《学人》,具有标志性意义。

同时期我所撰写的评论文章,在立场及思路上与本书密切相关、互为犄角的,有初刊《学人》第一辑(1991年11月)的《学术史研究随想》、初刊《读书》1993年第5期的《学者的人间情怀》、初刊《二十一世纪》1993年6月号的《近百年中国精英文化的失落》,以及初刊《东方》创刊号(1993年10月)的《当代中国人文学者的命运及其选择》。前两者收入《学者的人间情怀》(珠海:珠海出版社,1995年;[增订版]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2020年),后二文则藏身《当代中国人文观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增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我曾提及,此书出版后,内地学界评价很高,而港台地区及国外的反应则相对冷淡——因此书背后的政治立场及文化关怀,外面的人不见得能领会。在这里,学术与政治相互缠绕,古典与今典配合默契,不身临其境,很难感同身受。若单从史料应用或逻辑推演着眼,会觉得此书专业性不够。尤其是站在二十年多后的今天,回头看,此书的缺点很明显,其意义更多地体现在凸显了1990年代中国的学术转型。

尽管有诸多遗憾,作为我的“学术史三部曲”(另两部为《作为学科的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增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现代中国的述学文体》,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的开篇之作,我个人对此书的写作深深怀念。

2020年1月25日(大年初一)于京西圆明园花园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