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梦之蓝 心之旅
——读孙琳《蓝雪》随想
《辽宁散文》2008年第四期刊登了我的一篇文章。在我翻阅的时候,发现有孙琳写的“桂林散记”一文,我被吸引了,看了几遍不肯释手。文章从导游写起,介绍景点、吟诗,还一展歌喉,还说:“桂林人把朋友称为‘狗肉’。”这个莫导游还调侃地说“大家就叫我莫狗肉吧!”一下子就把游客逗得捧腹大笑,让游客感觉到桂林山好水好人也好。“莫狗肉”又动员她唱歌助兴。她说:“来桂林就要唱桂林的歌,记不住山歌的词了,只好现编一个。”于是唱道,“山歌好唱口难开,一直唱到桂花开。哥是树来妹是藤,妹来采花哥跟来。”一首歌很快把游人和当地人的感情融合在一起。接着导游领他们坐上竹排游漓江。
“这就是如诗如画的漓江吗?此时,我正与她的目光相接。那蜿蜒温柔的翡翠玉带般迷离的漓江,那默默静立在两岸苍翠的黛青色的远山、错落的水田、古朴的村寨、朵朵燃起的炊烟、摇曳的凤尾竹……”一段动词、形容词巧妙搭配的描写,形成描写语言的流畅美,动态美扩大了审美张力的程度,把漓江、远山、水田、村寨、炊烟、凤尾竹组成一幅绝美的山水画!把读者带入一个神秘莫测的神境。一起感受漓江“山含情,水含笑,身旁这温柔的青山绿水啊!我怎样把自己的全部生命倾注到你绚丽多彩的景象啊”“漓江啊,就像一本大书,我为读懂你而默默地思索”,好一个“读”字!漓江山水相依,相互缠绵,水的多情诠释了大山的雄伟,山的深沉赋予水的灵性。山有了水,可圈可点,水有了山,可歌可泣。通过形象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调度整合。仿佛让读者在青山绿水中顿悟了,心灵也被洗涤了。拜山水为师,从此心如止水!一见漓江不忍离,忘却漓江难忘情!由此,使我们想到笔者的一片真情,天地大爱,这样的文人写不出好文章才怪呢!
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作者心胸宽广,把爱山爱水转化成人间大爱献给读者,怎能不让读者感动呢?更动人的是,作者把自然景观和文学手法相融相携,语言精美流畅,让读者回味无穷。我觉得,这也是一个散文作者应该具备的本事。
虽然曾拜读过她的文章,但未曾谋面。还是两年前,省散文协会文畅同志来葫,约她见面,幸得结识。第一印象:人如其文。端庄大方、谈吐文雅,有一个女作家的样子。在交谈中得知,她笔耕不辍,辛勤劳作,而且是个多面手,散文、小说、诗歌、文学评论,以及电视、电影剧本都有所能,已出版了散文集、诗集,文章多见于多种杂谈、报刊,多次获得各种奖项。
不久前,她将即将付梓的散文集文稿——《蓝雪》在网上发给我,并嘱我写跋,顿时让我摊开两手示难,对这类新散文,我少有阅读和研究。等我用了将近一周的时间,粗读了她的文稿,觉得开头的那篇文章的读后感太肤浅了!怎么办?又在她文集中读了很多篇,如“倾听开花的声音”“心灵的花园”“纸盆”“历史的足音叩响心扉”“陪父亲去照相”“烟雨西湖”“爱上一条河”“父亲的中国结”“英雄赞歌”“秋雨”等篇章中,觉得她的作品既有女性散文的特色,又有成熟作家的浑然大气。
其一,她的散文,有个人经验对客观叙事的直接介入与有相结合。从平常事,所见、所闻、所感,进行高度个人化和心灵化的讲述、描写、论理。脉络清晰,寓意丰富。以事观人,融入记忆中存储的表象、思绪与情感,对亲人、朋友、普通百姓、大自然景观等献出了由衷的热爱和真挚的情感。
其二,大爱无疆,用心思索。有许多文章是集深情与深思为一体的。有的是宏观大事,有的是生活琐事,既有精神追寻又有文体实验齐头并进,显示出多有沉潜与进取精神的篇章,彰显思想光彩或艺术动力。还有一颗“芬心”,即爱心的呵护与弘扬,幻化成作家面向读者的苦心叮咛和殷切期盼!
其三,许多篇章不仅调动了散文可以调动的表现手法,而且又以不一般的散文方式,把小说、诗歌、戏剧及影视的技巧和元素,积极引入散文的空间,以此营造出丰腴而陌生的表现效果,获得了人本和文本的双重价值,字里行间载着种种艰辛与欢乐、沉重与温馨、敬畏与悲悯、忏悔与询问,这些都植根于作者无法忘却的生活经验和追求。许多见解,启人心智。在此,我就不一一赘述了,恐怕读者读罢,更有深层次的见地。
我还要说的是,在她这种宁静淡泊的心态下,才能钟情文学、痴心文学,锲而不舍地继续,就会有活力、有创造,就会真情执着,乐此不疲。把兴趣爱好提升到文学艺术的创造上来。作家首先是思想家,因为作家的人格、地位、价值都是思想上的坚守、创造和追求中提升的。其次才能是作家。
以上萝莉啰唆地说了这些,虽然长了,但都是我心中所想,有感而发,真话实话。有不当或谬误之处望作者和读者斧正!愿孙琳同志继续努力,担当起一个作家的社会责任,层楼更上,佳作不断!
张庆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