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之所以长成了青蛙,是它舍弃了一条漂亮的尾巴。
人生中,充满责任和欲望。人生的意义也许就在于此:如果放弃了所有,人生会没有意义;如果把所有都背负起来,就是累死了也到达不了想要的目的地。选择就是一种放弃,选择了此必是放弃了彼,因为生活中没有全选。
生活原本是淳朴、简单的。人,因为不懂得舍弃才会有许多痛苦。当自己有了舍弃时是释放出了新的空间,兼容性越高兼得的可能就越大。天地因此豁然开朗,生命会向你展现出另外一个截然不同的景致。
《卧虎藏龙》里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当你紧握双手,里面什么也没有,当你打开双手,世界就在你手中。当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时候,继续为了“兼得”而不做舍弃,这就不是智者的行为。
精明者敢于放弃,聪明者乐于放弃,高明者善于放弃。人,其实天生就懂得放弃,但放弃非盲目的,而是选择放弃,重在选择,次在放弃,不轻言弃。放弃失落带来的痛楚,放弃屈辱留下的仇恨,放弃心中所有难言的负荷,放弃耗费精力的争吵,放弃没完没了的解释,放弃对权力的角逐,放弃对金钱的贪欲,放弃对虚名的争夺——放弃的是烦恼,摆脱的是纠缠,收获的就是快乐,拥有的就是充实。
放弃是为了更好地拥有。放弃是一种超脱,是一种气度,更是一种升华,一种境界。
人生仅在得失间——破译《聊斋·王六郎》
许某以打鱼为生,好喝酒,时常把酒奠给溺死鬼,以示尊重。一天晚上,他邀请一个不知从何处来到的少年饮酒,少年不知用什么方法帮他赶来很多鱼。两人相谈甚欢,少年自称王六郎。
此后半年,两人经常在一起喝酒,少年依然为他赶鱼。有一天,少年向他辞行,说自己是个水鬼,因为喝醉不小心淹死在河中,现在找到替身,明天便可投胎为人。许某虽然伤心,但很替他高兴,并问替身是谁,六郎告诉他是一女子。
第二天中午,许某果然看见一个抱小孩的妇女落水,但过了些时候,她又爬了上来。许某以为六郎所言非实,但晚上六郎告诉他因为不忍为了自己一人,而害了两条性命,因此放弃了这次投胎的机会,以后不知何年何月才有替身。许某安慰他这样的善心足可以感动天帝,从此他们又像过去那样每夜相聚饮酒。
几天后,六郎又来向他辞行,原来他的善行果然感动了天帝,现往招远县邬镇任土地神,并嘱咐许某前往探望。许某回到家后,即刻准备去招远县看他。到了邬镇,旅店店主和乡亲们热情地接待了他,原来一切都是六郎托梦安排的。他去土地庙朝拜了六郎,祭奠了薄酒,晚上甚至梦到六郎前来见他。回家的时候乡亲们更是送了他很多礼物,六郎也化成一股风护送他很长一段路程……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很多事情必须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失去的有时并非真正失去,得到的也未必是真正的得到。而人生的得失之间,实在难以计算,只有以平常心去看待,才能够“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王六郎明明有投胎重生的机会,却因恻隐之心而白白浪费。但命运就是这么奇怪,一个人在放弃的时候也许就是一种获得,因此王六郎因放弃替身而得到了封神的机会。“即使上帝关上所有门的时候,他也没忘给你留着一扇窗”,暂时的得失实在没必要放在心上,正如王六郎对许某所说:“这也许是因为我们缘分未尽吧”。多么淡然的心态,多么洒脱的情怀,失败者欠缺的不正是这种精神吗?
基督教有一个根本的思想:“没有蒙难,就不会有复活”,《易经》亦有“否极泰来”之说。在现实生活中,一切事情都具有矛盾性,人应该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问题。众所周知,刘邦因先行入关得罪项羽,项王准备进攻固守霸上的刘邦。因此,刘邦不得不前往鸿门向项王请罪。项羽听项伯劝说留他享受宴会,然而在宴会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刘邦在鸿门宴中险些失去了性命。刘邦正是在“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情形下得到了教训,处处警惕项王,最终在“楚汉之争”中获利,得以统治天下。如果没有鸿门宴那次惊心动魄的经历,刘邦或许会继续受曹无伤之类的陷害,甚至会被项王派人暗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看来磨难与坦途、失败与成功往往都是互相转化的。
海明威曾努力磨炼自己的写作技巧,苦心孤诣地专心写作。不幸的是,他不小心遗失了放着所有手稿的手提箱,其中有许多故事是他夜以继日、呕心沥血之作,可谓字字珠玑。他一直计划将这些故事集结成册,而今却遗失了手稿,这使海明威身心备受打击,因为他无法想像自己必须重写这些作品,他所能想到的只是这几个月以来埋首写作的艰辛,而这一切都将付诸流水。当他向诗人庞德痛诉自己的经历时,庞德却称之为“天降好运”,并笃定海明威一定可以重写这些故事,而且会比过去写得更好,并劝他毋须气馁,因为最好的题材还会出现。于是,海明威不再囿于遗失手稿的失落情绪中,而是鞭策自己重写这些故事,终在日后成为美国文坛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正所谓“得之应得,失之所失”,如果能不执著于表象,而用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得失的话,那么便会看到所有失败都潜藏着“机缘”。因此遇到得意之事时,别高兴得太早,碰到不如意的事情,也别急着难过,这时候积极进取才是最正确的反应。也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对挫败时用“逆向思维”来透视人生,进而调整自己的心态,准备迈向真正的成功。
一夜走红的网络歌手香香,在未成名之前可谓是“游手好闲”的女孩,成天无所事事,做这不成,干那不行。无奈之下,妈妈只好让“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香香留在家里,继续过她的网络生活。原以为会让父母养一辈子的香香却因一首《老鼠爱大米》而红遍大江南北,这不正是“因祸得福”吗?倘使香香继续违心工作,那她妈妈只能一次比一次更失望,而音乐的天空下也就少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身处不利环境时,人最重要的就是要看到希望,因为事物都是矛盾的化身,用辩证的观点看待祸福、得失和成败,更要在不利的条件下去寻找或创造有利的条件,这样才能从失败的地方爬起来,有足够的体力和耐力去迎接新的挑战,达到既定目标。
人生到处充满生机,原本简单的问题其实不必想得太过复杂,如果减轻心理负荷可以让你轻装上阵,那就抛弃一切悲观的想法吧,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自己放弃成功的机会。只有真正的战胜自己,你才会活得更加精彩,面对得失若能保持一种释然的心态,有一个良好的心境,那么成功便不会远,请记住这句话:你给生活以微笑,生活也会给你相应的回报。
那么,乐观地对待得与失吧,因为只有如此,你才能走出阴影,重见阳光,你才能真正的有所收获。
人生有些事情不能等——破译《聊斋·小官人》
有个老太史,白天躺在书斋里看书,忽然看见一支小小的仪仗队从堂屋角落里走出来。仪仗队的马只有青蛙大小,人只有手指大小。这支由几十个小人组成的小仪仗队,显示出威风的阵势。他们簇拥着轿子上的一位官员,堂而皇之地朝大门外走去。那位官员头戴黑色纱帽,身着绣衣,坐在轿子里摇头晃脑,一副自鸣得意的神情。老太史看到这里,已有些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了。难道说小人国与大人国的世界没有什么区别吗?正当老太史怀疑自己看错时,突然有个小人急匆匆返回屋里,拿起一只只有拳头大的毡包,径直走到他的床前,口中说道:“我家主人有一份薄礼,敬献太史。”说完后,他端正地站在老太史对面,但并未把礼物拿出来。过了一会儿,他自己笑着说:“这点小东西,想来对太史也没有什么用处,不如赏赐给我。”老太史对他点了点头,小人便很高兴地拿着东西走了。此后,老太史再也没有看到那些小人。他越想越觉得遗憾,只怪自己当时心里有些慌张,没有向小人打听他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也没有问问那位小官人姓甚名谁,在小人国里供的是什么职。
机会犹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当机会来临,善于发现并立即抓住机会,要比貌似谨慎的犹豫好得多,因为犹豫的结果只能是错过。果断出击是改变命运的最好办法,心动不如行动,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对于那位老太史来说,此生有幸见识小人的长相,听到他们的话语,端详他们的神态,实属不易。然而他却耽于惊疑,忘了相问。所谓“时不我待”,哪里还有这样的机会让他一偿所愿呢?
当机会女神出现在你面前的时候,容不得你犹豫和徘徊。世界在变、环境在变、别人在变、市场在变,机会稍纵即逝,如果抓之不住,机会就会另谋主人,让你后悔不已。犹太民族是世界历史上最会经商的民族,他们四处流散、备受迫害,却一次又一次地以“富人”的形象出现。历史上,这个忐忑不安地穿行在驱逐令和火刑柱中的民族,却好像是天然优良的造币机器,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经济力量。而这一切皆源自于他们能够把握各种各样的机会。须知商场如战场,机会稍纵即逝,当其他民族的商人还在为自己是否显得过于精明而瞻前顾后拿不定主意,甚至将精明的点子搁置一旁时,犹太商人就早已下手,将彼此之间的距离拉开。他们败在犹太商人手里,也就是必然的了。
抓住机会恐怕没有规则和公式可循,比计划更重要的是一颗开放的心灵,只有这样才能敏于接受新的风潮,先人一步把握机会,赢得成功。大多数在工作生涯中有卓越成就的人,其实都没有非常严谨的计划,他们常因某个突发事件而追求另一个生涯目标。因此,可以说改行多半是偶然而非精心设计的行动。然而他们看到机会来临,必定死命抓住,这才是他们令人佩服的地方。威廉·索诺玛公司是美国家庭用品的大厂商,其创办人就是看准了旧金山湾区的零售点,因而大发利市;温娣的创始者大卫·汤姆斯,以前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世界知名速食企业的大老板;堪称世界第一的布洛克所得税申报服务公司的布洛克兄弟,在草创初期也无法想象日后他们的身价在纽约股市竟值十亿美元。这些企业家之所以能成人所不可成,就在于擅长把握机会,有一颗敏感于其他人的心,更有比其他人更快、更敏捷的步伐。
亿万富豪佩罗是电子资料系统公司的开山始祖,也是1992年美国总统大选重量级的候选人之一。他曾说:“要看个人成败就看他如何处理突发事件。”佩罗深信不可预期的事情往往就是最大的机会,他的成功生涯就是活生生的见证。佩罗本来只是IBM的电脑业务员,开创电子资料系统公司所需的1000美元还是太太储蓄多年的私房钱。一开始,电子资料系统公司做的是大型二手电脑的中介工作,让买不起昂贵电脑设备的公司有补救之道。然而22年后的一天,佩罗却以25亿美元的价格,将当初毫不起眼的电子资料系统公司卖给通用汽车公司。佩罗说:“回首过去,有多少事情是照计划丝毫不差地实现?要是计划的25%得以实现,就算十分幸运的了。”言外之意即机会不会等你做好计划,它稍纵即逝的本性是绝对不中意那些磨磨蹭蹭、前思后想的人。而掌握不住,再遇到就很困难,不如先行抓住,然后付诸行动,即使没有成功,也不会成为憾事,不是吗?
在博彩过程中,意想不到的情况会随时发生,中奖机会稍纵即逝,反应迅速的话幸运女神就会光顾,否则机会就会悄悄溜走,令你悔之晚矣。而在爱情方面,如果看到心仪的异性,一定要果断的向他(她)表白,千万不要犹豫,否则一分钟之内都可能有人替补。在商场上,机会更是稍纵即逝,因为手机没电而少接一个电话,都可能造成重要的损失,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打起十二分精神来抓住它呢?而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讲,有三件事情更不能等:贫穷、梦想和家人。如果你安于贫穷,那么只能庸庸碌碌过一生;如果你畏于行动,那么梦想百年之后只能和你一起化为尘土;如果你耽于奋斗,那么你的家人就会备受冷落。所谓“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等到失去了才知没能抓住机会,这样的遗憾只能成为永远的伤痛……
总而言之,人的上半生要不犹豫,人的下半生要不后悔。把握住你想要、你应得的机会,才能活得无怨无悔!
为生活掬一把感恩之泪——破译《聊斋·毛大福》
毛大福是个外科医生。一天,他做完手术回家,路上遇到一只狼,吐出一个包裹,蹲在路边。毛大福拣起来一看,竟是用布裹着的几件金首饰。他正觉得奇怪,狼突然把他领到巢穴,那里有只狼头上长疮,已溃烂生蛆。毛大福懂了狼的意思,将蛆挑干净,敷上药,然后走了。狼紧紧跟在后面送他,还赶跑了其他要来攻击他的狼,助他平安到家。
在这之前,县里有个钱商名叫宁泰,被强盗杀死在路上。毛大福出售金首饰时,被宁家认出,于是将他抓起来,送往官府。毛大福诉说金首饰的来历,县官虽然不相信,但仍旧派两名差役押着毛大福进山寻找证据。
狼见毛大福被绑,愤怒地扑向差役。差役拔刀相对,狼便召来上百同类,争着上前咬毛大福的绑绳。差役明白了它们的意思,便解开毛大福的绑缚,狼这才一起走掉。
差役回来讲述这件事的经过,县官也觉得奇怪,却没有马上释放毛大福。几天后县官出行,一只狼衔着破鞋给他。回来后,县官暗地派人查找鞋的主人。有人传某村有个叫丛薪的人,曾被两只狼紧紧追逐,后来,狼衔着他的鞋走了。于是,县官派人将丛薪拘捕来认鞋,果然是他的。经过审讯,丛薪招认一切都是他干的。
最后毛大福被无罪释放,要不是有通人性的狼相助,恐怕他早已屈死。
俗话说得好: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狼为兽,尚且知道感恩,身为万物灵长之首的人类,更应具备这种美德、升华这种美德。感恩不仅仅是狭义的偿还人情债,更是广义的感激万事万物。从某种角度讲,感恩甚至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懂得感恩,懂得偿报,便能从中收获快乐、收获满足。
美国的罗斯福总统常怀感恩之心。据说有一次他家里失窃,被偷去了很多东西,一位朋友闻讯后,忙写信安慰他。罗斯福在回信中写道:“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信安慰我,我现在很好,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对任何一个人来说,失盗绝对是不幸的事,而罗斯福却从中找出了感恩的三条理由,也便拥有了豁达的心境和快乐的源泉。
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种种失败、无奈都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旷达地处理。这时,是一味地埋怨生活,从此变得消沉、萎靡,还是对生活充满感恩,跌倒了再爬起来?答案恐怕不言而喻。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你感恩生活,生活将赐予你灿烂的阳光;你不感恩,只知一味地怨天尤人,最终可能一无所有。像罗斯福那样换一种角度去看待人生的失意与不幸,对生活时时怀一份感恩的心情,就能使自己永远保持健康的心态、完美的人格和进取的信念。
感恩有时还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有一家花店生意非常红火,原来店主每天早上八点开门,第一笔生意都是照本钱卖给顾客。有人问他:“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呢?”他微微一笑说:“最重要的还是感恩吧!记得我刚在这条路上开花店时,我的父亲急需钱动手术,每进花店一个顾客,我都跟他说我赚的钱只是为父亲看病,奇怪的是人们听后很爽快且十分信任地买我的花。后来我父亲用我花店赚的钱动了手术,身体日益康复,于是我就想,鲜花不能吃不能穿,只是人们用来传递美好感情的媒介,鲜花又不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于是我思前想后就定下了这个规矩,每天以此形式答谢新老顾客。”或许他做梦也没想到,正是那颗感恩的心使他的生意得到更大的回馈。而当初怀着感恩的心,原也不曾包含任何功利性,因此才会被顾客所认同,所接受。
其实值得感恩的不仅仅是对我们有恩的人,对上苍、父母、亲朋、同学、同事、领导、部下、政府、社会等等都应始终抱有感恩之心。我们的生命、健康、财富以及我们每天享受着的空气、阳光、水源,莫不应在我们的感恩之列。一位盲人曾经请人在牌子上这样写道:“春天来了,而我却看不到她。”我们与这位盲人相比,进一步说,与那些失去生命和自由的人相比,目前能这样快快乐乐地活在世上,谁说不是一种命运的恩赐,我们还会时常愤怒得发抖,总去抱怨命运给自己的不幸和不平吗?
因此,尽管苦难不能忘记,罪恶必须得到惩罚,但我们还应常怀感激之心并努力回报那些给予我们恩情的人或物。回报父母之恩,因为他们让我们有机会看到这个精彩纷呈的世界;回报母校之恩,因为各位师长教导我们学习文化知识,培育我们健康成长;回报单位之恩,因为单位给我们提供了工作机会,使我们能够在工作中继续学习锻炼,而且不仅不用再交学费,还能获得相应报酬;回报领导之恩,因为他的责骂、严格要求和言传身教,使我们不断成长和进步,使我们没有陷于懒散和放任的泥淖;回报同事之恩,因为他们与我们一起工作奋斗,共同开拓美好的未来;回报社会之恩,因为社会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美好的时代和自由生活的舞台;回报政府之恩,因为政府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安宁的环境,使我们免遭战争之苦;回报员工之恩,因为他们的鼎力支持和努力工作才使我们做领导的有所成就……
为生活掬一把感恩之泪吧!让我们感激和怀想那些有恩于我们却不言回报的每一个人,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们才会收获今天的幸福和快乐,才会感知人生的精彩与多姿。
心底无私天地宽——破译《聊斋·牛癀》
蒙山有个叫陈华封的人,有一天在树下乘凉遇见一个怪人,此人明明热得不行,却依然头戴围巾。陈华封好意请他到家中喝酒,怪人很是高兴。
晚上怪人解下了围巾,陈华封见其脑后不时的露出灯光,很是疑惑。于是趁他醉倒时偷偷查看,不料竟然发现他的耳后有个大洞,而且数道厚膜像窗棂一样将其隔开,棂外还有软革垂蔽,中间却好像是空的。陈拔簪拨弄,放走了一个状似小牛的物体,弄醒了怪人。怪人自称是六畜瘟神,刚才陈不小心放出去的是牛癀,将使百里之内的牛全部绝种。
陈一直以养牛为业,听到这里不免大惊,于是求他想办法救自己。客人告诉他苦参散最有效,并让他把这个药方告诉大家,千万不要存有私念。临走时又抓起一堆土放在壁龛上,告诉陈用它也有效果,接着便消失了。
没过多久,果然瘟疫大作,牛全部病倒。陈自私的将药方藏起来不肯外传,只告诉他的弟弟,弟弟试了之后果然有效。而陈自己再试的时候,却没有一点儿效果,家中两百多头牛全部死光,只剩下四五头公牛也快支持不住了。陈心中好不懊恼,忽然想起壁龛中的土来,喂牛吃下之后,还好保住了剩下几头牛的性命。他这才明白药方之所以不灵,是神罚他太过自私。
自私是人类的本性,否则个体不能生存,群体不能繁衍,社会不能进步,时代不能发展。自私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利己”,然而某些自私行为却在“利己”的前提下“损人”,这就是一种恶行,为人所不齿了。人要对自私持一种正确的观点,即“利己”也要“利人”,这样才能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当自己有难的时候,别人也才会反过来帮助我们。
陈华封得到治疗牛瘟的药方后秘而不宣,他的想法恐怕是“别人的牛死光了,我的牛便值钱了”。可他的这种快乐却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明明可以一益俱益,他却偏偏自私自利,结果遭致一损俱损的下场,也难怪神要惩罚他了。
佛经讲损人利己是极恶之事,只要有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念头,所有的功德就全都破坏了。这还不算,某些自私者甚至反而害了自己。有这样一则故事:两个老者在公园里下棋,突然听到人们大呼“有人落水,快去救人”,其中一个老者说:“咱们去看看吧,你当年可是游泳运动员,就是没有体力救人,也能帮上点儿什么忙啊。”另一个说:“咱们下咱们的,那么多人呢,也不缺咱俩。”结果落水之人不幸溺毙。而戏剧化的结局却是,那个落水者正是那个自私老者的孙子。
有人说:损人损己是恶人,损人利己是小人,利人损己是圣人,利人利己是伟人。然而从一定角度讲,有时损人利己往往也会变成损人损己。一个人在公共汽车上看见扒手偷别人的钱包,他假装没看见,自以为这样可以明哲保身,是“聪明”之举,但扒手经过他旁边的时候也“顺手牵羊”,将他刚开的工资全部偷去,这种情况就从“损人利己”演变成“损人损己”,得不偿失了。人只要不是恶意的自私,都是正常之举,但即使是非恶意的自私,也不应该建立在“损人”的基础上,否则损人未必是“利己”。
无论是损人利己还是损人损己,都是自私的表现。而自私的反面是无私,无私者常感快乐,因为他们有一颗善良的心,他们的善行为人推崇,也能为己谋福。春秋时期,晋平公有一次问祁黄羊说:“南阳县缺个县令,你看派谁担当比较合适呢?”祁黄羊毫不迟疑地回答说:“解狐最合适,他一定能够胜任。”晋平公不解地问:“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要推荐他?”祁黄羊说:“你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谁最合适,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啊。”晋平公于是派解狐到南阳县上任,解狐替那里的百姓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证实祁黄羊所言果然不虚。过了一些日子,晋平公又问祁黄羊:“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个法官,你看谁能胜任这个职位?”祁黄羊回答:“祁午能够胜任。”晋平公惊讶地问道:“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怎么推荐你的儿子,不怕别人讲闲话吗?”祁黄羊说:“你只问我谁可以胜任,所以我推荐了他,你并没问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晋平公于是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替人们办了许多好事,很受人们的欢迎和爱戴,可见祁黄羊不是单纯的自私自利。孔子听到这两件事,十分称赞祁黄羊,说:“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试问,像这种“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之大公无私的举动,有几人可以做到?正所谓“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大海之所以宽广,是因为它有容纳百川的胸怀;百川之所以不息,是由于它有集聚千泉的雅量。一个人总为自己打算,生怕自己吃亏,甚至总想从别人那里捞到好处,这些都不为过。但在一定程度上你付出多少努力,才能得到多少回报,“每占一个便宜就等于失去一个尊严”,自私的人最终会遭到人们的遗弃和不容,丧失一切朋友和机遇,除了品尝自酿的苦果外,必将两手空空。因此人要多一些无私,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善良,多一些淡泊,这样才能互惠互利,才能快乐平和。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人何苦要钻营于一己之私,何苦要争那无谓的蝇头小利呢?殊不知百年之后皆化尘土,能开心快乐的时候,却要放弃这一只有自己才能给予自己的权利,不是太可惜了吗?
冤冤相报,只能生怨——破译《聊斋·三生》
湖南某人,能记得自己前生三世的事情。第一世他官至令尹,昧着良心罢黜了一个叫兴的名士。兴愤懑而死,到阴间告某状,成功的说服阎王挖了某的眼,剖了某的心。
某死后投胎到陕西,为平民的儿子。20多岁的时候,某被土匪捉去,幸好被官兵迎救,心里暗自揣测自己不是贼,希望到时可以解释。然而堂上坐的官正是兴,于是某自度恐怕性命不保。果然兴将被捕的土匪全部放走,不容某置辨,将他当庭斩首。
某来到阴司告状,阎王以兴禄数未尽而不予立刻捉拿。30年后兴才去世,和某当面对质。兴因为草菅人命被罚作畜生,而某亦因打过父母,被罚与兴同罪。某怕兴下世报复,于是恳请阎王让他投胎为大畜。阎王因此判某为大狗,而兴为小狗。
某托生为大狗,一天看到有人牵着一只金毛狗,竟是兴。他窃喜兴的体形较小,于是上前咬他。然而小狗奋力咬着大狗的喉咙,像个铃铛似的甩也甩不掉,于是两人同死。
鬼魂再一次来到阴司后,阎王说:“冤冤相报,何时能了?这世我来为你们解开仇恨的心结吧。”于是判兴来世为某的女婿。开始的时候兴仗着有才不理某,后来中年时家运不济,某千方百计为兴想办法,这才使他不致困窘。两人也便和好如初,像父子一样亲热。
诚如阎王所言:冤冤相报,何时能了?我们常见一些人因为仇恨伺机报复,甚至穷其一生不能释怀,到死也不原谅。其实这又何必呢?人生有很多有意义的事情尚待我们寻觅,有很多快乐值得我们追求,为了一己之恨虚度光阴,可谓因小失大。但也有人不斤斤计较,因为他们持着“以和为贵”的处事态度,因此活得潇洒,活得轻松,不枉此生。
以和为贵能够化解恩怨,避免不必要的冲突。诸葛亮出使东吴、游说吴蜀抗曹时,周瑜因嫉妒诸葛亮的才能,总想找借口杀了他。在一次宴会上,他故意对诸葛亮说:“孔明先生,我吟一首诗你来对,对得出有赏,对不出以杀头问罪如何?”诸葛亮从容笑道:“军中无戏言,都督请说。”周瑜大喜,开口便道:“有水便是溪,无水也是奚,去掉溪边水,加鸟便是鸡。得志猫儿胜过虎,落魄凤凰不如鸡。”诸葛亮听罢,随口和道:“有木便是棋,无木也是其,去掉棋边木,加欠便是欺。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周瑜听了大怒,但碍于有言在先,不便发作,便又出了一句:“有手便是扭,无手便是丑,去掉扭边手,加女便是妞。隆中有女长得丑,百里难挑一个妞。”诸葛亮听了知道这话是在嘲笑自己的夫人黄阿丑长得丑,便立即应道:“有木也是桥,无木也是乔,去掉桥边木,加女便是娇。江中吴女大小乔,曹操铜雀锁二娇。”周瑜知道这话是在奚落自己的夫人,怒发冲冠,几次都想发作。正在剑拔弩张之时,鲁肃在一边和了句:“有木也是槽,无木也是曹,去掉槽边木,加米便是糟,当今之计在破曹,龙虎相斗岂不糟!”诗罢众人一齐喝彩。周瑜见有人从中和解,无奈只好收场。
有一则幽默故事也很能说明问题。美国第七任总统安德鲁·杰克逊曾和本顿决斗。本顿一枪击中了杰克逊的左臂,子弹一直留在里面近20年。到1832年医生取出子弹的时候,本顿已经成了杰克逊的热情支持者。杰克逊建议将子弹归还本顿,但本顿谢绝接受,说20年的保管期,已使产权发生了转移,子弹的所有权当属杰克逊。而杰克逊说自从上次决斗到现在还只有19年,产权关系没有发生变化。本顿回答说:“鉴于你对子弹的特别照管——一直随身携带——我可以放弃这一年。”这虽是一则笑话,但其中深义不难看出。以杰克逊的权力想要报本顿的一“弹”之仇,绝对是唾手可得的事,但他一笑泯恩仇,根本不将仇恨放在心里,从此也便多了一个朋友,少了一个对手。
处事以和为贵的人,必有广阔的胸怀。俗语说:“量小失众友,度大集群朋。”为人有宽阔的胸襟、恢弘的度量,才能赢得友谊,增进团结。也只有胸怀宽广的人,才能解人之难,使人乐于信任和亲近。而胸襟狭窄者只会嫉人之才、妒人之能、讽人之缺、讥人之误,因而在他周围便会产生一种无形的排挤力量,使人对其避而远之。
需要说明的是,以和为贵并不是意味着不分是非曲直,遇事视若无睹,不讲原则。然而有一句话说得好:“世人谁能无有过,莫为小事动干戈,和与人交受众敬,百忍堂中有太和”。纵观古今,凡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无不襟怀坦荡,度量恢弘。而度量狭小者,不仅于他人没有好处,有时反而会害了自己,例如庞涓那种嫉贤妒能的小肚鸡肠者,最终兵败马陵道,贻笑天下。
在职场中,同事间难免有磕磕碰碰的时候,但冤家宜解不宜结,同在一片蓝天下,何必为了一件小事而耿耿于怀?更何况山不转水转,大家都需要彼此的帮助。所以,当你在职场中有了“死对头”时,千万不要加深矛盾,而是抱着“以和为贵”的心态,主动去缓解,去讲和,这样才能不被压抑的心情所控制,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朋友之间有时也会有摩擦,因为各自的利益互不相让的情况司空见惯,然而曾经有过的美好情谊就要因恨而消,不是太可惜了吗?而对于陌生人更要以和为贵,不主动挑起事端,亦不被仇恨左右,这样才不致落于被人暗算的下场,才不致陷入对方的报复漩涡。
总而言之,以和为贵就是化干戈为玉帛,就是抛却无关紧要的仇怨,迎来轻松快乐的人生……
知足者才能常乐——破译《聊斋·真生》
长安读书人贾子龙,偶然认识了一个叫真生的雅士,两人促膝交谈,十分投机。有一次两人喝酒,真生拿出一只没底的玉杯,里面的酒怎么倒也不会少。子龙对这个玉杯很好奇,想要学真生的法术,但真生见他贪心十足,不肯相教。
然而每当子龙经济拮据时,真生都会拿出一块黑石头,点石成金,帮助子龙。但每次变出来的钱仅仅够用,没有多余。子龙常常要求增加,真生说:“做人不应该如此贪心,要知足才能长乐。”
子龙暗想把石头偷到手,不料被真生发现了,于是与其分手,迁到别处另住了。
一年以后,子龙在河边游玩,忽然拣到真生的那块黑石头。不久真生找上门来,向他索要,并提出用一百两银子作为答谢。但子龙想亲自试试点石成金,真生只好答应。子龙略施小计,将砧磨变成了金子,真生很生气,但也没办法,央求子龙替他施舍一百具棺材、一百件棉衣,子龙答应了。
从此,子龙一边施舍一边做生意,不到三年,施舍的数目就满了。真生忽然来访,感谢他遵守诺言,并希望他继续努力,不要放松。真生还说出自己是只得道的狐狸,子龙为他摆酒,像当初那样与他愉快地交谈。到了90多岁时,真生还时常到子龙家来做客。
喜欢金钱并没有错,但是,如果把物质财富当作人生的全部,就大错特错了。你可能会因此变成一个十足的贪婪小人,陷入欲望的深渊不能自拔。
贾子龙结交真生的初衷是因其“风度洒如”,与自己志趣相投,然而为了钱,他却不惜破坏自己在真生眼里的形象,显得贪欲十足。但他“所以欲得钱者,原非欲窖藏之也”,可见贾子龙对金钱的欲望是有节制的,他一边做生意,一边布施,成了一个知足常乐的人。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富翁对一个穷人说:“使劲儿跑吧,从现在开始到太阳下山之前,你能跑到的地方我全部给你。”穷人于是拼命地奔跑,他跑得越来越远,而脚下将为他所拥有的土地越来越多。他被这意想不到的收获刺激着,决心跑得更快更远,以得到更广阔的土地,他跑啊跑,太阳下山之前,他的确跑到了相当远的地方,可最后却因筋疲力尽而活活累死了……
每个人都有欲望,快乐与否就看你如何来调节它。调节好了,欲望就是前进的动力;调解不好,就是罪恶的肇始。适度的欲望会促使人们不停地拼搏,这样的人懂得享受奋斗的过程和成功的结果;而过分的贪婪则变成了一种负担,在永无止境的物欲追逐中,让人失去了真正的快乐。
贾子龙虽贪,但巧在介于两者之间,既不用劳心劳力去获取财富,也不会因为财富唾手可得失去自我。而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人,往往会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而感到痛苦,心力交瘁的疲惫感也大多由此产生。其实有何必要呢?在金钱面前,任何人都无法达到理想的最高点,何不后退一步,多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至少不枉此生为人,在这世上走一遭。
金钱是一把双刃剑,刺伤的往往是那些欲求不满的人。因此,人要学会知足,所谓“知足者常乐”,这句俗语很好地揭示了保持知足心态与获得快乐心情的因果关系。人生的意义其实不在于拥有多少财富,而是如何让自己感到快乐,而快乐的源泉便是“知足”。要“知足”,最重要的就是能正确审视自己: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水平有高低,如果不切实际地把自己的愿望和目标定得过高,就会把自己置于一种不堪重负的境地。要“知足”,还要学会保持一颗平常心,“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一个贪得无厌、欲壑难填的人,总会疲于奔命,没有丝毫快乐可言。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纷纷扰扰的大千世界。有一句话说得好:“为功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若能保持一种平常心态,那么一杯薄茶也会使你快乐。要知道,人生就是一场旅行,短短数十年,如朝露蜉蝣转瞬即逝,真正的意义就在过程之中,疲于奔命往往会让你错过路边的风景。
古人说:“养心莫善于寡欲。”世间上最富有的人,并不是拥有家财万贯的人,而是那些知足的人。《佛遗教经》也说:“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悯。”那些嗜财如命的人,往往体会不到人生的意义,体会不到亲情、友情、爱情的可贵之处,如同《欧也妮·葛朗台》里的老葛朗台,他一生赚钱无数,然而身外之物本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穷其一生去追财逐富,结果不过是一抔黄土。
世间恐怕只有孩子和老人懂得享受生活中真正快乐:孩子的快乐是因为心灵的纯净,在他们的世界里,无忧无虑的嬉戏就是快乐的理由;老人的满足则是因为他们心中没有太多的奢望,享受一顿简简单单的晚餐就是一天最惬意的事情。除去人生最单纯的这两个阶段,计算一下,你为财富花去了多少时间、多少精力,你又得到了财富之外的什么?物质快乐与精神快乐兼得的人不多,而这部分人恰恰就是“知足常乐”之人,既懂得争取,又懂得保留,这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那么,如果我们拥有小溪的清澈,就为小溪而感动吧,别奢望江的汹涌、海的澎湃;拥有绿叶的生机,就为绿叶而知足吧,别去想枝的招展、花的妖媚。毕竟,财富的原野无边无际,而我们可能只是身在其中的一棵小草。那就为这棵小草而满足吧!只有这样,快乐才能与你同在!
豁达的心胸潇洒的人生——破译《聊斋·钱卜巫》
夏商的父亲非常富有,但因奢侈浪费导致家道中落。临死前,他嘱咐夏商爱惜东西,努力行善。
夏商严格遵照父亲的遗嘱行事,他靠种田过日子,待人诚恳朴实。有个富翁可怜他家道衰败,借钱让他做生意,但他总是连本钱都赔进去,于是认定自己没有赚钱的命。富翁叫他再干,一年以后,夏商果然赚了大钱,但乘船回家的途中碰上暴风,折损了货物,算下来还是一分钱也没赚到,于是他彻底认命。
有一回,来了个外地女巫,说夏商现在走的是先人运,要到他58岁后才能行自己的好运。夏商半信半疑,依旧安贫守业,不敢有非分之想。
57岁那年,夏商果然从自家围墙里挖出1325两白银,但被小人告到官府,挖来的钱财全部被县太爷侵吞。第二年,县太爷突然去世,他的老婆急着回老家,便想变卖一些粗重东西。夏商买下几篓桐油,没想到从中发现几块金元宝,数额刚好与去年挖出的银子一样多。
夏商从此暴富,但他经常接济贫苦人家,甚至对当年那个告密者也毫不怨恨、毫不吝惜。后来夏商活到80岁,子孙们继承了他的遗产和德行,接连几代都兴旺不衰。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这句颇有些形而上学的话,实际上充满玄机。能够参透此理的人皆为豁达之人。豁达是一种修养,一种高贵的人格,一种人生的大智慧,那些凡事都与人计较,凡事必争的人,其实是在占小便宜,争大烦恼。
夏商从无到有、由贫到富的历程体现了一种豁达的精神,即使这种豁达非他所愿,但他做到了宠辱不惊,尤其贫不能磨其志,富不能移其德,实在令人敬佩。他坚信上苍为了惩罚父亲的暴殄天物,会将贫穷的命运降临到自己头上,因此怀一种豁达通透的心境,做一个诚恳朴实之人。挖到银子却被县官强占去时,他也不曾私藏一分,“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亦是一种豁达。最后他一夜暴富,不仅不怨恨当年那个告密的小人,反而经常接济他,此可谓豁达之最高境界了。豁达的人总是有着健康向上的思想,潇洒、坦荡、热情、开朗,决不会被生活中琐碎的小事所困扰。豁达是一种精神境界,更是获取快乐的重要途径。
禅院的草地上枯黄了一大片,小和尚对师傅说:“快撒点儿草籽吧,好难看啊。”师傅回答道:“随时。”接着买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种。秋风起,草籽边撒边飘,小和尚喊:“不好了!好多种子都被吹跑了。”师傅说:“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随性。”撒完种子,很快飞来几只小鸟啄食。小和尚急得跳脚:“要命了,种子都被鸟吃了!”师傅说:“没关系,种子多,吃不完,随遇。”半夜下了一阵骤雨,早晨小和尚冲进禅房喊道:“师傅,这下真完了,好多草籽被雨冲走了!”师傅不慌不忙地说:“冲到哪儿,就在哪儿发,随缘。”一个星期过去了,原本光秃秃的地面,长出许多青翠的草苗,而一些原本没播种的角落,也泛起了一些绿意。小和尚高兴的直拍手,师傅点头说道:“随喜。”
这里所谓的“随”就是豁达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不是随便,而是顺其自然,不悲观,不怨怼,不强求,不忘形。拥有豁达的胸怀,便能拥有洒脱的人生。在纷繁复杂的人生中,失意并不可怕,受挫也无须忧伤。只要心中的信念没有凋零,只要信念的季节没有严冬,艰难险阻便是人生对你另一种形式的馈赠,坑坑洼洼也是对你意志的磨砺和考验。能战胜千百次失败后的沮丧,百折不挠,重新奋起是豁达;不畏讥讽、中伤、打击、陷害,义无反顾走自己的路,是豁达;到山穷水尽处,仍能眺望柳暗花明,是豁达;勇于承认别人的长处,善于发现和调整自己的短处,是豁达;能够摆脱荣辱祸福的恩怨纠缠、成败得失的身外之争,亦是豁达。人生如雾亦如电,拥有豁达的精神便能常感快乐,不负此生。
豁达还能促使人保持乐观情绪,是健康长寿的养生要诀。人生在世,常常是“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仅二三”,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如果以愤怒、焦躁、沮丧、惧怕、怯懦、憎恨来对待,不仅使自己陷入懊恼与忧伤的恶劣心境不能自拔,甚至因不能坦然处置,反而火上浇油,无补于事。而如果心胸豁达,自宽自慰,使自己保持一种恬淡、平和的心境,就能充满乐观自信,就容易把自己的注意力从消极情绪转移到有积极意义的事情上去,使自己的精神状态处于最佳水平。这种乐观豁达的心境,有利于调节人的情绪,起到保护大脑的功效,促使内分泌、免疫力、心血管、消化系统等功能的正常运转,从而延缓人体器官衰老的进程。因此拥有豁达心境的人,也便多了一份健康长寿的筹码。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坐观天上云卷云舒。”豁达有时甚至等同于趋利避害。豁达之人往往都是乐观之人,他们在遇到困境时,除了会本能地承认事实、摆脱自我纠缠外,还有一种趋利避害的思维习惯。这种趋利避害,不是为了功利,而是为了保持和谐稳定的情绪。有位哲人说:“所谓幸福的人,是只记得自己一生中满意之处的人;而所谓不幸的人,是只记得与此相反内容的人。”拥有豁达的心境,你便会明白即使是一个面包,对于乞丐来说也是一种满足。
人生像一首诗,有甜美的浪漫也有残酷的现实;人生像一支歌,有高亢的欢愉也有低沉的抑郁。“世界上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要有一颗美好的心灵,一份快乐的人生,就必须放下各种心理包袱,努力成为一个豁达之人。
势不可以倚尽,福不可以享尽——破译《聊斋·续黄粱》
福建有个曾孝廉,一次与几个同学去毗卢禅院算命,算得自己会当20年的太平宰相。正巧外面下雨,几人躲入屋内,见有位老和尚,他们也未理睬,只顾互相说笑,大家都祝贺曾将来能当上宰相,曾更加趾高气扬起来。
雨越下越大,曾躺在炕上睡着了。梦里果真当了宰相,皇帝对他和颜悦色,大臣对他敬畏有加,他住上了漂亮的大房子,送礼的人络绎不绝,良田、华屋、美女、珠宝应有尽有,让他愈加骄横霸道起来。他还利用职权报答自己的恩人,报复自己的仇人,甚至打死莽撞的醉汉,抢夺人家的女儿……
久而久之,朝中大臣对他颇有微词。有个学士包某大胆地向皇帝呈了一份奏折,历数他的罪状,幸好皇帝宽容,扣在宫中不发。但好景不长,各级官员纷纷上奏弹劾,连昔日亲信都倒戈相向,于是他被奉旨抄家、充军云南。
路上,他被强盗杀死,接着被鬼差押入地府,受到油煎、刀刺、灌银之刑,最后投生乞丐家中成为女儿身。长大以后卖给秀才作妾,受尽其妻的辱骂、责打。不料秀才被强盗所杀,其妻怀疑是他所为,于是将他告上官府,被判死刑。
正当他满腔冤愤之时,忽然梦醒。老和尚问:“20年太平宰相的占卜应验了吗?”曾从此灰心丧气,再也没有做宰相的念头,后来更是归隐山林,不知去向。
巴尔扎克曾说:“各种欲望用两个词便可以概括——金钱和享乐。”有道是“势不可以倚尽,福不可以享尽”,无节制的贪婪必然导致惨淡收场。
曾孝廉受老和尚一梦点醒,归隐山林,否则便要受那轮回之苦。虽然生前煊赫,死后却要受罪,何必?大贪者必大恶,因为要想从人民手中夺利益,定会牵扯到方方面面,甚至刀光剑影,亦不为奇。然而他们的结局都是那么瑰丽多彩吗?恐怕不然,即使没有像曾孝廉那样的遭遇,没有被法律制裁,亦失去了很多很多。所谓“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试问那些大贪大恶之人,有几个不心惊胆战的?又有几个问心无愧的呢?
纵观当今一些步入人生险滩的贪官们,大多挖空心思贪权、贪财、贪色,到头来反落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下场。“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从这个意义上讲,那些大贪大恶者无论是受到上天的惩罚,还是法律的制裁,都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即使侥幸可以善终,亦被人民所不齿,落得千古骂名,累及儿孙。
身为高级知识分子的樊可同教授,因贪财制造冰毒,被宣判死刑时,哀求给他“一条生路”;巨贪胡长清被判极刑时,痛哭流涕地呼求“救救我这个大罪人,给我判个死缓……”;原平顶山市政法委书记李长河临刑前多次声泪俱下地呼喊“请求饶命”;为贪钱强迫他人卖淫的罪犯游德康听到死刑的宣判后,当场嚎哭不止,要求出一百万元买个“活命”……然而,他们的眼泪和忏悔都太迟了,不会令人同情。神圣的法律也不会因为他们“醒悟”的泪水和哀求而网开一面。“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早知如此,又何必当初呢?
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任何人都有责任为世界的进步作出努力,尤其是大权在握者。贪者不妨向范蠡看齐,他也是富甲一方的商人,但却济贫扶弱,赢得赞声一片。
也许我们永生都无法放弃金钱,但我们可以正道相求;也许我们永世都不会摈除贪念,但却可以让它升华。放弃的同时也可以得到,抑制的同时也可以延伸,正如曾孝廉,相信他归隐山林之后,必有另一番人生收获,这是大贪大恶之人绝对感受不到的。
朱元璋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自小养成吃苦的习惯,虽然后来坐了皇位,但他深知奢侈之风不可开,故一直对自己要求严格。他一生谨言慎行,很少接近娱乐歌舞,不看戏听曲,更无酣酒夜饮的习惯。唯一的嗜好就是下棋,以此调节过重的脑力劳动。他不款待群臣,也不设宴席,即使设宴席也极其简朴。1368年,朱元璋经过17年征战,终于登上皇帝宝座后,设宴款待开国元勋,那是多么高级的酒宴,但每人席上不过是一碟炒猪肉、一碗炖山羊肉、几样蔬菜、一壶薄酒而已。他平时生活简朴,皇宫没有雕梁画栋,也从不种植奇花异草,倒是在空闲之地播种瓜豆,自给自足。他一日三餐十分平常,大多是一碗玉米粥,几个窝头或米饭,再加上辛辣荤菜。一般没有大鱼大肉,也从无海味山珍。这种情况一直到他年老体衰时,才有所改变。
作为一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无权无钱享受物质生活吗?非也,那为什么要如此节俭呢?盖因贪念误人、误己、误家、误国,因此不开这个罪恶的先河,也就避免落得惨淡的下场。
总而言之,贪者收手,濒贪者止步,这既是整个社会的福祉,也是个人最为明智的选择。
爱情不是人生的全部——破译《聊斋·封三娘》
范十一娘,年少美丽,吟诗作画,尤其擅长。父母特别宠爱她,有人前来求婚,就让她自己选择,但她挑来挑去,始终没有如意的。
有一天,她突然遇见了十五六岁的绝妙佳人封三娘,两人手拉着手,柔声软语,十分投机,于是产生了爱慕之情,彼此恋恋不舍。两个年轻女孩互相欣赏,临别时三娘眼中含泪,难舍难分,十一娘更像丢了魂似的。这样的情感放在现代,就是人们口中的同性恋了,但在那时却得到了范十一娘母亲的支持与宽容。
范十一娘对封三娘的喜爱已经到了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地步。因为没有封三娘的音讯,十一娘一病不起,而当封三娘来到面前时,她的病又不治而愈。于是,两人结为姐妹,衣服鞋袜不分你我,每一天都形影不离。就在两人情谊深浓之时,封三娘却没有独占十一娘之意,反而一心为范十一娘的幸福着想——要给她找一个有前途的如意郎君。她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让范十一娘虽历经波折却得到了一个仪表英俊、文采出众的夫君,最终当上了翰林夫人。
虽说封三娘只是一位狐仙,但她的言行却体现了人性至情至真的一面,那就是对美的欣赏。在爱情方面,三娘把握住了一个信条,那就是:要爱一个人,就是要让她得到幸福,不管那份幸福是谁给予。
但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三娘如此宽大的胸怀,也不是每个人都有如此高的境界。更多的男男女女被狭隘的嫉妒蒙蔽了慧眼,把爱看作了占有,让爱成为了一种枷锁、折磨和伤害。其实爱不仅仅是占有,有时需要放飞对方的自由,解放自己的思想束缚。正如封三娘所说:“实话告诉你们,我是狐仙,因为看见你的美貌,顿生爱慕之情,向蚕作茧,吐丝自缚。如不及时退出,情魔就要缠着我,那就没完没了了。”其实深陷情魔劫数的人和狐精又有何不同?如果明知不可为而强求之,往往都是得不偿失。何不让自己洒脱一些,让自己的胸襟更开阔一些,给曾经爱过的人一份祝福,让他永远记住你的真情。
过犹不及,世界上的事情无不如此。爱情本身不是件坏事情,只是爱得太深会成为累赘,人在一个地方生活太久,以一种形象坚持得太久,总会觉得累的。更何况现实生活给爱情的压力太大,再浪漫的风花雪月,到头来只会是柴米油盐一地鸡毛。
如果你需要的是爱情,又何必固守着一个爱的对象死不放手,尤其是在缘分已尽的时候?佛经里有个故事,有两个人因为前世的姻缘,来世佛把其中一个变成一棵树长在那个女子必经的路旁,让他们结一段尘缘。只可惜那棵树只顾着自己招凤引枝,忘了在树下等候他的那个女子,当等待变成无望的时候,她黯然神伤,落寞而去。因为有些情感只能是一种守望,在守望下一轮转世,谁又能断定爱情没有轮回呢?
如果说爱情是一棵树,你就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因为生活的内容太丰富,爱情之树承载生活的所有内容未必牢固。爱情不是人生的全部,不要让它耗去你全部的精力,毕竟你还要靠自己的热情和精力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披荆斩棘。
懂得珍惜,爱才不会落空——破译《聊斋·祝翁》
济阳祝村有个祝老头,50多岁时得重病死了。当家人料理丧事时,忽然听见他在大声呼叫,家人连忙跑进灵堂,见祝老头竟已复活。
祝老头对老太婆说:“我刚去那边,发誓不再回来。但走了几里路后转念一想,把你这副老骨头扔在儿女们手里,一切都得仰仗他们,也没有多少乐趣。所以我又返回,想带你一起走。”
家人都以为他在说胡话,但祝老头又重复了一遍。老太婆对他说:“这样也好,只是我现在活生生的,怎能一下子就死呢?”祝老头表示这个不难,让她把家事料理一下便可同行。老太婆笑着不肯走,祝老头便催促她,她只好在门外站了一会儿又进来,哄他说:“我已经安排妥当了。”祝老头叫她快去梳妆打扮一下,老太婆不忍心违背他的意思,只好到里屋换衣打扮了一番。媳妇女儿都在一旁偷偷地笑,老头却叫老太婆躺到自己旁边,还斥责大家不要笑。
见此情景,老太婆只好听从儿女们的劝告,和祝老头并排笔直地躺下。家人又笑起来,但过了一会儿,只见老太婆脸上的笑容忽然收敛,两眼也慢慢闭上了,好久都没有声息。大家靠近一看,发现老太婆的肌肤已经冰冷,呼吸也早已停止。再看祝老头,竟也成了僵尸……
人在弥留之际回望平生,当作何感想?很多年前那个呱呱坠地的婴儿,这时已成了风烛残年的老者。一生经历了多少悲欢离合,多少起伏荣辱?平庸也好,显赫也罢,一切都是过眼云烟,一切都带不走,除了枕边相依相伴的人,还有什么会让自己耿耿于怀呢?
祝老头死了以后,鬼魂已经离开尸骸好几里远了,想到撇下老伴“一副老皮骨在儿辈手,寒热仰人”,便放心不下,又回来复活。在儿女的“匿笑”声中,拉了老伴并枕僵卧,同赴黄泉,蒲老叹道:“人当属纩(用新棉放在临死病人鼻前,验其是否有气)之时,所最不忍诀者,床头之昵人耳”。人在将死的时候,最不忍诀别的,还是自己同床共枕的那个贴心人啊!
然而很多人在拥有的时候并不懂得珍惜,就像《乱世佳人》里的白瑞德之于郝斯嘉,她一再辜负对方的宠爱,直到失去才知后悔,然而为时已晚。所以,不要在最后的时刻再投出温柔一瞥,且抛弃矜持,放下冷淡,眼前这个张罗柴米油盐的人,枕边这个脸已经开始发“黄”的人就是你最该珍惜的人。
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死了丈夫,想嫁给大臣宋宏,刘秀于是亲自开口做媒,让宋宏休掉原配,迎娶公主。他对宋宏说:“富易交,贵易妻,人情乎?”意思是说:“富了就改变自己交友的范围,显贵了就换掉老婆,这应该是人之常情吧?”宋宏则回答他:“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糟糠之妻,是那个和你一起走过风风雨雨的女人,是那个时刻关心你、爱护你的女人,是那个将一生献给你和你的后代的那个女人……在能够爱她、护她的时候,任何阻碍和诱惑都是多余,“珍惜”才是真谛。
《世说新语·德行篇》里有这样一则故事:“王子敬病笃,道家上章,应首过,问子敬由来有何异同得失,子敬云:‘不觉有余事,唯忆与郗家离婚。’”王子敬即王献之,他在弥留之际请道家为自己祷告,说:“想不起别的罪过,只记起和郗家离婚这件事。”他的原配发妻名叫郗道茂,王因皇帝逼婚,与郗离婚,因此他回望一生,觉得最难磨灭的是这份早已逝去的爱情,那是深藏心底的忧伤,至死难能释怀。其实他完全可以像宋宏那样不畏强权,坚守其妻的,但他却晚节不保,实在令人扼腕。
古诗云: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可惜从古至今,总是有那么多令人伤怀的爱情悲剧,或因外界不可抗力,或因本身不知珍惜,给我们留下极为苍凉的雪泥鸿爪。陆游与唐婉,一个道“错、错、错”、“莫、莫、莫”,一个道“难、难、难”、“瞒、瞒、瞒”,字字都是血泪,万千幽怨,只能深埋心底;刘兰芝与焦仲卿迫于母命离婚,却因感情笃厚殉情,他们合葬的坟头种植了松柏和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树上栖息的鸳鸯鸟“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让来往的行人驻足而听,让睡下的寡妇披衣而起,泣下数行;梁山伯与祝英台凄然化蝶,飞到越剧缠绵悱恻的唱腔里,飞到小提琴悠扬的旋律中,搅扰我们善感的心境。而今世今人面对繁复的生活、香艳的诱惑,又有多少人离弃最初的爱人,丢掉最初的纯真,“由来只听新人笑,有谁听到旧人哭”,相比古人来说,我们不是有更多应该珍惜的理由和机会吗?为什么还要放弃呢?
如果你还是执迷不悔,不妨来看看电影《卧虎藏龙》里的精彩对白吧——
李慕白弥留之际,轻轻地呼唤俞秀莲:“秀莲”。
“别动气。”
“生命已经到了尽头,我只有一息尚存。”
“用这口气,炼神还虚吧。解脱得道、圆寂永恒一直是武当修炼的愿望。提升这一口气,到达你这一生追求的境地。别放下,浪费在我身上。”
“我已经浪费了这一生。我要用这口气对你说,我一直深爱着你!……我宁愿游荡在你身边,做七天的野鬼。跟随你,就算落进最黑暗的地方,我的爱,也不会让我成为永远的孤魂。”
李慕白用最后的生命说了这些话,他一生因道德因素不能向俞秀莲表白,尽管身怀绝世武功,名满天下,在自己眼里也是“浪费了这一生”,而最后倾吐了最该说的话,死在爱人的怀抱里,已经是解脱得道了。
而尚不知珍惜的你,还要等到最后时刻才幡然醒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