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日常生活中的率真性情

七 日常生活中的率真性情

日常生活中的吴组缃极其遵守自己的做人原则,又不乏可爱率真。

北大学子燕治国曾这样描述初见吴组缃时的感受:

初见吴组缃,很容易予人以英气逼人的感觉。清瘦的面孔,眼镜后面那双精气神十足的眸子,和他那古稀之年的身躯并不十分相配。年龄的增长虽然使他变得有些苍老,但这丝毫没有减弱他的精明与才气。“现在五十多岁的人,实在没有学问。”稍事寒暄,吴组缃先生嘴里突然蹦出了这么一句话。我听着有些刺耳。那时候,我刚过三十岁。五十多岁的人没学问,我就更没学问了。吴先生莫不是发出了“逐客令”?不想和我交谈了?“抗战八年,他们在读小学,动乱之中,哪里学得到东西?后来又是三年解放战争,也是不得消闲。建国后,好容易读点儿书,一个反右派,又读不下去了。弄得现在青黄不接,有外国人来做文化交流,还得要我这八十来岁的人出面应付。唉!”(25)

实际上,吴组缃对名和利看得很淡。20世纪40年代,吴组缃曾应聘四川省立教育学院教授,当时是在学期中间,校方希望他开半学期的课,但要支付给他整学期的薪水。吴组缃当即表示:“这样怎么行?我明明只上了半学期的课,怎么能拿你们一学期的薪水?”1985年一天,有一个外地学者来拜访吴先生,拜访者编了一本清代学者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的选注本,想请吴先生题签。但吴先生看后,直率地对那位学者说,自己认为他对纪昀的看法并不妥当,所选的篇目也不理想,因此,不能题写这个书名。吴先生的儿子吴葆刚一直认为:“父亲对事务有自己独到的分析和见解,从不人云亦云。”一次,他告诉父亲杂志上讲竹笋虽然好吃,但主要是纤维,并没什么营养。出生在盛产竹笋的皖南地区的吴组缃听了,立刻反驳道:“熊猫只吃竹子,可是长得胖乎乎的,怎么能说这东西没有营养呢?”有一次,吴先生经过未名湖边,看见有个女孩儿用小石子向湖面上打水漂。于是吴先生很认真地说:“这怎么能行呢?如果人人都这样,岂不是要把湖填平了?”吴组缃烟瘾很大,茶几上随时一字儿排开十数个形形色色的烟斗,以备轮番取用。子女多次劝告他戒烟,但他总是不接受劝告,而且还发明了一套“以毒攻毒”的理论。在散文《烟》中,他这样写道:“要谈浓厚的趣味,要谈佳妙的情调,当然是吸这个水烟。这完全是一种生活的艺术,这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结晶。”吴组缃谈文学创作时也不乏幽默,谈到文学创作的“基本功”,他举了茂林民间流传的“唐打虎”的故事:貌不惊人的老猎人,当呼啸的猛虎腾空扑过来时,他擎起一柄短斧屹立不动,虎的腹部被利斧切开身亡。老猎人的手臂有举千斤之力,眼睛被虎尾扫拂也会目不转睛。有了这样的基本功,在各种特殊情况下都能应付自如。他谈到塑造人物时,主张要有个性,不能千人一面,又信手拈了个“花砖”的例子:在他的故居附近有座古宅,前墙上用水磨花砖饰面,利用花砖黑白相间的自然纹理,组成一百零八个脸谱,据说是表现水泊梁山的一百零八位好汉。花砖上的纹理是不能变动的,但可以巧妙地排列、拼接和组合,这就靠作者的匠心独运。他讲故事娓娓动听,说道理从大处着眼:“古人云: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这是很了不起的思想。世界是无穷的,文学艺术也是无穷的。世界上许多事情,包括人体在内,还都不大了解,求知、求学问,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任务。”

文如其人。正因为吴组缃是一个真性情的人,他的小说、散文才敢写真实,敢说真话,真情流露,打动、感染了无数读者。

读书导航